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牯牛

 小益 2017-04-23

地牯牛

2015-01-29 14:45 来源: 三九养生堂 编辑: 嵇冬梅 中药百科

  【药名】草石蚕。

  【别名】甘露子、滴露、地蚕、甘露儿、土蚰、宝塔菜、蜗儿菜、土虫草、土人参、土蕊子、毛菜、风子草、地牯牛草、地纽、螺丝菜。

  【归经】归肺;肝;脾经。

  【功效】解表清肺;利湿解毒;补虚健脾。

  【考证】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科属分类】骨碎补科。

风热感冒;虚劳咳嗽;黄疸;淋证;疮毒肿痛;毒蛇咬伤

  【主治】风热感冒;虚劳咳嗽;黄疸;淋证;疮毒肿痛;毒蛇咬伤。

  【生态环境】生于水边或湿地。

  【采收和储藏】春、秋季采收。挖取块茎,洗净,晒干。

  【资源分布】分布于河北、山西、江苏、安徽、浙江、四川等地。

  动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匍匐,其上密集须根及在顶端有患球状肥大块茎的横走小根状茎;茎高30-120m,在棱及节上有硬毛。

  叶对生;叶柄长1-3cm;叶片卵形或长椭圆状卵形,长3-12cm,宽1.5-6cm,先端微锐尖或渐尖,基部平截至浅心形,边缘有规则的圆齿状锯齿,两面被贴生短硬毛;轮伞花序通常6花,多数远离排列成长5-15cm,顶生假穗状花序;小荀片条形,具微柔毛;花萼狭钟状,连齿长约9mm,外被具腺柔毛,10脉,齿5,三角形,具刺尖头;花冠粉红色至紫红色,长约1.2cm,筒内具毛环,上唇直立,下唇3裂,中裂片近圆形。小坚果卵球形,黑褐色,具小瘤;花期7-8月,果期9月。

  【功效分类】祛风药;清热解毒药。

  【性味】味甘;性平。

  【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草石蚕的块茎及全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全草15-30g,根30-60g;或浸酒;或焙干研末。外用:适量,煎汤洗;或捣敷。

  【出处】《中华本草》。

  食疗价值

用于肺阴不足,干咳痰少,或虚劳咳嗽

  唇形科草本植物草石蚕的块茎。又称地蚕、甘露子、甘露儿、土蛹、宝塔菜、土虫草。分布于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四川、浙江等地,野生或栽培。春、夏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用。

  [性能]味甘,性平。能养阴润肺。

  [参考]含水苏碱、水苏糖、蛋白质、氨基酸、脂肪、葫芦巴碱等成分。

  [用途]用于肺阴不足,干咳痰少,或虚劳咳嗽。

  [用法]煎汤,蒸食或煮食等。

  附方

  地蚕猪肺汤:猪肺1具,洗净切块,草石蚕120g,加水一同炖熟,略加猪脂、食盐调味服食。

  本方用猪肺直补肺脏,增强了草石蚕的功效。用于肺虚咳嗽,咽喉干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