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赏析】沧海一粟波澜动——读刘海粟《石笋云松》

 昵称33029374 2017-04-23
沧海一粟波澜动
读刘海粟《石笋云松》
刘海粟(1896—1994),名槃,字季芳,号海翁。江苏常州人。现代杰出画家、美术教育家,1912年与乌始光、张聿光等创办上海图画美术院,后改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任校长。1949年后任南京艺术学院院长。早年习油画,苍古沉雄。兼作国画,线条有钢筋铁骨之力。后潜心于泼墨法,笔飞墨舞,气魄过人。晚年运用泼彩法,色彩绚丽,气格雄浑。历任南京艺术学院名誉院长、教授,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英国剑桥国际传略中心授予“杰出成就奖”。意大利欧洲学院授予“欧洲棕榈金奖”。
“无论人间三千事,但看万里云水间。”刘海粟的一生最钟情黄山,绘画生涯里最重要的作品也多以黄山为题材。从1918年到1988年数十年间,刘海粟曾十次登临黄山,挥洒笔墨;感天地之气,抒山河之情,成为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经典传奇。
刘海粟《石笋云松》1983年 97×52cm
《石笋云松》作于1983年。纵97厘米,横52厘米,设色纸本。跋:“石筍矼头看云松,近山滴翠远山红。癸亥秋九上黄山泼墨画,海粟。” 铃印:“海粟之印”(阴文)、“武进刘氏”(阴文)、“海粟观古意”(阳文)、九上黄山绝顶人(阳文)。右下角有压角章“石破天惊” (阳文)。
这件作品是刘海粟第九次登上黄山后创作的。此图自下而上,层层推进。画的下部则是山的近景,大块面积地使用了极具其个性的亮蓝绿色,山峰用淡墨稍稍勾勒轮廓,然后大胆泼墨;在画的上部远山处用几抹朱砂涂抹,似雨后春笋,浩茫汹涌,云雾氤氲,又韵味十足。几次泼墨交叠使得画面层次分明,互相渗透。刘海粟此时的泼墨泼彩技法已极臻完美,大块的墨彩漫漶,形成了十分独特的视觉美感。
在山谷背阴之处,墨色转而加重,形成浓淡、干湿、虚实等多方面对比,表现了黄山多变的意境。前景松石用焦墨铁线勾出,笔笔中锋,傲岸多姿,强调“骨法用笔”,景物交代具体,画面的云雾既是描绘的主体,也是画面的亮点所在。画家在此使用了传统的“飞白”技法,给画面留出了亮丽轻盈的空间关系,空灵而富有变化。作品虽然采用了大量西洋写生技法,但用线用墨,却完全不失传统东方风味。远景则采用了逐渐虚化的方法,淡墨晕染,烟雾迷漾,给人以云天浑茫、山势高耸、笔墨交融的独特效果。
整幅作品大量泼染的蓝绿色彩,更增加了作品的亮丽,成为画家风格成熟期标志性的颜色。同时着重渲染黄山奇诡变幻的色调、云烟的聚散升落和浓淡远近,参借了油画的部分方法,可以明显看出作者对中西绘画融合的态度,也反映出他强调主观表现的创作原则。这幅作品书写的不仅仅是黄山具体而微的一处风景,而是表现一种特殊的“黄山”精神,有一种交响乐般的壮美效果。
刘海粟的泼彩法,用色厚重浓烈,与张大千“清透”风格的泼彩法比较,他的风格尤显浑厚凝重,具有油画的意味但不失中国画的气派与精神。刘海粟晚年的泼彩画可以说代表了他一生艺术探索的成果,这就是以国学为基,以西画(主要是油画)为媒,以生活为源,以书法为骨,以气韵为主,以精神为本,创造出了具有“大气、逸气”风貌卓异,不同凡响的中国画的时代新作。



|
孙雪泥
春晴日日写繁枝。
珍重寒香报岁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