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道”难臻,书法之殇

 大匠之门艺术网 2017-04-24

大匠之门艺术网 代发



 

聂振文书法作品

 


书“道”难臻,书法之殇 


                    聂振文  


        当下书法,书法者单纯以书法一技“行世”,多为“稻粱谋”,故为“扬名立万”而急功近利者是大行其道、蜂拥而至。(诚可谓变换名目投机取巧)。然就当下所谓权威国展及名宿大家,其潮流导向、学术主张亦是“以技相搏”、“以技取士”,故作书多以炫技为能事,以循小道而沾沾自喜、蒙昧自大。尤其是蒙蔽视听,独断专行,使“竞技书法”、“展览书法”衍生为“八股书法”,终是未谙书道神明。


        何为书道,如何悟道,今人大多蒙昧不知!是造成“道”之丢失,书道不舒的根本原因。“道”者,“推天道以明人事”,若能把先天“道”与后天“道”运化,无为而“道”,无所不为,乃至自我与自然运化同一,名为得“道”也。所以,“道昭而不道”,即使“道”“所假而行”,也要依“道”而行,顺其自然。传统书道依“天地垂象,圣人造书”,讲究“书同人品,技进于道”之广涉博取的精神、意识和道德。古人尤重“克己修身”、“无为之为”、“致虚极,守静笃”、“圣人之事为而不争”、“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心境和情怀!可今人有几?!


       我们现在的很多学问为什么难于达之于“道”呢?我以为,是我们把西方之教育体系硬性照搬过来,是一个很大的弊端,这就造成“道”的丢失。故书法之学,亦未能幸免。书道之传,未能从中国书法之哲学与美学生成之独特性这个层面,全局性地把握其书道的本质,书道难臻,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也是其中之一。反思当下,我们还只停留在传授"知"的层面,而没有"识"的通变和宏识。所谓“识者,意也”,“意”者,“心之所存也”。中国之传统教育方式就有传道的内涵和内容,明清以前的中国教育,传道亦第一位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志于道、明于理”也。反观现行之教育体制,荒疏了传道的精神和责任,故有志于书,能臻于“道”境者,诚可怜也......。


      书道即人道,也即世道。即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因此,书道更应该“向外求”,向生活中求,向自然万物求。书道只有“反身而求”,“求其性、明其理”,才能臻达于“道”。刘宗周曰:“惟天下无心外之性,所以天下无心外之理”,这是书道之于人之恒“道”也。书道,亦是“自性即道”也。任何事物都有其自性之“道”,人有之,艺术亦然,因而书道无须炫技,书道需从心求之,应回归其本真与“道”合一,方是正源大道。书道还需做到有“知”有“识”。不仅需要“格物致知”,更要“穷理尽性”也。寓言“庖丁解牛”,不单纯是谈“技”,尤在于名“技进乎道”也——即达到“与物通灵”忘我、无我之自由境界。


      我写字、画画的时候,常常自省,为什么我总是感觉有“障”?也许是我心中缺“道”。即我常为“法”所囿,被“技”所困,身心为物役所累,自我迷失,独“道体”不存吧。


        我之体悟,浅陋之见,让方家见笑耳。



                                                                            不老书生聂振文于天沐堂灯下

 
 

聂振文书法作品

  
 聂振文书法作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