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石蚕,还叫地蚕、甘露儿、宝塔菜、螺丝菜等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肉质块茎可以吃。 草石蚕营养丰富,作为酱菜和盐渍蔬菜食用的时候,盐渍后相当长时间保持鲜嫩,咬一口嘎嘣脆,入口无渣,为盐渍蔬菜中的上品。并且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具有润肺益肾、滋阴补血的功效,对气喘、肺虚咳嗽、肺结核、淋巴结核、肾虚腰痛有一定的疗效。 草石蚕在北方栽培的比较多,其它地方也零星着有分布。在地里挖草石蚕的时候,那感觉就像拔花生一样,一个个小的块茎结在根上。草石蚕的地上部分就像普通的野草一样,植株柔弱,不耐寒,气温低有霜冻的时候极容易枯死,只有地下茎可以安稳的越冬。且不耐旱,比较耐阴,野生的草石蚕多生长在有水的岸边或者湿润的地方。 我们平常看到的草石蚕多是地蚕和地环这两个品种,其中地蚕,植株高40~70厘米,茎方形,叶片有柄,对生,叶较小,为绿色或浅绿色,卵状披针形至卵形,基部心形,叶缘有锯齿。叶面有白色绒毛。花序轮伞形穗状,开浅红紫色带有白色的花,在秋季开花。 地蚕的地下块茎粗短,长约5~6厘米,直径1.5厘米,有结节,节间短,中间粗壮,两头渐细,形似螺蛳,质地致密,玉白色半透明,品质优良,盐渍后脆嫩,口感好。喜温暖湿润气候,耐热,耐湿。亩产可达3000公斤。相较地环,亩产可多了不止一倍。 地环的植株高50~60厘米,茎方形,叶片对生,披针形。叶色深绿,叶片有叶柄,叶缘有锯齿,叶面有白色绒毛。地下茎长5厘米,直径1.5厘米,皮白色,有6~7个环状节,节处凹陷,有明显的小鳞片。肉质脆嫩,品种较好。抗逆性强,耐寒,抗旱,适宜沙质壤土栽培,亩产1000公斤。 草石蚕栽培技术简单,而且生长旺盛,不易发生病虫害。一般作多年生栽培,块茎繁殖。春季土壤化冻后,利用贮藏的块茎播种,生长季节长达270天左右,入冬土壤上冻前采收。由于收获时难免遗留块茎,翌年春季不必播种,可自行生长,但此法难于掌握株行距,产量较低,一般仍作1年生栽培。可同其他作物间作,如玉米、向日葵、苦瓜、丝瓜、西红柿、黄瓜、豇豆等。草石蚕需要轮作,一般连作2~3年后,轮作3~5年。 草石蚕的育苗,生产上一般利用块茎进行无性繁殖。第一年采收的块茎经过简易贮藏,或采种田秋季不收获,翌年春季土壤解冻后,块茎萌发成株,进行分株定植。块茎贮藏时受热易腐烂,不能采用窑贮,一般是在冬季将草石蚕块茎挖起后,随即选择向阳的地面,将留种用的小块茎撒于地面,上面覆盖7~10厘米的细土,防止冻害和过于干燥,保持温度2~4℃越冬,第二年春季萌芽时即可定植。 采种田留种的也在萌发幼苗后,分株定植。一般1个草石蚕块茎长1株苗,也有的同时萌发几株苗,对于后者可以分割成几段进行定植,有时为了提高繁殖系数,在春季萌芽前人工将大块的草石蚕块茎分割成几段,使每一段上具有2个节以上,促进多萌发芽,能提高繁殖系数24倍。 育苗移栽的,定植期安排在清明至谷雨之间、苗高3~4厘米时进行。定植时按行株距约30厘米×25厘米,在畦上开定植沟,然后将幼苗定植其中,定植深度5~8厘米,用种量15~20公斤。也可露地直播,北方地区在春分前后,表土化冻后进行穴播,行株距40厘米×6~7厘米,穴深5厘米,每穴播种1粒块茎,播后覆土压实。幼苗出土后浇一次透水。 整地和施基肥。草石蚕喜肥怕涝,因此,选择适宜的地块和施足基肥是一项重要的栽培技术措施。虽然对土壤要求不高,但是最适宜的土壤还是土质肥沃疏松、排灌良好的砂质土。土地选好后进行翻地,并每亩施腐熟厩肥1500~2000公斤。破碎和平整土地,按畦宽260厘米、畦沟宽40~50厘米作畦和开好排水沟,如果是实行间作,则按间作作物实际要求进行整地。 在草石蚕生长期间,还要做好田间管理。立夏以后是草石蚕的生长旺期,此时可用粪稀水追肥1~2次,每次每亩施400~600公斤;立秋以后此时每亩可施尿素10~15公斤。因为草石蚕喜湿润忌涝,根据土壤墒情,还要适时的浇水,但忌积水。可在田间覆盖米糠、锯末和切碎的稻草或麦秸,有利于保湿和降低地温。 当地上部分已经枯萎的时候,就可以采收了,采收时用铁锹翻挖土壤,捡拾草石蚕块茎,一般亩产500~1000公斤左右,高者可达2000公斤。选取较大的块茎上市,较小者作为留种用。如果采用脱毒苗,产量可提高30%以上,品质及营养成分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草石蚕网上价格大都在30元一斤,批发价在20元左右一斤,收购价比较低,大致在3元左右,有时候也低至2元,所以草石蚕的效益跟产量有直接关系,如果亩产能达到3000斤的话,亩产收益能到9000元左右,有的村庄也会专门种植草石蚕,形成了规模效益,每到草石蚕收获的时候,收购的客商就等在田间地头。但是因为草石蚕食用的局限性,在种植之前还是要打好销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