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粮店街的故事一

 风轻云淡qoy2rw 2017-04-23


粮店前后街的形成


望海楼前旧三岔河口岸边,今狮子林桥与金汤桥之间海河东路,曾经存在过两条百年老街(粮店前街和粮店后街),统称“粮店街”,因地处海河干流上游的东岸,也称“河东粮店街”,这条因漕运而生,北起狮子林大街,南至兴隆街,长度不足700米,有200多年历史的老街,是天津最早的商业街,也是唯一以“粮店”命名分为前后两条的街道。


元朝建都北京(大都)后,贡赋和粮食主要依靠海路从南方运来,船只由大沽口进入海河干流,逆流而上抵达现今海河狮子林桥与金汤桥之间河面,将粮食货物卸在粮店街这个地方,然后,转换到平底船上,由纤夫牵引经北运河送至京都(称为“漕运”),老三岔河口东岸(现今狮子林桥下游、海河东路)成为海船倒驳的重要码头,海津镇(现今古文化街一带)及周边军民的粮食供应也从这里配发。

漕运繁忙的海河


明初,京杭大运河疏通,漕运也由海运为主改为河运为主,特别是明永乐年间,天津设卫筑城后,人口大增,粮食需求大幅增长,斗店、粮栈在此地也应运而生,终使这里成为重要的粮食集散地。

从清乾隆年间的这幅画,我们可以看到,二百多年前,这里已形成粮店前后街的基本形态,规整气派的四合院落、敞开经营的店铺和门前大道上走过的稽查课税的文官武弁以及鸣锣开道手持仪仗的衙役,充分说明了当时这里商业的繁盛。


清咸丰五年(1855),三岔河口下游大口(原大口胡同以南)一带,出现一个新兴的粮食行业——斗局子(粮店)。斗局子摒弃了粮商不设铺面的流动性,吸收了斗店存粮待售的经营方式。它前有铺面,后有仓库,兼营粮食采购、运输、储存等业务,是为天津粮食商业的萌芽。


清咸丰十年(1860年)天津开埠通商后,人口剧增,粮食需求量增加,粮食行业随之兴盛起来,冯姓开设的“成”字号粮店,从咸丰五年(1855年)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最盛时发展到8家,俗称“八大成”(现只有成发、成益、成兴、成庆、成通、成祥、成安7家的资料),其中以成发号为津门斗局子之首,经营近90年。


因“十大成”都聚集在两条街上,遂称其为粮店街,为了漕粮卸存和转运方便,粮食在粮店前门入存,后门转出,故改称粮店前门的街道为粮店前街,粮店后门的街道为粮店后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