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亲子沟通”原来可以很简单,别再与孩子为敌了!

 果汁恋 2017-04-24

《如何对待宝宝的叛逆期》

更多精彩节目 点击上方积木育儿一键关注





在对积木育儿后台问题的梳理中我们看到,大量的亲子沟通困境,多是因父母的方式不当,导致给孩子立规矩的过程中出现了冲突。

当然,需要提醒的是,尽管有效的亲子沟通方式,可以各不相同又各显神通,但是好的亲子沟通,一定都建立在一个共同的基之上:尊重孩子,接纳孩子。

下面,从两个具体的亲子沟通案例说起,看有效的亲子沟通,到底是什么样的。

案例一:

妈妈在做饭前,问孩子:“想吃土豆还是西兰花?”

(给孩子适度的选择机会,为孩子挑食尽量减少借口,也是尊重孩子的表现。这里没有宽泛地问:“你今天想吃什么?”因为若孩子说出的选项是你不能满足的,极有可能引发一场斗争。)

孩子说:“喜欢吃土豆。”于是妈妈就做了土豆。可是做好之后,孩子尝了一口,觉得不喜欢,又说想吃西兰花了。

这时,妈妈说:“现在我也没有办法把土豆变成西兰花了,如果你现在不想吃,先玩去吧,等到晚餐再说。”

(一般这个时候,绝大多数父母肯定会冒出一股无名火上来,批评数落就开始了。这种指责说到底就是出于对孩子“出尔反尔”、“给自己带来麻烦”的愤怒。

这些批评指责也完全不能帮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在哪里,只会引发孩子对父母的怨恨或者畏惧。

而这位妈妈的回答,高明在于,平静接纳了孩子的“反复”,既尊重了孩子的决定,也坚守了自己的底线。)

很快,孩子玩饿了,跑过来找妈妈:“妈妈,我饿了。”

妈妈安慰道:“午饭时间已经过了,我相信你能坚持到晚饭。”

(一般孩子喊“饿”的时候,父母会有两种回应,一种是忙不迭地给孩子准备吃的,放弃自己前面的坚持;一种是对孩子冷嘲热讽:“不是你自己决定不吃的吗?这么快就饿了?”

前者会毁掉规矩,后者则直接诋毁了孩子和他做决定的权利。案例中这位妈妈的做法很好,保持情绪的平和,自然地让孩子体会到自己选择的自然结果。)

分析:

如果孩子大哭大闹,就更考验父母了。面对孩子情绪失控,最好是给以共情,比如一个拥抱和亲亲,或者转移孩子注意力。

当然,如果孩子还小,在4岁以前,可以适当地调节规则,尽量将规则调控到妈妈和孩子都能接受的合适的范围内。比如,孩子实在饿了,可以考虑将晚餐提前一个小时,或者可以吃少量水果(午餐和晚餐之间的水果加餐)等。给孩子建立规则要有弹性,孩子年龄越小弹性越大,孩子越大弹性越小。

如果妈妈温和而坚定地执行规则,孩子以后可能还会试探妈妈的规则底线,但几次之后就会遵守这个规则了。这样的管教方式,也许没有前两种方式的立竿见影的效果,更不会马上让孩子服从或者满意,但是长期来看,孩子会渐渐将习得的规则内化为自己的习惯,形成健康的人格。


父母温和而坚定,孩子会逐渐将这种方式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案例二:

孩子感冒咳嗽了,可是不肯吃药。奶奶看着着急,说:“都咳成这样了,还不快把要吃了?”孩子还是不吃,走开了。奶奶拿着药追上去,说:“你吃不吃?你再不吃我就要灌药了!”孩子有点害怕,但是看着奶奶手里的药,还是没有吃的意思。

妈妈回来了,换了种方式跟孩子沟通。

妈妈先温和淡定地说:“宝贝,妈妈想跟你一起讨论下吃药这件事儿,妈妈保证不生气,你愿意跟妈妈谈谈吗?”

孩子同意了。

(孩子愿意讨论,是问题解决的开始。如果孩子不情愿,不要勉强,可以跟他说换个时间再聊这件事。)

妈妈问:“对于吃药这件事,你是怎么想的?能告诉妈妈吗?”

孩子说:“药太苦了,我不想吃。”

妈妈肯定了孩子的感受:“嗯,药太苦了,你不想吃。妈妈能理解你的感受。不过,妈妈的感受和你不一样,你想听听妈妈的感受吗?”

孩子点点头。妈妈继续说:“你不想吃药的时候,妈妈感觉很无奈,不知道该怎么办。我想找到我们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法。要不,我们一起玩个头脑风暴的游戏,看看还有什么解决办法吧?”听到玩游戏,孩子很兴奋地说答应了。

然后,妈妈找来本子和笔,写下,头脑风暴。

妈妈问:奶奶喂药,你不想吃时怎么办?

孩子:我想到一个办法,画画!

妈妈把这个办法写下来。

孩子:我又想到一个办法,煮生气汤。

妈妈:好啊!我也想到一条,在药里加点糖!

孩子:我也想到一个,在药里加点蜂蜜!

妈妈:吃完药后吃一颗冰糖,或含在嘴里一起咽!吃完药马上喝口水!

孩子:吃完药后吃一小块巧克力,然后马上喝口水!

妈妈:看,我们一共想到了7个办法,现在我们选出一个咱们俩都能接受的方法吧!

孩子:煮生气汤!

妈妈:吃冰糖!怎么办,我们的想法不一样!

孩子想了想,说,我选择吃巧克力。然后,在“吃巧克力”上打了个钩,在“煮生气汤”上打了个叉!

妈妈:咱们这一周都要吃药,我们先用这个办法试试,一周以后再来看看!

孩子:为什么是一周?

妈妈:要吃一周药啊!我去拿巧克力!

孩子很高兴地点点头,很快地喝完了药。

分析:

整个沟通过程中,妈妈承认了孩子有不同意见的合理性。但是,她发起了另外一个沟通的重要方式:协商。通过商量,参与规则制定,孩子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事情一下子就容易了。

如果按照孩子奶奶的做法,到最后可能就真的只能灌药了,或者孩子极不情愿地在奶奶的恐吓下喝下了很苦的药,但是自尊心、自我价值感会受到伤害。

妈妈的做法虽然需要跟孩子磨合较长时间,但是长期来看,对孩子的自我成长帮助却很大——妈妈不仅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同时对解决问题的引导,也会渐渐地内化到孩子的思维当中。这种合作共赢的思维,也是在培养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