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琦是上海弄堂里出名的美人,精致的五官,高挑的身材。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她却一直待字闺中。她谈过两个男朋友,第一个来自农村却才华横溢,一表人才。他们有过吃路边摊,数星星看月亮听男友大段朗诵惠特曼的浪漫日子。情到浓时,她认定这就是她的真命天子,非他不嫁。她甚至跟他回了一趟安徽老家过年,他的父母弟妹把她当王母娘娘一样供着。但是吃年夜饭时几头猪在桌下拱来拱去还是把她吓坏了,回去以后狠狠心和男友分手。第二个男朋友家境殷实,男友的妈妈却嫌弃她是江北人,住在下只角,她受不了这个气,也就果断一拍两散。没有合适的,绝不将就,她相信是金子总会闪光。
她等啊等,终于等来了她的缘分:同事给她介绍了在美国东部一个小城市工作的韩东,博士毕业,有房有车。英琦看了照片,虽然相貌跟前两任相比,有不小的距离,但到底顶着个洋博士的头衔呀。韩东对英琦很满意,很快回国迎娶了她。公司假期很短,为了不耽误工作,韩东只在国内停留了一个星期,领了证,抓紧时间拍了一套结婚照。原本计划去周边小镇住两个晚上,结果韩东说等到了美国有的是耳鬓厮磨的两人世界,不如就趁在国内的时间采购,也算对得起一张东航的来回机票。于是,两人花了两整天的时间讨价还价淘了两大皮箱的假名牌。英琦有点失望,但是想到以后两人过日子,最后总要落实到勤俭持家,也就当作是实实惠惠的浪漫吧!
英琦5个月之后到了美国。到的时候正值早春二月,尽管天寒地冻,一片肃杀,但英琦还是很兴奋。韩东在电脑公司当工程师,按揭买了一栋双车库四居室的洋房。每天楼上楼下走来走去,一日三餐打发了英琦不少时间。尤其春暖花开以后,门前的草坪和后院的花园都需要打理。英琦是个聪明人,很快学会了开车。只是家中只有一辆车,最近的商场也至少有15分钟的车程。英琦早上送走韩东,就眼巴巴地等韩东下班回家,她才能开车出门。如果韩东加班晚回家,商场9点钟关门,到处一片死寂,就只能早早洗洗睡了。个别餐馆和酒吧晚些时候还营业,他们也从来没有去过。韩东午饭都不愿意在公司的咖啡馆吃,他觉得英琦举手之劳便做成的三明治在咖啡馆要卖上三五个美元,简直是抢钱。
时间长了,英琦明白其实这就是美国普通中产阶级的生活,丈夫有一个稳定工作,平时省吃俭用供一栋房子。冬天扫雪,夏天除草,周末除了去菜场就是去五金店,家里的各种工具一应俱全,假期就是修房子修车。唯一和美国人不同的是韩东不爱讲究个情调,惊喜,在他看来,这些不能当饭吃的浮华都不如水电费上少付几块钱实在。
英琦并不是一个爱慕虚荣的人,但是这样日复一日衣食无忧却也枯燥乏味的日子她坚持了三年终于Hold不住了。两个人结婚纪念日的那天正好是周末,英琦要求韩东一起出去吃饭看场电影,韩东说这电影马上就要下线了,可以等两天去二线电影院看,便宜很多。那一刻,英琦崩溃了。她第二天收拾了简单的行囊,叫了辆出租车把自己送到了在商场买菜搭讪认识的韩国人家门口。她对这个韩国人的了解也只限于经常在超市碰到时的短暂对话,她感觉到韩国人对自己的好感,就像她自己幻想韩国人就是韩剧里的那个温柔体贴的青年才俊。
韩东委托律师办了协议离婚,两个人没有孩子,韩东没有家暴,没有出轨,错不在他。英琦什么也没要,她在百货公司找了一份导购工作。和韩国人激情过后,面对的同样是柴米油盐的生活。她不急急忙忙走进婚姻了,走一步看一步。
两年后,英琦在超市里邂逅韩东和他已经身怀六甲的新太太,她很好奇,新太太是不是也跟当年自己一样憧憬美国的中产生活而草草做了邮包新娘。 作者 方海伦,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加拿大Fanshawe College,《深圳特区报》副刊及《深圳周刊》专栏作家,曾就职于美国加州移民律师事务所。 版权声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