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廷相(明代学者)

 疾心 2017-04-24

一、提倡独立思考,反对因袭旧说

首先王廷相对待学术的一个基本态度就是提倡人格独立,独立思考,反对因循旧说,这点上他和学术对头王阳明有惊人相似。王廷相说“若曰‘天下之理,先儒言之,皆善而尽,但习以守之可也’,是不知道无终穷,忽忽孟浪之徒尔,谓之诬道;若曰‘后世之人,必不能及于古之儒者,’是不知造化生人,古今一轨,中人以下,以己论量天下者也,谓之诬人。是皆流俗积习,贵耳贱目,任书籍而不任心灵者也,亦何望于圣人大方之域哉”。

这些话其实很可以透露出王廷相自负自信的傲气,他自信自己的才智聪明绝对不输于那些所谓的先儒和圣人,那些硬说‘后世之人,必不能及于古之儒者’的人不过是自己水平低下而已,是在‘中人以下,以己论量天下者也,谓之诬人’。也就是不过是中等水平以下的人,按照自己的水平来评论估量天下人,污蔑别人而已。

他说“大抵近世学者,无精思体验之自得,一切务以诡随为事。其视先儒之言。皆万世不刊之定论。不惟遵守之笃,且随声附和,改换面目,以为见道”王廷相把“惟先儒之言是信”的人嘲笑成函关之鸡。“学者于道,不运在我心思之神以为抉择取舍之本,而惟先儒之言是信,其不为函关之鸡者几希”。

把王廷相的这些观点和同时代的王守仁对比一下,有惊人的相似。

王守仁说“夫学贵得之于心也,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出自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非孔子可得而私。”

明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两大思想巨头在解放人的个性,提倡人的独立思考,这个问题上竟然取得如此惊人的一致性,这不能不说是明代当时思想界风气使然,大势所趋。

二.彻底的唯物主义思想

王廷相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也是一个彻底的无神论者,因此他对包括程朱理学在内的许多传统的观念思想进行了分析和驳斥。王廷相继承了中国古代的元气论的唯物主义思想,认为天地万物的本原就是元气。提出“元气之上无物无道无理”,批评程朱理学说。“南宋以来,儒者独以理言太极而恶涉于气。如曰:‘未有太极毕竟是有此理。’如曰:‘源头只有此理,立乎二气五行万物之先。’如曰:‘当时原无一物,只有此理,便有天地万物之气。’嗟乎,支离颠倒,岂其然也。”

他说“万理皆出于气,无悬空独立之理。造化自有入无,自无为有,此气常在,未尝澌灭。”这段话中“此气常在,未尝澌灭。”,相当于提出宇宙的物质不灭和守恒原理。他还进一步补充过这个观点“是故气有聚散,无灭息。……譬冰之于海,寒而为冰,聚也;融澌而为水,散也。其聚其散,冰固有无也,而海之水无损焉”。他揭露宋朝程朱理学本质上和老庄学说一样是唯心主义。“世儒谓‘理能生气’,即老氏道生天地矣”,“老庄谓道生天地,宋儒谓天地之先只有此理,此乃改易面目立论耳,与老庄之旨何殊?”

三、彻底的无神论思想

王廷相针对那种认为天地间有主宰者的观点,诘问道“不知所谓主宰者是何物事?有形色耶?有机轴耶?抑《纬书》所云十二神人弄丸耶?不然,几于谈虚驾空无着之论矣!”他说“天道悠而难知,人事近而易见,凡国家危乱者,咸政之不修,民之失所,上之失职也。孰见天帝诃诋乎哉?孰见天帝震怒乎哉?”

王廷相认为祥瑞与灾异的产生是自然规律作用的结果,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他说“日月薄食。星纬慧孛,历家可以逆而推之。……既可以推而知之,是天道一定之度当然,谓应人主之行政,岂不诬乎?此则其说不可通也。”

四、可以和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媲美的历史进化论思想

王廷相的历史进化论的思想观念,这样的观念即便放到西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代来看,也是充满进步的色彩。实际已经相当于提出历史是不断由旧的制度代替新的制度组成的,而每种制度都有自己独特的规律,并不能适用于别的制度。王廷相在《雅述》下篇中说:“儒者曰:天地间万形皆有敝,惟理独不朽,此殆类痴言也。理无形质,安得而朽?以其情实论之,楫让之后为放伐,放伐之后为篡夺,井田坏而阡陌成,封建罢而郡县设,行于前者不能行于后,宜于古者不能宜于今,理因时致宜,逝者皆刍狗矣,不亦朽敝乎哉?”

翻译成白话就是说,儒者宣扬天地间所有的事物都有毁坏的时候,只有理是不朽的,这纯粹是毫无意义的傻话废话。理根本没有形体,怎么来谈论朽坏与否?按照情理事实来议论,那么,楫让之后为放伐,放伐之后为篡夺,井田坏而阡陌成,封建罢而郡县设,适用于过去的制度的理论,不能适用于以后的制度,适宜于古代的理论,不能适宜于今天,理也是按照时间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已经过去的就如同草狗,难道不也是要朽坏的吗?

五、更加宏大的天下的观念

王廷相在中说:“天,一也;天下之国,何啻千百,天象之变,皆为中国之君谴告之,偏矣。以为千百国皆应之,而国君行政之善恶,又未必一日月而均齐也”。

这段话本身的意思是驳斥那种天人感应的说法,反对把天上星象的变化和人事政治联系起来。也就是说他认为根本不存在什么天的谴告,天象与人事没有任何关系,董仲舒所谓的天人相应的理论无法自圆其说,自相矛盾。王廷相认为“天下之国,何啻千百”,也就是天下的国家很多,如果天象的变化都是为中国的君主而谴责告戒,那么未免老天太偏心了,如果说所有的国家都感应天象的变化,那么所有这些国家的君主行政善恶不可能这么整齐一致。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传统观念里,所谓天下就是以中国为中心,其他的小国家都是围绕着中国,只有中国的国君是最尊贵的。而王廷相这里却明确提出了“天下之国,何啻千百”,而中国只不过是这千百个国家中的一个,认为如果天象之变都“为中国之君谴告之”,那就“偏矣”,也就是说那就是老天太偏心了,何以单独照顾中国呢?

这样的观念可以说明当时明朝的思想界对于世界的认识,对于天下的认识已经相当开阔,眼界已经相当的宏大,不再把目光仅仅局限在中国本土,而是确切认识到中国不过是世界许多国家中的一个而已。

六、和达尔文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观念相媲美的自然生物观

王廷相还明确提出自然界是弱肉强食,优胜劣汰,自然万物并非为人所设,人不过是自然界万物中的一员,只不过人比其他动物聪明,所以才能驾驭趋势食用其他生物而已。王廷相说“天地之生物,势不得不然也,天何心哉?强食弱,大贼小,智残愚,物之势不得不然也,天又何心哉?”“人物之生于造化。一而已矣。无大小,无灵蠢,无寿夭,各随气之所秉而为生,此天地之化所以为公也。……但人灵于物,其智力机巧足以尽万物而制之,或驱逐而远避,或拘系而役使,或戕杀而肉食,天之意岂如是哉?物势之自然耳。故强凌弱,众暴寡,智戕愚,通万物而皆然,虽天亦无如之何矣!”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大自然产生出人和其他一切生物,都是按照同一的规律。无论形体的大小,无论智力的灵蠢,无论寿命的长短,都不过是按照其各自秉承的物质基础而进行生命活动。天地变化规律之所以为公正就体现在这里。……人比其他生物聪明,智力机巧足够穷尽所有其他生物来加以控制,把有的生物驱逐远离人类,有的生物则加以拘系役使,有的生物则戕杀吃它们的肉,上天的意思难道愿意这样吗?不过是事物的必然趋势而已,所以强大的欺凌弱小的,数量多的镇压数量少的,聪明的戕杀愚蠢,这个道理在世间万物都是相通的都是一样。就算是上天也无可奈何,也不能加以改变

王廷相还驳斥那种万物为人所生为人所设的目的论的观念

他说“五谷似也;断肠裂腹之草,亦将食人乎?鸡豚似也;虺蜿蝮蝎之属,亦将为人乎?夫人之食乎物,固曰天之为夫人之生之也。然则虎狼攫人而食,谓天为虎狼生人可乎?”这段话的意思就是:五谷似乎符合这种目的论的观念,那么断肠裂腹之草之所以存在难道也是为了供给人的食用吗?鸡豚似乎符合,那虺蜿蝮蝎等毒蛇毒虫的存在,也是为了人吗?如果说人吃东西,就刻意说是上天为人而生出这些东西,那么虎狼把人抓去吃掉当食物,可以说老天为了虎狼而产生人的吗?

应该说王廷相这种思想是远比同时代欧洲的思想家要先进的多,事实达尔文的进化论还是十九世纪的产物,而王廷相却在三百年前就提出了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思想,不能不说是相当可贵,如果没有满清的侵略,王廷相的思想能被继承下去,则中国人在达尔文前面提出进化论的思想并非不可能。

七、对中国传统的五行观念的批判

王廷相对中国秦汉以后的五行观念进行了严厉批判,他说“淫僻于阴阳者,必厚诬天道,傅会于五行者必荧惑主听”。王廷相对中国早期五行说提出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他认为早期的五行说不过是讲这五样东西“流行于天地之中,切于民用,不可一日而缺,是圣王治理天下国家的根据”而已,也就是说他认为金木水火土其实是从上古流传下来对国家的民生福利最需要注意的五样事物而已,至于傅会到其他东西上去比如什么万物根源啊,天地气候变化,以及人事变化啊,那就纯粹是胡说八道。

他认为:

金其实就是指铸造冶炼金属,制造兵器工具;

木就是森林木材如何加以正确砍伐利用的问题;

水就是沟隧灌溉,水利疏通,人畜饮用还有防止水灾的问题;

火则是从燧人氏钻木取火开始,煮饭烤肉,熟食取暖,乃至熔化金石,烧炼陶器不可缺少的东西;

土则是植物庄稼的根本,资源矿产所出,也是人赖以安身居住的根本,所以井田疆理的土政也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那些把五行任意傅会牵扯,加以神秘化的观点,王廷相抨击“自圣王之政衰,而异端之术起,始有以五行分配十二支于四时者矣,始有以五行配五脏六腑者矣,始有以五行名星纬者矣,始有以五行论造化生人物者矣。斯皆假合傅会,迷乱至道”。这里的批判的锋芒明显是指向西汉的董仲舒的五行相生相克天人感应说,北宋南宋时期的那些理学家如周敦颐等人把五行运用于解释阴阳变化的学说,以及战国时期邹衍的五行解释朝代更替说。

八、用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系来驳斥一些迷信算命观念,有概率思想的萌芽

王廷相认为算命的即便偶然能够说中,也不过是说多了之后必然会有的巧合而已,只不过一旦说中,人们便以为神奇,纷纷传扬开来,如果没有说中,则被人们忽略和忘记,不加以传扬罢了。

他的原话是“执事所谓‘世之言五行有奇中者’,此何足异哉!盖多言而能中耳。仆尝谓不用五行,能亦奇中。试以士人举进士者十人,仆据其文学体貌悬而断之,指某曰:后日官至某官,中间履历,平顺坎险,随意而道,指某曰何如何如,他日验之,必有三四中者,且亦有一二奇中者。何也?此皆士人之所必有者。若以为白日飞升,则无能验之矣。不中者,人不传之矣:中者,必传之以为神。然则假五行而奇中者,何以异此?”

另外有记载晋朝的郭璞曾经用斗鸡来占卜吉凶,“以鸠斗占吉凶”获得成功。王廷相对此说“亦何必鸠?凡物皆可占卜矣。吉凶,人事之常,斗噪,物性之感,皆实事也。彼此相辏,岂无偶中?中即神矣,予亦往往得之,但不为信”。也就是用斗鸡占卜吉凶,总会有偶然灵验说中的,一旦中了就会被认为神奇,但实际并不能以为可信。

九、对做梦内容给予的理论解释

王廷相还对做梦的原因和内容提出了自己的理论:

他认为人做梦的内容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一个是人睡觉的时候肉体的感觉,另一个因素就是人 清醒时候的思维屡念,也就是“梦之说二:有感于魄识者,有感于思念者。何谓魄识之感?五脏百骸皆具知觉,故气清而畅则天游,……雷之震于耳则鼓入;饥则取,饱则与;热则火;寒则水。推此类也,五脏魄识之感著矣。“何谓思念之感?道非至人,思扰莫能绝也,故首尾一事,在未寐之前则为思,即寐之后即为梦,是梦即思也,思即梦也。凡旧之所履。昼之所为,入梦也则为缘习之感;凡未尝所见,未尝所闻,入梦则为因衍之感;谈怪变而鬼神罔象作,见台榭而天阙王宫至,……反复变化,忽鱼忽人,寐觉两忘,梦中说梦。推此类也,人心思念之感著矣。”

十、王廷相本人对科学研究的实践活动

王廷相本人对自然科学也有精深研究,十分注意观察事物,破除旧有的理论观念,并且能够用实验验证。常人都说冬天雪花六角形,春天雪花五角形,王廷相“每遇春雪,以袖承花观之,并皆六出”。古书说,土蜂不产子,王廷相年年取土蜂巢验之,观察到土蜂产子,然后用其他各种虫子填入巢中,等到土蜂子成形化出,就把这些虫子当食物,王廷相“累年观之,无不皆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