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CCM Viewpoints | Paul E. Marik 液体反应性和液体复苏的六大原则

 王学东的图书馆 2017-04-23

今天用学校图书馆翻 CCM (好久没看了...)


看到了 Paul E. Marik 教授的一篇文章

Fluid Responsiveness and the Six Guiding Principles of Fluid Resuscitation

Marik P E. Critical care medicine, 2016.


实际上在5月份的时候

做柠要厚道已经翻译过了

当时Publish Ahead of Print


但是觉得这篇文章实在经典

就再次对以前的翻译做了补充

再次呈给大家!


Enjoy it !


液体反应性和液体复苏的六大原则

Marik P E.

Critical care medicine, 2016  


[1] 液体反应性:液体复苏的基石

只有50%的危重病患者有液体反应性。

而只有患者的SV增加至少10%,可以给予液体冲击 (500ml的晶体液) 。

液体冲击只有满足以下两点才能增加SV:

1)应力性的血容量增加导致的平均循环充盈压增加,从而导致超过CVP的增加,因此可以增加了静脉回流。

2)双心室都处在Frank-Starling Curve的上升支。


[2] 临床表现,胸部影像学检查,CVP,超声 —— 统统不能作为判断液体反应性的标准

经胸的 VTI 测定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且在ICU患者中重复性不高。(超声大神可以有!)

更重要的是,使用 VTI 来捕捉 PLR 或液体冲击后导致的 SV 的快速变化,这并不是最理想的方法。


[3] 实时监测SV的技术 —— 最理想的方法用以监测PLR或液体冲击导致的SV的快速变化

目前,被广泛的使用的,并且基于生理学原理,实用且简单易行,且准确性较高的,用以明确液体反应性的方法就只有两种,那就是PLR 和 液体冲击(8, 18)。

通过纳入21个研究的meta分析,表明了 PLR 作为预测液体反应性的相当优秀的方法,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94 (12)。

液体冲击的方法为200-500ml 的晶体液,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输注完毕(10-15分钟内)

而使用20–30 mL/kg的大量的液体冲击,虽然仍被指南推荐,但是非常容易导致显著的容量超负荷和严重的组织水肿。

[4] 液体冲击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往往很小,并且相当短暂

经过液体冲击后,虽然有一部分患者的 SV 或 CI上升,但是只能持续30 - 60分钟,并且对增加尿量几无帮助。

所以使用液体冲击来观察MAP,SV或CI,甚至尿量的策略,基本上是行不通的。


[5] 存在液体反应性不代表需要进行液体冲击

正常人往往是存在液体反应性的,处在Frank-Starling curve的上升支的。有前容量的储备,并且不需要液体来达到曲线的平台段,以达到心功能最佳状态。

危重病患者也是一样,如果他们有液体反应性,并且,能从接受液体受益(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那么,我们才有理由给予他们液体冲击

我们必须权衡正平衡的风险(血管外肺水的增加)与血流动力学受益之间的利弊。

重叠的 Frank-Starling Curve + Marik-Phillips Curve

很好的说明了上面的文字的意义!


[6] 高 CVP 是导致器官灌注受损的主要因素

高 CVP 和 AKI 的关系现在已经越来越多的被我们大家所熟知。

Marik一直以来把 CVP 批的一钱不值,不做过多的解释了。


[结论]

- 液体复苏是重症医师、急诊医师、外科和麻醉医师的重要技能,但是许多医师因为对基础生理学原则存在不正确的认识,导致了对液体管理策略的认同性不一致,治疗贯彻不连贯,甚至给予有害的治疗策略。


- 液体治疗必须建立在液体反应性的基础上,且必须以能让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获益为目标。


- 大量的液体输注必须避免。


再来欣赏一下这张图...



翻译不当 敬请指正

其他公众号转载请先联系本公众号

fly5wing@126.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