分享

UC头条:偏远的东北还曾出现过这样一个存世700余年的古老国度?

 思明居士 2017-04-22

东北地区在古代的发展比中原文化落后,但这里的古民族历史却也是悠久的,特别是扶余人(亦作夫余或凫庾)在这里的活动更是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据专家的考证,在距今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长春地区人口约有3万左右。当时,东北共有四个古族系:一是东北南部的古商族(汉族)系;二是东北西部的东胡族系;三是东北东部的肃慎族系;四是东北中部的濊貊族系。据《长春县志》记载这一时期的长春古族多为肃慎族。古代长春还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先后有肃慎族、扶余族、高句丽族、靺鞨族、契丹族、女真核、蒙古族、满族在这里生息繁衍,从事原始的农牧业生产活动。

到公元前2世纪左右,古扶余人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扶余国,直至公元494年被高句丽灭亡,扶余国大约存世700年左右,几乎堪比中原的西周和东周存世的时长。即使是后世的高句丽、百济等政权其实也都是扶余国的延续。扶余国最早在史书出现的地方是《史记》,在卫满朝鲜于公元前108年被灭国时就已存在。汉武帝年间,扶余国开始向汉朝进贡。汉顺帝永和元年(136年),扶余王曾来到洛阳。之后到了三国时代,辽东半岛被公孙氏支配。后来扶余受到鲜卑人的攻击,逐渐衰落。到了晋太康时,又为慕容廆所破,不过旋即又复国。最后到了北魏时,扶余国被同是肃慎族系的勿吉人(一说高句丽)灭亡。唐朝大将薛仁贵征高句丽,尝攻伐之。金朝置蒲与路,明朝置福余卫,这些都是皆扶余之音而定。

扶余国享国期间,据《后汉书》卷85《东夷列传》记载:扶余国,在玄菟北千里,南与高句丽,东与挹娄,西与鲜卑接,北有弱水。地方二千里,本濊地也。它的主体位置大致在今天的吉林、辽宁北部、黑龙江南部,大体以扶余王城(吉林省长春市)为中心,凡辽宁省昌图县以北,吉林省洮南县以东,至吉林省双城县(今黑龙江省双城市)以南,皆其国土。估计包括今吉林省的长春市、松原市、四平市、白城市,辽宁省的昌图县、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等区域。据说扶余最强盛之时,疆域达到万里长城以北,南达高句丽、东达挹娄(满族先祖)、西接鲜卑,方圆约二千里(三国时期的一里约有今日450米,方圆二千里即约900公里的范围)。

到了魏晋时期,扶余国向魏、晋朝贡。三燕(前燕、秦、后燕)时期(公元337—407年),扶余国有城和村两级建制。公元410年(晋安帝义熙六年),高句丽国好大王伐扶余国,“攻破城六十四、村一千四百”。因屡遭鲜卑、高句丽攻击,在此后的一段时期扶余国逐渐衰落,到了公元494年(北魏太和十八年)终被勿吉族人所灭,居民被分散迁徙。一部分居民东迁后又成立了东夫余国(后为高句丽所灭),立世约700年。后世为便于与东夫余国相区别,便将原夫余国称之为北夫余。

扶余国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其前期的王城在今吉林省吉林市附近,后期王城又迁移至吉林省农安县附近。据分析,扶余人的祖先可能来自蒙古东部及俄罗斯远东的广大地区,部分聚居于今天的中国东北,但是扶余国的王族很有能来自春秋时鲁国的公室,可能是中土流人瑕丘仲的后人。扶余人,无论是王族还是平民百姓应该都与朝鲜南部的三韩民族没有太大关系。也有观点认为扶余人是今天韩国人、朝鲜人的先民之一。此外,沃沮、东濊都是扶余的兄弟民族。扶余国是东北地区的文化前驱,为我国东北地区早期的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