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赏析 | 浅吟对弹 诗意盎然

 阿里山图书馆 2017-04-23
 
 
 
4月16日晚,中山公园音乐堂,2017“紫禁城·古乐季”迎来了第二场音乐会——“巴洛克巨人:巴赫 遇见魏斯——鲁特琴二重奏之夜”,安娜·科沃斯卡和安东·贝如拉的鲁特琴二重奏组合演奏了西尔维斯·莱奥波德·魏斯和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音乐。

这是一场非常难得、同时也十分独特的音乐会,是需要听众以特别的心态聆听的音乐会,因为曲目的生僻,更因为声音之轻弱。在我个人听音乐会的经历中,除了约翰·凯奇的那首惊世骇俗、大音希声——或者更准确地说,“大音无声”的《4分33秒》,这一晚的演奏是最轻声细语的。  

一个近乎不可思议的事实是,从2011年举行第一届至今,低调朴实而艺术水准极高的“紫禁城·古乐季”已经迎来了第七届。年复一年,鲁特琴的独特声响变得越来越为听众所熟悉,它通常都是出现在古乐团中,鲁特琴和羽管键琴作为弹拨乐器赋予管弦乐织体的古意盎然的轮廓,总让我联想到巴洛克建筑的优美线条,在泰勒曼、巴赫、亨德尔这些作曲家的音乐中,带给听者的是与听现代乐团演奏不可能获得的独特感受和乐趣。但听鲁特琴作为独奏乐器登场,确实极为难的机会,鲁特琴二重奏,则更是闻所未闻。事实上,两位演奏家确实将魏斯的两首组曲——《a小调第15组曲“不忠”》和《g小调第29组曲》(均选自德累斯顿手稿)——的首演机会留给了中国:14日晚在武汉琴台音乐厅,16日晚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 

虽然我们经常听到鲁特琴作为古乐团通奏低音担任乐器的演奏,但事实上,正如安娜和安东的“鲁特二重奏”亲自撰写的曲目解说:“在文艺复兴时期,鲁特琴二重奏是一个很重要的传统,曾有大量作品是专为文艺复兴时期的鲁特琴而创作的。但到了巴洛克时期,鲁特琴却日渐式微。”这其中的原因之一是演奏这些作品所需的两把13对弦鲁特琴不易取得协调,客观上造成演奏技艺只能在高手之间流传的现状。 

安娜和安东所演奏的两把13对弦鲁特琴,也是在音乐会上难以见到的,事实上即使在历史资料中也不易见到。它们不同于一般鲁特琴的最醒目特征是有两个琴颈和指板。魏斯作为他那个时代杰出的鲁特琴演奏家和作曲家,创造性地为鲁特琴增加了第12和第13对弦,而且喜欢在演奏中大量运用“空弦延时法”,造成独特的钟鸣效果。下半场巴赫的《b小调第三法国组曲》、《F大调田园曲》和《交响曲》,有移植改编作品。有些时候,正如曲目解说告诉我们的,“也许我们永远都无法确知到底是哪个版本最先问世”。 

与追根溯源的研究者不同,听众关心的是乐曲的美和感染力。两把13对弦鲁特琴的二重奏是有着丰富共鸣的组合,鲁特琴较之吉他更紧凑、也更朴实的声音是一种高度诗意的声响,但在力度上并未比一把鲁特琴有明显提升。蕴含在雅致、轻弱音响中的盎然诗意,需要听众屏息静听。这一晚被魏斯和巴赫的音乐吸引的听众,或许有机会像拉威尔所说的那样,“对两个和弦的连接,有如对两种颜色的谐和一样地感到激动……”音乐会的最后一首曲目是巴赫《D大调第三组曲》中脍炙人口的《咏叹调》,即人们熟知的《G弦上的咏叹调》,两把13对弦鲁特琴的浅吟低唱,韵味独特。

                               文 | 王纪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