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经历了漫长的传播和民族化的过程之后,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民族宗教之一,并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每一位华夏子孙的心中,都有一尊佛。 在如今的人们心中,佛是一种神灵,所以,它受众生供奉,承万家心愿,载世间情爱,也因此,它成为人们实现愿望的载体与寄托。这是在玉雕题材中,佛相题材占有极大比例的原因。佛像一般分为有相佛和无相佛。 无相佛佛经中有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所以,玉雕师们从佛教教义出发,以“众生皆佛”的理念创作作品,不执着于佛,不执着于相。 这样创作出来的无相佛都是没有五官的,但这并不影响禅意的外露。不过,佛虽无相,玉雕师却心中有相。玉雕师将生活的幽微感受融入无相题材的雕刻,做到“意在刀先,气韵生动”,因而达到超越现实,物化精神的效果。 无相佛不能用面部表达佛的神态和情绪,但可以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应确保主体佛像线条流畅简练,不刻意雕琢,风格朴拙。同时还可以通过体态的高低、坐卧、仰俯等,来表达佛的心理状态。其次,佛身所处环境的营造,是意境营造的重点。玉雕师需要大量运用事物的情态来表达意象,描述思想,这也符合现代审美的走向。 有相佛虽然说适度地运用无相佛这个题材本无可厚非,但如今市场上无脸佛像题材已经泛滥成灾,一些技艺不过关的玉雕师也借此来掩饰工艺的欠缺。毕竟,开脸一直都是佛像题材创作的最重要一环,高品质的作品脸部的要求非常细致,需要雕刻师有熟练的技术,更需要掌握高超的美学设计功底。 雕工很差的无相佛 佛家用有相佛接引众生,让众生通过有相的佛慢慢认识无相的佛。所以,玉雕师创作也该如此,当自己能够雕好有相佛后,再着手创作无相佛也不迟。 有相佛的面部创作绝非易事,佛作为人们心中的神,它的神态、表情甚至表现出来的情绪等都要体现出安详、包容、慈悲等特征。有相佛的创作技巧主要在于:眼观鼻、鼻观心、低眉、慈悲相、微微笑、造型圆满。 所以,玉雕师在创作有相佛的时候,还要将表达的内容素材与形式样式加以组织、安排,根据玉石的创作外形构成一个体现个性、呈现气势、和谐统一的整体画面。 佛本无相,以众生相为其相。佛像只是表佛的载体,它代表了佛陀、佛法以及佛教文化的传承。真正的佛,是尽虚空、遍法界的。因此,玉雕师要想雕好佛,首先要明心见性,深刻地理解佛,看到自己内心之中的佛性。 关于无相佛和有相佛,你更喜欢哪一种?来留言评论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