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言学的诗与趣 | 成分分析法

 嘉言戴 2017-04-25

钱钟书先生在短文《释文盲》中写道:在非文学书中找到有文章意味的妙句,正像整理旧衣服,忽然在夹袋里发现了用剩的钞票和角子;虽然是分内的东西,却有一种意外的喜悦。

在生活粗糙的外表下,处处隐藏着语言学的思想,它们不动声色地闪烁着若明或暗的光芒,既是朴素日常的一部分,又因见山非山的语言学眼光而显得与众不同。或许,这是生活给予语言学研究者们的一份额外的幸福吧。  

作者:高原

中国科学院大学外语系教授、主任。中国认知诗学学会常务理事。2003年获北京外国语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2006年英国剑桥大学英语与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高级访问学者;2009至2010年期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语言学系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和外语教育。出版学术专著2本,发表论文40余篇。

联系方式:ygaoucas@sina.com

哲学有两个根本的核心问题1:第一个问题是:“存在的本质是什么?”第二个问题是:“我们如何认识世界?”


早在前苏格拉底时期,西方最早的哲学家们就“世界是什么”这个问题提出了众多不同的理性思考,其中不乏荒诞不经之论,可是很多理论的深远影响不容忽视。


那时的哲学家常常困扰于:“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

世界

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世界本质上是由某种单一的元素构成,在他看来,这个单一的元素是水,万事万物都是水的不同形态。


哲学家和民主领袖恩培多克勒则强调,事物由四季常在的四种元素组成,即土、水、气、火。四大元素说而后又为亚里士多德所继承,甚至到文艺复兴时期仍然延续影响。


前苏格拉底时期的哲学家中还有一派“原子论者”,主要代表人物是留基波和德谟克里特。基本的思想就是,任何事物都由原子组成,原子是人眼看不到或无法进一步分割的存在,所有存在皆为原子和虚空,不同的物体只是原子在虚空中的不同结合方式而已。

原子

这些大胆的思想多少显得轻率含糊,但是在其后来者世代相承的认识进程中,早期哲学家的认识方向无疑为人类的众多发现奠定基础。


“原子”一词在希腊语中就是“无法分割”的意思。很多科学家致力于寻找无法进一步分割的存在,语言学家也不例外,研究语义的基本单位,即语义的成分(components),又叫做原始单位(primitives),有人称之为义素(sememes),与化学中的“元素”一词形成类推。


西方的这种哲学思维同中国哲学相互对照。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强调的是“生”。《广雅》曰:“生,出也。”中国人关注的是宇宙的整体,视天地自然为大全,万物各张其性,组成庞大的生命体系。总之,我们看重“合”,而非“分”。中国人的综合型思维和西方的分析型思维彼此对立,又各有特点。

布莱恩?麦基,2009,《哲学的故事》(季桂保译)。北京:三联书店,7页。

牛顿拆散了彩虹,不仅是科学界的重大发现,而且也引发了人们的美学思考,因为牛顿的彩虹和诗人的彩虹发生了冲突2。


英国诗人济慈惊呼:“敏锐!敏锐!请注意你的健康,时下天气很冷,使人衰弱!因为罗曼司只在书中才会出现。妖怪已被从家里赶跑,彩虹也失去了它的神秘!”3英国诗人华兹华斯也曾慨叹:“牛顿葬送了彩虹的诗,把它还原成了一个棱柱。”?

济慈在《莱米亚》一诗中重申理性与想象、科学和美学的不可调和,哀叹科学对诗的威胁,对美的压制:

冰冷的哲学只要一触,

所有的美妙不就烟消云散?

从前天上有过一弧彩虹,

如今尽知其质地和纹理;她被排在

平凡事物那阴郁的行列。

科学会剪断天使的双翼,

以其条条框框征服所有的神秘,

拂去闹鬼的空气和土地神的矿藏——

拆散了彩虹,因为它曾使

性情温柔的莱米亚溶化成阴影。

现代科学的发展似乎以牺牲美感为代价。科学揭去了魔法的面纱,也压缩了人们幻想的可能。英国小说家劳伦斯不禁悲叹:“知识杀死了太阳,使它成为一个带有黑点的气球;知识又杀死了月亮,我们怎么才能再次得到阿波罗和阿提斯、得墨忒尔、玻尔塞福涅和狄斯的那些殿堂?”? 


凡事都有两面性,自然科学的精确洞察令所有无知迷信向智慧投降,可是它分析、拆散、解剖等方法不可避免地有损我们对美的整体感知,甚至有人会抱怨它的冷漠。


研究语言也是如此,采用成分分析法分析语言,不会考虑语言的美,这恐怕也是一部分人不喜欢这种方法的原因之一吧?

2 梅尔·艾布拉姆斯,2004,《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380页。

3 同上,380。

同上,386。

 同上,39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