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广利:汗血马战争(三)

 金色年华554 2017-04-23

李广利:汗血马战争(三)

原创:陆开武

公号:春风巷(ID:cfx8963)

(接上篇)李广利:汗血马战争(二)

五、兵锋再起

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李广利率领第二支远征军从敦煌启程,分为南、北两路,再次讨伐大宛。

看到汉军兵强马壮,滚滚而来,西域各小国纷纷望风而降,所到之处,无不打开城门,为汉军提供粮食供应。

惟一的硬骨头是轮台,拒不投降,组织军民抵抗,汉军经过数日才攻破城池。为了报复轮台的抵抗,李广利下令屠城。

离开轮台,李广利大军一路再没有碰到障碍,顺利越过沙漠和帕米尔高原,三万人马兵临大宛城下。

大宛国王看到上次刚到郁成就被打回去的汉军又来了,不过这次装备精良,人马齐整,远非上次来的叫花子部队,只好硬着头皮派军出城迎战。

注意,这是东西方文明第一次在战场上的碰撞与较量。

李广利:汗血马战争(三)

汉军弓弩手万箭齐发,大宛军死伤惨重,仓惶逃回城中坚守。

李广利本想转头攻打郁成,以报上次惨败之耻,但又担心大宛军得以喘息,反而生出其他计谋,于是下令包围大宛城,准备攻城。

这时,汉武帝派给他的水工部队派上了用场,挖开给城中供水的地方,把水引向别处。这下,大宛城中军民都慌了,水源被截断,而且汉军攻城已经有四十多天了,还能撑得下多少天?

从攻城天数可以看出,希腊风格的大宛城池坚固,绝非汉军在中原作战的城池可比,守军抵抗非常顽强,而汉军长期与老对手匈奴作战不是在大草原,就是在戈壁滩,比较缺乏城市攻坚战的经验。

而在大宛城内,愁云惨淡,一个阴谋正在酝酿。

贪生怕死的大宛贵族把责任全部推给国王母寡,参与密谋的贵族很快达成一致:“汉国现在派大军来攻打我们,就是因为大王当初把汗血马藏了起来,而且把外交代表团全部杀死,得罪了汉国。现在想要躲过这场灾祸,唯一的办法就是把大王干掉,再把汗血马献出去。如果汉军仍然不退兵解围,我们再拼死力战,为时未晚。”

见没人反对,这伙贵族当晚行动,冲入王宫,杀死了国王母寡。

此时的大宛城在汉军持续的攻击下,渐渐不支,外城失守,猛将煎靡被汉军俘虏。

逃入内城的贵族急忙派人手持国王母寡的人头,火线谈判。

来人见到李广利后说道:“汉军如果停止进攻,我们将把所有好马都拿出来,任凭汉军随意挑选,并为你们提供粮食供应。如果不接受我们的建议,我们将杀死所有的汗血马,大家拼个鱼死网破。”

这个谈判者颇有胆识,紧接着威胁到:“康居国的援军即将到达,到时候,我们在里,康居援军在外,两面夹击汉军,还真不知道胜负在哪一方。这个建议,请李将军仔细考虑。”

此时,康居军队看到汉军兵锋正盛,没敢贸然来攻,正在停留窥视。最新提供的情报显示,大宛城中新近抓到一些汉人,大宛人已经掌握了打井技术,而且城中粮食储备丰富。

李广利与部下商议道:“此次前来主要是为了诛杀罪魁祸首母寡,而今母寡的人头已然送到,如果再不接受他们的请求,他们必定会坚守城池,而康居等到汉军疲惫必定会来援救大宛,到时汉兵必为其所败。”

这个分析是对的,左右都无异议。李广利接受了大宛贵族的求和建议,下令停止攻城。

李广利:汗血马战争(三)

见汉军息战,大宛贵族信守协议,将视为国宝的汗血马献出,供汉军挑选,并拿出大批粮食供给汉军。

随军而来的执马校尉和驱马校尉派上了用场,挑选了几十匹上等汗血马,中等及以下的雌马、雄马三千余匹。

现在,李广利有时间来收拾郁成国了。

郁成国还真不好对付,出征时率军直奔郁成国而去的是校尉王申生,一千多号人马全军覆没,只有几个人侥幸逃脱,投奔李广利主力部队。

李广利听闻大怒,命搜粟都尉上官桀率兵前往攻打郁成。郁成王打败逃到康居,上官桀也追到康居。

别看这个上官桀此时仅是一个粮食供应官,日后是个鼎鼎大名的猛人,与霍光成为辅佐汉昭帝、汉宣帝的顾命重臣,而且还是霍光的儿女亲家,孙女还嫁给了汉昭帝,但最后与霍光争权内讧,被霍光干掉。

康居王此时已经听说汉军打败大宛,哪里还敢把这个烫手洋芋捧在手上,还不如做个顺水人情,于是急忙忙将郁成王五花大绑献给上官桀。

上官桀命四名骑兵将郁成王捆绑押送李广利军营。骑士赵弟怕郁成王在半路上逃跑,干脆拔剑将郁成王人头砍下后,追上李广利大军。

为了保持与大宛国好不容易打开的贸易之门,李广利扶持对汉帝国持友好态度的大宛贵族昧蔡为国王,双方订立盟约之后,汉军凯旋东归。

昧蔡之后的大宛国王蝉封与汉使签订协议,每年给汉朝贡两批汗血马。汉使还把西域独有的葡萄和苜蓿,中原所没有的上佳喂马饲料引种回来。一时间,长安城物以稀为贵,皇宫内外遍种葡萄、苜蓿,蔚为大观。

汉帝国终于获得了梦寐欲求的汗血马。

李广利:汗血马战争(三)

李广利不会想到,他领兵征战开辟的这条道路将会跨越时空,延绵至今,直到一位名叫李希霍芬的德国地理学家将它命名为“丝绸之路”。

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春,李广利大军回到京城长安,沿途经过的西域小国听说大宛被汉军攻破,惶恐胆寒,全都派其子弟跟随李广利来到长安向汉朝进贡,拜见汉武帝,并留在长安充当人质。

汉武帝心情大好,论功行赏,封李广利为海西侯,食邑八千户,差两千户就是万户侯了;斩杀郁成王的赵弟为新畴侯;军正赵始成功劳最多,任命为光禄大夫;上官桀敢于深入敌阵,为少府;李哆有计谋,为上党太守。共约有一千多人被封赏表彰。

当初自愿随军出征的人,所授官职都超出了他们自己的希望;发“七科谪”出征的人,一律免其罪而不记功劳;对士卒的赏赐价值四万钱。

自从大宛被打败后,西域各国十分震恐,再也不敢对汉朝使节有所怠慢。

汉武帝下令从敦煌向西直到盐泽(今天罗布泊),处处建起亭燧,派发数百名士卒在轮台、渠犁(今天库尔勒一带)等地进行屯田,分别设置使者、校尉加以统领护卫,用以供给出使外国的使团所需。

这是中国史籍第一次关于在西域屯田的记载。

六、出征匈奴 战绩平庸

李广利虽然远征得胜归来,加官封爵,声名显赫,但口碑一直不好。

第一次远征损兵折将,大败而回;第二次远征虽然取胜,但部队死亡率太高,而真正战死的人数并不多,况且粮食后勤供应充裕,主要原因在于李广利治军无方,将领贪暴,不爱惜士卒,掠夺、虐待想象普遍。

面对朝中大臣对自己大舅哥的指责,汉武帝明显袒护,认为李广利万里讨伐,劳师远征,不计其过失。

对比当年功劳盖世的帝国统帅卫青,即便位居大将军大司马之位,依然谦和退让。朝中舆论口水不免喷向李广利:同样是倡优出身,同样是皇帝的小舅子,差别咋这么大?

远征大宛,李广利达到了人生巅峰,但其后的三征匈奴,证明李广利难担名将之称。

太初四年,即公元前101年,匈奴单于呴犁湖单于病死,其弟左大都尉且鞮侯被立为单于,担心部族不服,又怕汉朝趁势进攻,只好低声下气地装孙子,派人出使汉朝,对汉武帝示好:“我儿子,安敢望汉天子,汉天子,我丈人行。”我是儿子,哪里敢窥望汉朝天子,汉天子,我爷爷辈的长辈。

这话也不算错,汉武帝寿命长还真熬死了好几任单于。且鞮侯单于还把原来被扣留的汉使路充国等人送了回来。

天汉元年,即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派苏武担任外交代表团团长出使匈奴。到了匈奴王庭,副使张胜等人密谋绑架单于母亲一事败露,代表团多人被杀,苏武等被扣押。

汉武帝见和谈不成,决定重开战火。

次年,汉武帝派三路大军出击匈奴,李广利率三万骑兵出酒泉,目标直指匈奴右贤王;公孙敖率一万轻骑出西河;强虏都尉路博德率万余轻骑出居延,到达涿邪山与公孙敖会合。这场战役中最著名的就是李陵偏师远征,血战单于大军,最终兵败投降。具体过程在《李陵:叛国者传奇》一文中有详细讲述,此处不再赘述。

李广利率大军进至祁连山后,大败右贤王,斩首万余。就在返回途中,遭遇匈奴主力部队,被层层包围,伤亡惨重,三万大军,损失十分之六七。幸亏赵充国组织敢死队杀出一条口子,李广利才得以脱身。

李广利:汗血马战争(三)

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不甘心失败的汉武帝再次出兵,仍然让李广利挂帅,率领六万骑兵,七万步兵出兵朔方;强虏都尉路博德率万余轻骑,三万步兵出居延,与李广利会合;游击将军韩说率三万步兵出五原;因杆将军公孙敖率万余骑兵,步兵三万人,出雁门。

听说汉武帝集结了二十一万大军,且鞮侯单于也很担心,急忙下令将所有部众和牲畜迁移到余吾水(今蒙古国乌兰巴托附近之士拉河)以北,召集十万部队在余吾水南边列队布阵,准备与李广利大军决战厮杀。

到达余吾水之后,李广利指挥汉军与匈奴军展开厮杀,激战十多天,双方不分胜负。作为东线战场之一的游击将军韩说,一路未见敌军,擅自返回;另一支由公孙敖率领的汉军,与匈奴左贤王部遭遇,双方进行激战,见无法取胜,也引兵后撤。

李广利未见东线部队进行迂回侧击,担心一直鏖战下去对自己不利,也打了退堂鼓,命令部队撤出战场。

这一战,汉军强势开头,结局却草草收场。连年开战,双方都有些吃不消。这一等,就是六年。

事实证明,李广利难堪名将之称,与同是外戚出身的卫青、霍去病彪炳历史的赫赫战功相比,顿显平庸黯淡,而真正让李广利身败名裂的最后一战,还没有到来。

(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