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暗夜中的“指路者”

 汐钰文艺范 2017-04-22
  朱克昌刻
  早在1575年,就有人在阳光下观察到菲律宾紫檀木切片的黄色水溶液呈现极为可爱的天蓝色。1852年,G.G.斯托克斯用分光计观察叶绿素溶液时,发现叶绿素所发出的光的波长,比照射它的光的波长略长一些,由此判定这种现象是由于物质吸收了光能并重新发出不同波长的光线。斯托克斯称这种光为荧光,而能产生这种现象的物质,则被称为荧光物质。
  荧光物质为什么会发出荧光呢?受限于当时的科学条件,斯托克斯并没有能很好地解释这个问题。而到了20世纪20年代,在普朗克、爱因斯坦等物理学家的努力下,量子物理这门学科逐渐发展起来,人们对微观世界逐渐理解,随后,荧光现象才真正得到了合理的解释。我们知道,任何一种原子都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一个原子核外面可能会有许多电子,而这些电子有的离原子核很近,有的则很远。在一般情况下,这些电子都会像行星绕着恒星公转一样,相安无事地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行。科学家称这样的状态为基态。可是,当对基态原子照射具有一定能量的光线后,有些特殊轨道的电子就会吸收光线的能量,并且从原来的轨道转移到其他电子的轨道上。在这个过程中,吸收了光线的电子还会释放出另一种具有较小能量的光线。这时的状态叫做激发态。一般来说,基态原子吸收的波长短、能量高,已经超出了肉眼可见的范围;而激发态原子放出的光线波长长、能量小,能被肉眼所观察到,因此人们就产生了这种物质好像在发光的错觉。
  荧光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最典型的就是钱币防伪技术。目前,大部分国家的钞票及证件等需要防伪的物品,都会利用特殊的油墨在紫外线灯下发出荧光的特点防伪。近一两年,网上还流传着这样一个“生活窍门”:有些妈妈为了孩子的健康考虑,通过用紫外线灯照射纸尿裤,观察是否产生荧光现象,从而判断纸尿裤中是否含有荧光增白剂。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在生活中,绝大多数物质都可以产生荧光现象,只是有强弱之分罢了,对人体并没有什么危害。很多人谈荧光增白剂色变,主要是因为其化学成分可能对人有一定的危害,而不在于荧光本身。
  (本栏长期征集“日知录”三字篆刻,投稿邮箱:rizhilu999@163.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