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根源养生

 孙远望 2017-04-23

身体自带神药 连癌症都不怕

2017-02-24根源养生

身体自带神药 连癌症都不怕

作者:丁和

很多中国人喜欢崇洋媚外,咱就先讲一个老外的故事——

有一个印度人活了150岁,很多有心眼的人就开始研究他的长寿之道,可结果却是大跌眼镜。因为他的做法很简单,就是吃饭像老牛吃草一样细嚼满咽,饭菜在嘴里反复嚼30多遍,就是多分泌口水。另外,喝水的时候,也是在嘴里反复漱口,尽量多品一会再咽下去。

这算什么狗屁办法,哪里有我们掌握的食疗办法多?我们掌握的养生知识三天三夜都讲不完!也别说,再向后看,大家可能就不会这么想了。

日本人是世界平均年龄最高的国家,他们研究发现:口水(唾液)能消除致癌物所产生的超氧自由基,唾液的消毒过程不仅在口腔里,还会在胃里持续30分钟。每口食物咀嚼30次,可使唾液和食物充分混合,自由基得到最大程度的清理,抗癌效果最佳。普通人的口水,可以杀死百分之七八十的癌细胞,而有的人的口水,可以杀死百分之百的癌细胞。

荷兰研究人员发现:人类唾液中的富组蛋白能显著地缩短伤口愈合时间。因此,在突然受伤、清洗不便的情况下,可以在伤口上涂些唾液。

相信中国人自己的智慧,咱们再讲一个中国古代记载的故事——

一位待字闺中的小姐生病了,人消瘦无力,被请来看病的大夫心想,莫非是未出阁之人患了相思之病,但望闻问切下来发现并不是情志方面的问题。古时男女授受不亲,大夫不好看小姐的舌苔,正好旁边有人说小姐几日来口干得厉害。口干说明津液不足,大夫在思虑津液枯干的原因时恰好瞥见门下有堆瓜子壳。他恍然大悟,随即让人把那些瓜子壳收起来熬水,让小姐喝,说喝下去就好了。小姐的父亲摸不着头脑,就问大夫这是何故。大夫说:令嫒瓜子嗑得多了,口水流失,津液不足,导致脾胃难以运化食物,所以消瘦。消瘦又导致脾失健运,肾虚而不足,津液稀少。瓜子壳上有小姐的口水,熬水喝下去,就可以把流失的口水补回来了。

这么说来,爱嗑瓜子的朋友,要节制一下喽,可不能一次吃太多瓜子。抽烟等造成口干舌燥没有食欲,也是这个道理哟。一旦出现口干、没有食欲等情况,记得多用舌头漱些口水,分三次下咽,就会开胃口啦。

其实,中国古今很多名医多长寿,并不是他们知道的药多,而是懂的养生办法多。

孙思邈活了102岁,他的办法就是晨兴漱玉液——每天早晨醒来用舌头搅出唾液慢慢咽下。

乾隆皇帝的长寿办法也是口水养生法——齿长叩,津常咽。

武当道姑李诚玉1996年时已寿高108岁,仍面如中年妇女,其养生之道中就有一条叫做——白玉齿边有玉泉,涓涓育我度长年。

由此,民间还总结了一句俗谚:吞咽口水三百口,保你活到九十九!

为什么口水有这么神奇的疗效呢?科学研究发现,唾液中含有13种消化酶、11种矿物质、9种维生素、多种有机酸和激素等。其中,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和维生素C的解毒功能最强。这些酶可以分解进入口腔的致癌物质,有效地减少癌症的发病率。

美国乔治亚大学科学家做实验,将唾液加入亚硝基化合物、黄曲霉素和苯并芘等强致癌物,以及烟油、肉类烧焦物、焦谷氨酸钠等可疑致癌物中,其细胞的变异原性在30秒内完全丧失。

很多人狼吞虎咽,但正如实验所揭示,加入唾液的致癌物在30秒内才完全降解,所以细嚼慢咽才符合养生之道,也才能发挥唾液的抗癌功效,因为只有细嚼慢咽,才能充分发挥唾液的抗癌解毒作用。道理很简单,如果进餐时狼吞虎咽,食物刺激时间短,那么唾液的分泌量一定就少,抗癌功效一定会大打折扣。

如果漱不出口水怎么办呢?说明身体缺少津液,或者津液流失过多枯竭了,就像上面讲的那个古代女子。

所谓口水,学名叫唾液。《黄帝内经》上讲:五脏化液,心为汗、肝为泪、肺为涕、脾为涎、肾为唾,其中液也就是涎。所以说口水不足,一在脾虚,二在肾虚。

大家都知道望梅生津,所以就要多吃些酸味儿的水果来增加唾液分泌,就是因为酸味食物可以刺激脾胃多分泌唾液。

而如果津液流失过多,唾液存储不足就要补肾,就是每天把白开水换成淡盐水。大家明白了吧,淡盐水就可以补肾,而且还具有固敛的作用,可以防止津液的过度流失。

很多人迷信住院输液,挂上几天吊瓶,浑身也有劲了,也想吃饭了,觉得神乎其神。其实你多个心眼看看液体上的说明,那个洋文NaCl叫氯化钠,就是过滤比较细的生理盐水。所谓生理盐水,只不过根据人体的渗透压配制的标准浓度的盐水。

所以说,天下没有什么神奇之物,只要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小小的口水就是神药,一瓶醋就可以让人起死回生,一把盐就能省得去医院。


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新闻的观点和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