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你凭什么站在讲台上?教师,你凭什么站在讲台上?看到这个标题,你一定觉得这是一个外行对老师的苛责,是一个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说的话!可能让一些老师觉得受到了伤害。如果你这样想,你就完全错了,如果无意中伤害到了一些老师,那我只能说声抱歉。 这是一个从教五年的老师心中最深的焦虑。从教的时间越久,这层焦虑就越深。老师凭什么站在讲台上?是凭教师资格证吗?恐怕未必,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看看我们当下的教育现状,有多少老师是在充当着一个二道贩子的尴尬角色!他们垄断占有着教参和参考答案,而学生被禁止拥有这些资料和信息,在这样信息不对称的课堂上,教师将教参和参考答案上的信息贩卖给学生,这似乎已经成一种沿袭的理所当然。然而我不禁要问,为什么要禁止学生拥有教参和参考答案呢?学生就一定不能拥有这些吗?这样一问就发现,学生背上这一禁止实在是没道理!人为地将教师和学生设置成了信息不对称的两个对立群体! 这种情况下,教师扮演的是一个二道贩子的角色,那么问题是学生难道就不能绕过教师这个二道贩子,直接找厂家(教参和参考答案)进货吗?一旦学生也拥有了教参和参考答案,学生和老师处在信息对称的境遇下,教师的优势在哪里呢?如果在这种信息对称的境遇下,教师相比于学生不占有优势,那教师凭什么站在讲台上呢?这一疑问越来越经常性地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并且每次这一疑问袭来之时,一股凉意就从后背往上窜! 如此一来,一个紧随其后的问题就是: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是什么?很显然教师不应该只是一个给学生贩卖信息的角色,如果仅仅是给学生传递信息,那么在现今信息时代,所有学生只需要一个老师就够了:百度,要这么多老师何用? 课堂上,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在和学生处在信息对称的境遇下,教师能够比学生看得更远、看得更深,能够进一步揭示伟大知识的魅力,教师应该能够超越教参、超越参考答案,换言之,就是如果离开了教参和参考答案,我们还能活吗? 应该是离开了教参和参考答案,我们照样活,而且丝毫不影响质量才对。然而环顾周围,我们的同事、我们的同行(当然包括我自己,这个问题就好比一把悬在我头顶随时会掉下来的利剑一般)有多少人会很自信地说,我完全不依赖于教参和参考答案呢?我们作为教师,难道不应该时刻这样反躬自问吗?我们是否随时会沦落为对教参的依赖者? 明白了这个,就明白了教研处、教科所应该干什么?应该着眼于本校本地区的教师专业发展,是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发展,而不是把目光盯在向上级申请那些假课题上。 明白了这个,就明白了为什么择校、择班是那样的严重,而国家实现教育公平的目标是多么地奢侈。 明白了这个,就明白了安排大学毕业生进农村中小学和乡镇卫生院是多么不合理的一个举措,老实讲那些大学生(绝大多数)的水平怎么样,明白人心里清楚地跟明镜一样,凭啥要给那些大学四年中白天跟床板平行,晚上在网吧读过的主安排工作?而且不安排在其他单位要安排在教育卫生系统?卫生院里稍一出错就是人命,而教育系统又联系着多少个家庭? 明白了这个,钱学森之问解答起来也就不那么难了!试想西南联大时期是怎样一批人在搞教育,而现今是怎样一批人在搞教育?放眼当今教育界,像晏阳初、胡适、陶行知、胡适、张伯苓等这样杰出的人还有吗?不能够将这个社会中最优秀的人吸引到教育行业上来,再加上我们的教育学术水平的现状,也就不难明白钱老为什么那样问了! |
|
来自: 昵称15221501 > 《教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