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官包子制作现场 长官包子,因其源于长官镇而得名,是独具特色的宁津地方美食,它与大柳面、保店驴肉齐名,为宁津县“三大名吃”之一。 2007年,长官包子制作工艺被列入德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生”于乱世,名扬四方 长官包子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年代,并不像它的味道那样美好。 清光绪年间,袁世凯在山东以围剿义和团的名义,到处横征暴敛。逼得本来就很贫困的回族同胞们,有的下关东,有的沿街乞讨,日子稍好一点的就做个小买卖糊口。在长官镇上,做小买卖的特多,有包子、果子、点心、面条、火烧、窝头、馒头等,单是包子铺就有18家。这些卖包子的,有的面白、有的个大、有的馅好、有的油多。它们口味各异,样式不一、争奇斗艳。 群众通过长时间的比较,认为张会立家的包子最好。张会立家境贫困,在街上租了一间半房,开起了包子铺,经过十几年精心细致地琢磨,博采众长,创造出了具有馅精味美、面白色晶特点的包子。张家的包子慢慢得到了大众的认可,逐步名扬四方。 长官镇地处两省三县之交,集市上人多,且流动性强,来此购物或过往者,无不以品尝张家包子为荣耀。没吃过的人一尝,确感美味怡口、回味无穷,便四处张扬传播,使张家包子的名声越传越远,四周百里内外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本来大伙认可的是张家包子,因为它源于长官镇,且人多嘴杂、口传必有失误,从而张就成了长,“张家包子”就成了“长官包子”。 ★用料讲究,做工精细 长官包子之所以享誉四方,深得群众的喜爱,与其用料讲究、做工精细有着很大的关系: 选用新鲜的上等牛、羊肉,剔尽筋骨,先切成块,再剁成馅,要使肉馅达到细而不泥,然后配葱姜细丝,加小磨香油、上等酱油、花椒水等调料调制,最后用木棒沿同一方向反复搅拌,直至肉馅出劲,再焖制一段时间,入味后才可使用。 做包子的面要选用优质小麦精粉,面要和得嫩一些,做到兜馅不破,软而不粘。 包包子也很讲究,要做到“上捏三十二,似一朵花,封口严而实,汤汁不外洒。” 这样做出来的包子,既美观又兜油笼味。包子蒸好后,在远处看,宛如一朵朵盛开的菊花,提起来,又像一个个透明的灯笼。 凡是吃过长官包子的人都觉得,品尝长官包子简直是一种艺术享受。 ★传承有序,颇具价值 长官包子具有独特的社会文化历史价值。 首先,长官包子发展至今,传承有序,制作工艺精细独特,具有典型的伊斯兰教民族饮食文化的特性,对研究伊斯兰教民族饮食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其次,其高超的制作技艺,熟后如盛开的朵朵白菊花,令人赏心悦目,食欲大增。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营养对改善大众的饮食结构、培养膳食文化素养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第三,长官包子作为美食品牌,对丰富宁津大众文化、弘扬优秀民间饮食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已载4月19日《德州晚报》) END ■编辑:王晓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