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薄荷牛蒡子

 圣贤教育666 2017-04-24
发散风热药第一味
薄荷
薄荷 牛蒡子X

【出处】 ------《新修本草》
《新修本草》:“主贼风伤寒,发汗,治恶气心腹胀痛。”
《用药法象》:“清头风,除风热。”
《本草纲目》:“利咽喉口齿诸病,治瘰疬、疮疥、风瘙瘾疹。”

【来源】 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薄荷 Mentha haplocalyx Briq.的叶和茎。各地均产,以江苏产者质优。一年可以采割2~3次。切段,阴干。生用。
【道地产地】江蘇,江蘇產的含薄荷油或薄荷腦的含量比較高。
【性味归经】 辛,凉。归肺、肝经。
【功效】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止痒,透疹。辛凉疏散,质轻上浮,善散上焦风热之邪而清利头目、利咽透疹,兼有疏泄肝郁之功。主要用于风热外感。
【应用】
  1.用于风热表证或温病卫分证。本品辛以发散,凉以解热,其辛散之性较强,是辛凉解表药中最能宣散表邪,且有一定发汗作用之药,故风热感冒和温病卫分证十分常用。多与其他疏散风热药或清热解毒药配伍,以增强祛表邪或解热毒之力。如《温病条辨》银翘散。本品重在辛散表邪,亦可与发散风寒药同用,以治疗风寒表证。
  2.用于头昏头痛、目赤多泪、咽喉痒痛及皮肤瘙痒。本品不仅长于发散风热以解表,而且还有良好的清头目、利咽喉和止痒之效。治风热上攻的头痛、眩晕等,宜与蔓荆子、川芎、白芷等祛风止痛药同用。治肝热目赤多泪,宜与菊花、木贼、石决明等清肝明目药同用。治咽喉肿痛,宜与桔梗、牛蒡子、僵蚕等利咽药同用。治风疹瘙痒,常与荆芥、防风、僵蚕等祛风止痒药同用。
  3.用于麻疹初起,疹出不畅。治疗风热外束,热毒内盛而疹出不畅者,本品既能透疹,又可辛散风热之邪以利疹毒外透,常与蝉蜕、牛蒡子等疏风热、解热毒之药同用。
  此外,本品还具有疏肝行气、化湿和中的
功效,可用于肝气郁滞、胁肋胀痛;以及感受暑湿秽浊之气,脘腹胀满、吐泻等症。
【用法用量】煎服,3~10g,本品芳香之气较浓,相对于其他解表药尤宜后下。外用适量。薄荷叶发汗解表力较强,其梗作用缓和,多用于行气和中。
【使用注意】本品芳香辛散,发汗耗气,体虚多汗者不宜。
【古籍摘要】
1.《新修本草》:“主贼风伤寒,发汗。治恶气腹胀满,霍乱,宿食不消,下气。”
2.《滇南本草》:“上清头目诸风,止头痛、眩晕、发热。去风痰,治伤风咳嗽,脑漏,鼻流臭涕。退虚痨发热。”
3.《本草纲目》:“利咽喉,口齿诸病。治瘰疬,疮疥,风瘙瘾疹。”
【参考资料】
  1.本品主要含挥发油,约为1.3%~2%。油中有薄荷酮、薄荷脑、薄荷酯类多种成分;另含异端叶灵、薄荷糖甙、多种游离氨基酸、迷迭香酸、树脂、鞣质等。薄荷油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扩张皮肤毛细血管,促进汗腺分泌,而起到发汗、解热作用;薄荷油有驱虫作用;薄荷脑有很强的杀菌作用,薄荷水煎剂有抗病毒作用;薄荷油有驱虫作用;薄荷脑有抗刺激作用,可导致气管产生新的分泌,而使稠厚的粘液易于排出,故有祛痰作用,并有良好的止咳作用;薄荷油能抑制胃肠平滑肌收缩,有解痉作用;薄荷醇等多种成分有明显的利胆作用;薄荷油外用,能刺激末梢神经的冷感受器而产生凉感,并显现镇痛、止痒、局部麻醉和抗刺激作用;对癌肿放疗区域皮肤有保护作用;对小白鼠有抗着床和抗早孕作用。
  2.薄荷梗为薄荷的茎。性味辛,凉。归脾、胃经。功能行气和中。用于脾胃气滞之脘腹胀满、吐泻等症。煎服,3~10g。
薄荷、牛蒡子与蝉蜕鉴别
  三药皆能疏散风热、透疹、利咽,均可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渴、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麻疹初起,透发不畅;风疹瘙痒;风热上攻,咽喉肿痛等证。不同之处在于:
  薄荷 ── 发汗力强,并长于疏肝解郁。
  牛蒡子 ── 散结力大,并长于解毒消肿,兼能通便。
  蝉蜕 ── 甘寒清泄,并长于退翳明目、止痒。
薄荷 牛蒡子
薄荷和荆芥经常在一起使用,薄荷在发散风热药当中,相对来说又是发汗解表作用最强的一种药。
整个发散风热这一类的发汗解表的作用不强,而薄荷还有比较明显的一点发汗解表的作用,所以薄荷不但用于风热表证和温热病的卫分证,也用在很多治疗风寒表证的方当中,比如荆防败毒散,既用荆芥,也用薄荷。对荆芥来讲,也广泛的用于风热表证。
薄荷和荆芥这两个药,非常相似,也就是它们在解表、清头目、利咽喉、止痒、透疹这些方面都有相似之处,它们的功效和主治都是相似的。
不同的地方,现在人为地把荆芥、薄荷分在了一个在偏温的一节,一个在偏凉的一节。
第一个不同的地方,荆芥微微偏温,薄荷是偏于寒凉的,所以它主要是疏风热的。实际上来说,这一个区别只是目前理论上的,实际当中荆芥完全可以把它认为是辛凉的,甚至是平性的。
薄荷最早是《新修本草》收载,就是温性的,后来金元时期的一些医家把它改变为偏于寒凉的,这样沿用下来,实际上在发散风热药当中,它没有明显的清热作用。它也是不很典型的一个发散风热的药,重点在于解表,而不在于清热,所这一点,两者之间区别不大。
第二从功效来说,比较有实用价值的区别就是荆芥炒炭,有止血的作用,可以用于出血证。而薄荷还有疏肝和化湿的作用,过去一些书上,只强调了它的疏肝作用,因为有一个重要的方,逍遥散裡面用了薄荷来疏肝理气,治疗肝鬱气滞。其实薄荷不但能疏肝行气,对于胃肠气滞,胃肠的气滞它同样有比较好的效果,比如说有的胃肠气滞、脘腹胀满,用一点薄荷水,现在有的饮料裡面也加薄荷。
有一个传统的方叫陈皮酊,治疗脘腹胀满,裡面就加了薄荷油,用于治疗脾胃气滞的。另外薄荷也有一点芳香化湿的作用,对于暑天脾胃有湿浊的一些病证引起的舌苔比较厚腻,噁心、呕吐、腹泻,加一点薄荷在裡面是有效的,
医家张锡纯对薄荷的化湿浊的作用给予高度的重视,在一些古方治疗暑证、暑热证、暑湿证,或者有所谓的痧证,引起腹胀、吐泻,很多方裡面有薄荷。所以就是此外裡面加上这样的一些内容。
薄荷很芳香,所以一般不宜久煎,书上分了薄荷叶和薄荷梗,在临床当中这样分开用的并不多。
薄荷和荆芥比较,两点不一样,一个是偏于寒热,另外一个是兼有的功效,兼有功效。荆芥止血,薄荷疏肝。
===========================================
牛蒡子
薄荷 牛蒡子
【出处】 ------《名医别录》
  《用药法象》:“其用有四,治风湿瘾疹,咽喉风热,散诸肿疮疡肿毒,利凝滞腰膝之气是也。”
  《本草纲目》:“消斑疹毒。”

【来源】为菊科二年生草本植物牛蒡 Arctium lappa L.的果实。主产于河北、吉林、浙江等地。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生用或炒用。用时捣碎。
【性味归经】 辛、苦,寒。归肺、胃、大肠经。
【功效】疏散风热,透疹,清热解毒。辛寒疏散,透疹利咽,苦寒清解,消肿散结,凡风热诸证及肺胃热毒、咽痛疮肿等证,均为常用药。
【应用】
  1.用于风热表证及温病卫分证。本品性味辛苦,升散之中又有清降之性,发散之力虽不及薄荷等药,但长于清利咽喉,既可以其辅助解表,更能用以缓解咽喉不利。故风热表证而见咽喉红肿疼痛,或咳嗽痰多不利者,十分常用,且多与薄荷、桔梗等解表、利咽药配伍。治疗卫分证,本品辛散卫分之邪,又清热解毒,甚为适宜。常与薄荷、金银花等发散风热药和清热解毒药同用。
  2.用于麻疹初起疹出不透。该证多因风邪外束,热毒内盛所致。本品具有透疹作用,而且外解风热,内清热毒,故为透疹要药,常与薄荷、葛根等辛凉透疹药同用。
  3.用于热毒咽喉肿痛、疮痈及痄腮等证。本品清热解毒而不凝滞,除用于温病卫分证及麻疹之外,还有较好的利咽喉,消痈肿的效果。能主治咽喉肿痛、疮痈及痄腮等热毒病证。又因本品兼能滑肠,可使大便通畅而利于热毒清降,故上述病证有大便热结不通者,尤为适宜。治疗咽喉肿痛,不论风热或热毒证,皆较常用。前者配伍发散风热药,后者配伍清热解毒、利咽药。治疮痈或痄腮宜与清热解毒、消肿散结药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6~15g。炒用可使其苦寒及滑肠之性略有降低。
【使用注意】 本品性寒,滑肠通便,气虚便溏者慎用。
【参考资料】
  1.本品含牛蒡子甙、拉帕酚等木脂素类成分,并含脂肪酸、联噻吩及其衍生物、萜类、牛蒡甾醇、胡萝卜甙及维生素等。其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腹股沟表皮癣菌等有抑制作用;并有抗病毒、解热、利尿、降低血糖、抗肿瘤作用,其粗提取物呈选择毒性,较低量就可以抑制癌细胞增殖,使肿瘤细胞向正常细胞接近,可能成为强有力的抗癌生药;牛蒡子甙有抗肾病变作用,对实验性肾病大鼠,可抑制尿蛋白排泄增加,并能改善血清生化指标;所含木脂素有较强的Ca2+拮抗作用;牛蒡甙还有扩张血管、子宫和肠管作用。
  2.本品的常见别名有恶实、鼠粘子、大力子等。
  3.牛蒡根为牛蒡的根。性味苦,寒。归肺经。功能祛风热,消肿毒。常用于风毒面肿,咽喉肿痛,齿痛,痈疽疮疥等热毒证。煎服,3~10g。
【临床报道】
  1.治疗面神经麻痹:以牛蒡纠偏汤(牛蒡子30g、白芷10g、女贞子、旱莲草各12g)为主,随证加味,日2次,水煎服。(《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88;(3):128)
  2. 治疗咽喉肿痛:牛蒡子15g、板蓝根15g、桔梗6g、薄荷、甘草各3g。水煎服。(《常用中药八百味精要》第46页)
牛蒡子是比较典型的发散风热的药。它是一个菊科的植物,用它的成熟的种子,灰褐色,像大米大小的一个种子,果实有很多钩状的突出。能够经常附着在一些动物身上,动物鑽在草丛当中,有的脱落的时候就附着着它,可能附着在老鼠这一类的,实际上泛指动物,有些文献裡面叫作鼠粘子。因为我们看得不很清楚,就是带一个凶恶的外观,前人把它叫作恶实。另外牛蒡子,有的觉得写的时候比较繁,笔划多一点,牛的力气是比较大的,所以一个隐喻的方法,又叫大力子。这三种别名,在文献当中,以后都可能会出现,不提倡使用别名。
牛蒡子,作为一个疏散风热的药,它的疏散的作用不强,不如薄荷,就风热表证而言,它不如薄荷应用广泛,但是外感风热,或者温热病的卫分证,常常会引起风热或者热毒鬱结于咽喉,肺胃热盛,门户不利出现了咽喉痒痛或者红肿疼痛,牛蒡子,有比较好的利咽喉的作用,它一方面可以通过疏风热,另外一方面可以通过解热毒,所以对风热引起的咽喉不利,或者热毒壅盛引起的咽喉不利,它都可以使用,
牛蒡子在风热表证或和温病的卫分证,也是非常常用的一个药,尤其是温病的卫分证。温热病,牛蒡子本身可以清热解毒,所以它是既能够升浮,又能够苦寒清降的一个药,是很典型的一个二向性的药,疏散风热是升浮的,清热解毒是一个沉降的,前人非常强调这一点。
另外牛蒡子可以透疹,透发麻疹,也可以用于麻疹初起疹出不透,但是牛蒡子用于麻疹初起、疹点透发不透,与荆芥、薄荷它的临床意义不一样,或者说不完全一样。麻疹初起,它往往兼有表邪,需要发散表邪。荆芥、薄荷可以在透疹的同时,又能够发散表邪,牛蒡子同样的可以发散表邪,但是麻疹是一个热毒证,温热病热毒证,牛蒡子兼有清热解毒的作用,但是荆芥、薄荷没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另外牛蒡子又是一个清热解毒药,它可以治疗热毒证,那么清热毒药治疗的热毒证,最主要、最普遍的就是疮痈肿痛,所以牛蒡子除了咽喉肿痛以外,也可以治疗疮痈。疮痈,痄腮,就是现在的腮腺炎,两个腮部红肿、疼痛,它也是属于温热病范畴的,牛蒡子本身就可以用于温热病,可以配伍其它的解毒消痈的药,在临床上很常用。
牛蒡子是一个种子类的药材,种子类的药材裡面,都含有一定的脂肪油,凡是含脂肪油的种子类的药材,都有润肠的作用,就是润肠通便;如果作为一个不良反应,作为一个副作用,就是滑肠。书上是把它作为副作用来对待的,它有滑肠之性。如虚寒性的便溏腹泻,它就会使它加重,就不宜使用,作为一个副作用来说的,滑肠;反过来,如果热毒炽盛,或者上焦的风热壅盛,有时候往往引起大肠的通降功能失调,热邪也会伤津,会出现了有便秘。既有风热壅盛,又有热毒内盛,兼有大便不通的,那牛蒡子就是兼有润肠通便,大便一通,上面的热邪也会得到缓减,它就有利于对上部的一些热证的治疗效果、治疗作用,就是润肠通便。
小结-如果选发散风热药,比如说咽喉,热毒咽喉红肿疼痛,兼有热结便秘,那么一定就选牛蒡子,可能就不要再选桑叶、菊花了。
薄荷与牛蒡子功能主治异同 共同功效:   疏散风热、透疹、利咽。
  同用可治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头痛;麻疹初起,透发不畅;风疹瘙痒;风热上攻,咽喉肿痛等证。
  不同功效:
  薄荷辛凉芳香,清轻凉散,发汗之力较强,故外感风热、发热无汗者薄荷首选。且薄荷又能清利头目、疏肝行气。牛蒡子辛散苦泄,性寒滑利,兼能宣肺祛痰,故外感风热、发热、咳嗽、咯痰不畅者,牛蒡子尤为适宜。同时,牛蒡子外散风热,内解热毒,有清热解毒散肿之功。
====================================

感冒食谱:薄荷牛蒡子粥倘若宝宝在感冒初期的症状为:痰咳不出来、咽疼、爱喝水、有粘稠的鼻涕、舌头红色、舌苔变黄、脉搏也比平常快,一般是热性感冒。这时,你就需要给宝宝煮“薄荷牛蒡子粥”。
  
材料:薄荷6克、牛蒡子10克、粳米适量。
  
做法:先将牛蒡子单煮15分钟,取出牛蒡子,留下汁水备用。将梗米煮成粥,10分钟后放入薄荷,在粥快好时,放入牛蒡子汁水,煮5分钟即可。
薄荷牛蒡子茶
[适用]适于急、慢性咽炎患者饮用。 
[配方]薄荷4.5克,牛蒡子9克,甘草3克。 
[用法]将上药放入茶杯,冲入沸水,加盖闷泡15分钟,代茶饮用。每日1剂,可频频冲泡服用,连用  7-15日痊愈。
[功效]发散风热,利咽解毒。牛蒡早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详载其能“通十二经脉,除五脏恶气”、“久服轻身耐老”,也就是说,经常食用牛蒡可以减肥、抗衰老。据科学检测,牛蒡含有丰富的水分、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A、B1、C及矿物质钙、磷、钾、铁和膳食纤维,对糖尿病、高血脂症、动脉硬化、便秘、解肝毒具有明显效果。它能清除体内垃圾,改善体内循环,促进新陈代谢,被誉为大自然的最佳清血剂。尤其牛蒡含有一种非常特殊的养分,叫“菊糖”,是一种可促进性荷尔蒙分泌的精氨酸,所以被视为有助人体筋骨发达、增强体力及的食物,尤其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此外,牛蒡的纤维可以刺激大肠蠕动、帮助排便、降低体内胆固醇,减少废物在体内积存,达到预防中风、胃癌、子宫癌的功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