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九宫历的渊源,现在学界还没有统一的意见,通过文献分析,可以发现至少在汉代时期,与其相关的历占原理已经基本定型。汉代纬书中经常提到的“太一游九宫”原理就与九宫历占原理完全一致,无疑这应该就是后来的九宫历的源头之一。 其原理在汉代著名纬书《易纬乾凿度》中有这样的总结:“易一阴一阳,合而为十五,谓之道。阳变七之九,阴变八之六,亦合于十五。则彖变之数,若一阳动而进,变七之九,象其气之息也;阴动而退,变八之六,象其气之消也。故太一取其数以行九宫,四正四维皆合于十五,五音、六律、七宿由此作焉。”汉郑康成注曰:“太一者,北辰之神名也。居其所,曰太一,常行于八卦日辰之间,曰天一,或曰太一。出入所游息于紫宫之内外,其星因以为名焉。故《星经》曰:‘天一,太一主气之神。行犹待也。’四正四维以八卦神所居,故亦名之曰宫。天一下行,犹天子出巡狩省方岳之事,每率则复。太一下行八卦之宫,每四乃还于中央。中央者,北神之所居,故因谓之九宫。天数大分以阳出,以阴入。阳起于子,阴起于午。是以太一下九宫,从坎宫始。” 唐朝时期,李氏王朝统治者认为其家族谱系与李聃相关,其对于道术不但有着特殊的爱好,而且还包含着政治意义的追求,九宫历算这样的知天时、查万物的神秘理论自然为其所用,成为控制上层意识形态的工具。据史料记载,唐自开元天宝以后,在其国家的祭祀活动中,出现了相关的九宫理论的讨论,如王起、卢就曾经大量引用前朝术书《黄帝九宫经》与《五行大义》等论证九宫原理,其说法上承汉代太一九宫理论,而更加繁复:“一宫,其神太一,其星天逄(蓬),其卦坎,其行水,其方白。二宫,其神摄提,其星天芮,其卦坤,其行土,其方黑。三宫,其神轩辕,其星天衡(冲),其卦震,其行木,其方碧。四宫,其神招摇,其星天辅,其卦巽,其行木,其方绿。五宫,其神天符,其星天禽,其卦离,其行火,其方黄。六宫,其神青龙,其星天心,其卦乾,其行金,其方玄;七宫其神咸池,其星天柱,其卦兑,其行金,其方赤;八宫,其神太阴,其星天任,其卦艮,其行土,其方白;九宫其神太一,其星天英,其卦离,其行火,其方紫。观其统八卦,运五行,土飞于中,数转于极,虽敬事迎厘,不闻经见,而范围亭育,有助昌时,以此两朝亲祀而臻百祥也。”由于九宫历算可以运五行,知数极,并且可以体现“太一”神的活动周期,因而其对于国家具有非常的意义,“有助昌时”,所以为统治者所看重。 与九宫理论相关的一些宗教活动,在唐代也被提倡和定期举行,这就是以大祀九宫贵神及其附属神灵的名目。宫太一在这时被尊为仅次于昊天上帝的神灵。《大唐郊祀录》中就有:“兴唐盛制,凡祀有三等,曰大祀、中祀、小祀,各有差降。昊天上帝、九宫贵神、皇地祇、神州、太清宫、宗庙皆为大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