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書談——第一节,汉字的起源及演变(讲义)

 海涛668 2017-04-24

前言

随着书院学员楷书技能的进一步提升,对书法也有了更高的认识,据此,田英章西安书院于4月23日晚对书院学员进行了第一次的纯理论知识讲座,并以此形式,在今后固定开设“书谈”讲堂,旨在提高书写的同时,谈论书法理论知识,包括书法史、书法理论、以及文学知识等等,与学员共同提升字内字外功。当晚的讲课也通过了先进的网络直播平台进行了全网的同步直播,收视甚好。现将讲义部分分享诸位同道,以求有所助益并希望能真心得到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書談——第一节,汉字的起源及演变(讲义)

書談--第一节,汉字的起源及演变(讲义)

主讲人:谈尹东

【田英章西安书院原创,版权归田英章西安书院所有】

一、书法和汉字

书法,就是以汉字为基础,准确、快捷、美观的书写汉字的法则的笔墨艺术。

书法是中国文化乃至东方文化的典型表现形式。

学习书法,不但可以怡情养性、变化气质、还可以训练审美及观察、判断能力,更能培养恒心毅力和定静的功夫。

汉字,又称中文字、中国字、方块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汉字是汉语的书写用文字 ,也被借用于书写日语、朝鲜语/韩语等语言,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仍被广泛使用的高度发展的语素文字。

汉字为上古时代的汉族先民所发明创制并作改进,目前确切历史可追溯至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籀文、金文,距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再到秦朝的小篆,发展至汉朝隶变,至唐朝楷化为今日所用的手写字体标准—正楷。汉字是意音文字,不是拼音文字。

一个汉字通常表示汉语里的一个词或一个语素,这就形成了音、形、义统一的特点。

二、汉字起源

关于汉字的起源,有“结绳”、“八卦”、“图画”、“书契”,以及仓颉造字等说法。

書談——第一节,汉字的起源及演变(讲义)

書談——第一节,汉字的起源及演变(讲义)

書談——第一节,汉字的起源及演变(讲义)

现代学者认为,成体系的汉字不可能由某一个人创造,仓颉若却有其人,只能是整理、规范、推动和颁布者。通过对文字学以及书法史的研究,我认为文字的起源及发展有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期。公元前6000年至前3500年,夏商之际以前的几千年,图画、书契、刻符等等,为汉字创造做准备,创制出偶然的符号,有了一定数量,被众人偶然使用、所理解认识,有了一定的社会基础和使用;

第二阶段:出现期。公元前3500年左右,成熟的、成体系的文字--甲骨文出现,夏商之际,完善性、系统性、工具性极高;文字的作用:统治者为了有效的进行统治、进行宗教活动并分享生产生活经验。

第三阶段:发展完善期。上周时期,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小篆以及隶楷草行。

需要注意的是,文字的出现、发展、变化、推广、规范,当时的政府起着决定性作用。

三、汉字的演变

1、从甲骨文、金文等演变为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2、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至东晋王羲之时代,中国书法的诸体已经完全成熟,今后的1600年里再无新书体出现,汉字的体系已经完备。

書談——第一节,汉字的起源及演变(讲义)

纵观整个中国书法史,魏晋时期以前为文字发展演变史,以后为书法风格的嬗变史。

其中:甲骨文、金文为商周时期主要文字,小篆为秦汉时期出现和主要使用文字,为汉晋时期主要使用文字,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章草最早出现于西汉时期;楷书最早出现于东汉中期;行书最早出现于东汉后期。

整理一下以上文字出现的顺序应为:大篆(甲骨文、金文、六国古文等)→小篆→隶书→草书(章草)→楷书→行书、今草。

書談——第一节,汉字的起源及演变(讲义)

四、汉字的构造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详细阐述了“六书”构造原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是也。如日、月、山、水等四个字;

指事“各指其事以为之”是也。如人在其上写作“上”,人在其下写作“下”,“刃”,在刀口上加一点。

形声就是文字内以特定形状(字根)表特有的音。例如胡。这个字也可为一个字根,结合不同的属性字根,可合成为:蝴、蝴、湖、葫、瑚、醐等等,而以同样的发音(也有的只有声母一样),表达不同的事物。形声是汉字里造字最多的方法和神韵。

会意这种造字法,是用两个或几个字组成一个字,把这几个字的意义合成一个意义。如“目”和“月”组起来,眼目为“明”,耳听为聪。“人”字和“言”字合成“信”字。“女、帚为妇”和“力、田为男”。

转注这是用于两个字互为注释,彼此同义而不同形,汉代许慎解释道:“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假借:此法简言之,就是借用一字,去表达别的事物。一般来说,有一个无法描述的新事物,就借用一个发音接近或是属性近似的字根,来表达这个新事物。例如“又”,本来是指右手(最早见于甲骨文),但后来被假借当作“也是”的意思。又如“闻”,本意是用耳朵听的意思,《大学》中就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后来被假借成嗅觉动词。

总结以上六书——前两项,“造字法”也;中两项,“组字法”也;后两项,“用字法”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