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体中,血液通过有规律的循环系统的作用,流经全身的每个部分,与各组织器官发生密切的联系,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将机体连接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保证机体各种正常生理活动的进行。因此,除了造血系统本身的各种疾病可直接引起血液发生相应的病理变化外,机体发生全身或局部病变,也可影响血液各种成分的数量的质量的改变,并由血液检验反应出来。所以血液检验不仅帮助诊断各种血液病,对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也有很大的帮助。这就是血液检验在临床上应用最广的根本原因。 简单说明血常规的意义: 红细胞计数(RBC)和血红蛋白(HGB)减低,即可诊为贫血。按红细胞体积大小可分为巨细胞性贫血,小细胞性贫血和正细胞性贫血。MCV(红细胞平均体积)和MCHC(平均血红蛋白浓度)为主要分型依据。如果HGB值高于160g/L,可能是因为患有血红蛋白增高症或者血液被浓缩的缘故。 WBC代表的白细胞是人体的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相当于国家的军队,WBC总数增高时,多表明有炎症、感染存在,此时病人多有发热症状,如果白细胞总数太高在(30-50)×109/L以上,并伴有较严重的不能解释的贫血,请不要掉以轻心,应该进一步做骨髓穿刺检查,排除白血病的可能,白细胞总数低于4×109/L,可由接受放射线,病毒感染药物及化学物质中毒等引起。中性白细胞比例增高多意味着感染(特别是细菌感染)存在,淋巴细胞比例增高多见于慢性疾病及某些病毒感染,嗜酸性白细胞增高时,往往说明体内有过敏原存在引起的过敏,如寄生虫(蛔虫多见),过敏性炎症,过敏反应等。 PLT减少时 ,可能会有出血,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增高时,说明血液呈高凝状态,易发生血栓。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 主要是观察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的形态及数量的改变,白细胞形态的改变主要包括中性粒细胞毒性改变和淋巴细胞的三种异型等。当机体发生疾病时,细胞在数量和形态上均发生一定的变化,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并滥用,当机体发生疾病时,细胞在数量上往往变化不显著,但形态学检验往往能真实地反映疾病的变化情况,故而对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不容忽视。中性粒细胞毒性改变中同时还包括中性粒细胞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变性、杜勒体和核变性等,其主要临床意义提示存在有重度细菌感染,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提示寄生虫感染或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等。淋巴细胞的变异最常见,外周血中出现异型淋巴细胞是机体受病毒感染后,由正常淋巴细胞向浆细胞转化的一种病理细胞,正常人偶见,尤以小儿可达6%。 (来源:中华检验医学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