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敲诗情未已 ——为贾来发《闲吟寄兴》序

 杏坛归客 2017-04-25
                       

江川得天独厚。云南著名的九大高原湖泊,就有最深邃的抚仙湖和最丰盈的星云湖与江川相偎依,湖山胜景,荡人心魄。明代大诗人杨升庵流放永昌(保山),却沉醉于云南高原的湖光山色,从苍山洱海写韵泛舟,来到滇中澄江、江川、通海、建水,他像一个诗的使者,为玉溪的自然和人文留下一部诗的图卷:

通海江川湖水清,与君连日镜中行。

孤山一点横烟小,何羡霞标挂赤城。

——《自通海江川之澄江》

贾来发就诞生于这烟波万顷、水蓼山花的江川。“新月多情沉碧水,流萤入梦照诗囊。”(《童年五绝之三》)美的自然景观和诗的深情陶冶,使贾来发自幼染上诗癖。幸运的是,他还得到父亲传统仁德的家教:“检箧犹留诗半卷,行医岂止利千人。”(《清明怀父》)而生活和自然又如诗如画:“青山来眼底,绿水绕江村。”(《老家写意》)这不但为贾来发激起了诗的灵性,且逐步养成了他诗的题材与风格的偏好。如果说玉溪近几十年在改革开放中诗人辈出,诗作如潮,涌现出以洪炎德、宋河为代表的革命前辈学者型的老诗人,贾来发则可谓在新出现的中青年一代诗人中出类拔萃。他的诗题、诗风努力寻求与前辈有所不同的色彩与韵味,并修习着自己的美学追求和诗的风格。他在《读〈陶渊明传〉》中云:“高情谁人会,清操余独倾。”表白了他个人品格与诗风的修炼。我粗略计算一下,这部《闲吟寄兴》中已收录了他的诗、词、联近1000余首(副),其中律诗约200余首,绝句400余首,古风3首,词40余首,楹联400余副。其中百分之七、八十属于对家乡山水田园的咏歌。他从一个水泥厂工人到文化广电干部,在辛苦忙碌的工作之余,能创作出如此大量的诗作(楹联也可称为独特的诗联),且不少是含情蕴味、字斟句酌之作。故乡的风景人情激荡在他朴素的诗篇里,春夏秋冬、桃红柳绿、荷稻飘香,构成一部绘声绘色的故乡图。我们还不能用“敏捷诗千首”(杜甫《不见》)来称道贾生,但他对传统诗学的研习、对道家哲理的学步、对故土风物的钟爱,却留下了一步一个脚印的诗的屐痕。诗成为他工作与生活之余的神圣追求与雅好。对这样一位严谨而又聪慧的诗作者(他出身农村,少年时即走入艰苦的谋生之路),我们值得以虔敬的心态进行阅读和思考。“人生虚不惑,壮志担诗肩。”(《登高寄怀》)他在青年时代即把诗艺如重担挑在肩上,这不仅是个性使然,这也是伟大的改革开放、建设和谐美好的小康社会赋予诗人的崇高使命。他对新时代的热爱与责任,同对自然与诗的体验关爱得到和谐统一,加之诗人性格、感情与爱好的独特,“吾心偏爱静,镇日卧山中。”(《登山遇雨》),于是养成他对湖山田野、乡村生活的特殊嗜好与表达。贾来发的“闲吟”引发我的不是琐屑的闲情,而是对自然、对人生、对诗学的严肃的思考——我惊喜,在诗集文集如雨后春笋般大批生长的作品中,出现和让人发现了这一曲个性鲜活的美的咏叹。我们不必过于傲视苍生、舍不得把有分量的褒扬之词放在一位芸芸众生的身上。贾来发其人如其名一样平常,但他那“诗吟动老槐”(《秋日携友游山》)的虔诚却不寻常。他坚守自己对诗的承诺与途径,有时似乎显得与众不同,但他仍兴致盎然、独吟不辍:“吟诗敲岸石,夜久卧芳亭。”(《江晚》)诗人也许已经染上一点孤芳自赏的孤独感:“千山人不见,唯有月相亲。”(《雨后》)这种孤芳自赏也许是诗人往往难于避免的性情上的瑕疵,重要的是他坚守着对诗的个性的追求,对高远的美感的渴求:“吟成诗一担,圆满梦千程。”(《学诗》)诗人的禀性离不开追求。俄国诗人莱蒙托夫在《孤帆》中写道:

“在大海上的浓雾里,雪白孤帆在闪烁。它在远方寻求着什么?在故乡抛弃了什么?”

莱蒙托夫寻求的是风暴,风暴里才有安详。而贾来发寻求的是什么?这种寻求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诗可以兴。”(孔子)让我们在《闲吟寄兴》中去寻求他的诗兴。



“道法自然”的信奉者

自然哺育着人类。人类以劳动和讴歌给自然以回报。各国各民族概莫能外。云南江川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安详的农村生活,为贾来发提供了丰富的诗的素材和独有的艺术追求。时代环境和个性感化他,逐步积累、升华出自己的题材和风格——云南高原湖畔的田园牧歌式的诗作。田园诗已有几千年历史。诗是没有国界的。遥远的国度和古典的诗人给我们作出表率。生于阿尔卑斯山南麓乡村的古罗马杰出的诗人维吉尔(公元前70——19),以他的《牧歌》和《农事诗》表述了对大自然和乡村生活的一往情深,对欧洲和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我国比他早几百年的《诗经》中《七月》,早已成为农事诗的典范、自然叙事的经典。而唐代的诗评家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则以春秋战国道家老子、庄子的“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的哲学、美学为旨归,把“自然”作为诗美的一种艺术境界的重要特征。道的本质就是自然。因而他提倡“著手成春”,信手拈来、天然自成,而具备一种顺乎自然的质朴的美。“叶舞招诗眼,风吹惹睡莲。”(《谷雨喜作》)贾诗常常在这叶舞风吹的自然形影中获取灵感、捕捉佳句。

他在仔细观察中发现自然与人的亲密:

“听涛心醉月,绕岸柳牵袍。”(《题禄充》)

他欣赏自然中生命的自由自在:

“林中蝉竞唱,岩上鸟相亲。”(《云集寺》)

他观察自然景观的细微变化:

“细雨霏霏落,秋云渐渐开。”(《秋日携友游山》)

他感受自然景物的心态感情:

“日高风懒动,雨霁鸟娇吟。”(《花溪》)

他讴歌自然生命的优美动态:

“梳羽荷田鸭,飞花稻月天。”(《夏日即事》其一)

他关注自然景物的天然习性:

“峰险云常绕,林深鸟自来。”(《访春》)

贾来发的诗,尤其是五律,淡雅纯朴,很明显受到东晋陶渊明和唐王维的影响,而他由于酷爱乡村、沉醉诗文而意欲“归园田居”的思想、幻想,则更在“道法自然”的审美理想中渗入些许道家、佛家的情愫:

“何日归山老,巢松著小文。”(《游松园》其一)

“悟道心清空色相,红尘滚滚梦何求。”(《过桐关题壁》)

“槛外山光清俗眼,耳边钟磬洗客心。”(《山寺题壁》)

“但将夙愿琴书寄,不屑空名世俗求。”(《海门晚眺》)

“远尘方避俗,带月步芳邻。”(《山行漫成》其三)

但贾来发对乡村湖山的眷顾,不是要脱离尘世,做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士。他的志向在自然、在诗、在创造、在投身于为时代发展作贡献。

“沿溪吟不倦,桃李喜新栽。”(《访春》)

“欲向江村老,征长敢息肩。”(《临溪》)

“行吟耽落照,不必问行藏。”(《湖边小住》)

“烟消宜放眼,趁兴写华章。”(《立秋》)

写乡村、写自然,几乎是所有诗家都潜心涉猎的。但重要的还不在于写了什么,更重要的还在写得如何、怎样写。杜甫在这方面依然为我们掀起了他的“笔底波澜”(郭沫若)。他流寓在成都草堂时,虽衣食无着,困守茅屋,但成都浣花溪的美丽自然景观,抚慰着他忧郁的心灵,在草堂竟写下了270多首永留史册的光辉诗篇。这是诗人博大胸怀、博爱心肠、深邃眼光、深沉情性为后世写下的的千秋图卷: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江亭》)诗人在草堂羁旅无归,排闷裁诗,却能淡然物外、与世无争。

杜甫的草堂诗可谓是不可企及的另一种风格的山水田园诗。但杜甫作为一个“诗圣著千秋”(朱德)的伟大诗人,他暂居在田园山水间,却能写出人情美、社会美、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名篇。在这辉煌的典范面前,我们更可以觉察后学者的优劣得失。能够在一个方面、一个视角、一个观念、一个细节学之有得,就很不容易了。贾来发对江川湖山景物、乡村农家的观察刻画是有成绩和新意的。道家美学的影响,使他的作品偏向于对自然美的吟诵,而在咏哦中始终遵循平淡自然之风,倾诉着诗人与自然山水田园的亲近、亲切与亲密,在诗的风格上则力求体现庄子的美学宣言:“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天道》)

“临溪终日坐,抱膝竟无言。尤爱涓涓语,更欣淡淡烟。黄蜂喧雨后,黑鸭戏滩前。欲向江村老,征长敢息肩。”(贾来发《临溪》)

读了贾来发的恬静而不消沉的五律,我们再读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作的《独酌》:

“步屦深林晚,开樽独酌迟。仰蜂黏落絮,行蚁上枯梨。薄劣惭真隐,幽偏得自怡。本无轩冕意,不是傲当时。”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诗人,“萧条异代不同时”(杜甫),可两首五律又有那么多让人回味的微妙之处。只说对自然生物的观感,几乎都用了电影特写镜头或近景予以表现。他们对微弱的小生命赋予了多么天真深厚的关爱。“浣花溪畔寻诗圣,隐隐犹听泣鬼神。”(贾来发《怀杜六绝》)贾生对杜甫草堂诗有深厚的眷爱与心得,当会得到大诗人的欣然默许。不要忘了,杜甫正是在草堂写下了“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的宽容的名句(《戏为六绝句》)。明代诗评家谢榛说:“自然妙者为上,精工者次之。”(《四溟诗话》)杜甫草堂诗的质朴自然就是明证。贾来发在诗的自然质朴上下功夫,接受道家美学思想的影响,实为“取法乎上”的聪明之举。



“境界为上”的践行者

艺术、诗词的形象和意境(境界),在我国先秦《易经》、庄子就开始探索。到近代王国维(1877—1927),可谓集古今意境理论之大成。意境乃是通过形象化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描写,把读者引入一个想象空间的艺术境界。王国维鲜明而肯定地宣称:“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成高格,自有名句。”(《人间词话》)且他把境界区分为“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和“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他还把“无我之境”称为静中得之的“优美”,“有我之境”则为动之静时得之的“宏壮”之美(壮美)。 其实,任何优秀的杰出的作家、艺术家,都能在“有我”与“无我”方面有所建树,重要的是,都得有“境界”。无论是主观感情强烈而移情入境,还是含蓄和谐,我与物浑然一体,都离不开对所写景物的深切体察和真切感悟。这是对诗人修养与灵性的严格考验。有志在诗词创作中有所成就的人,都必须在“意境—境界”的创造上苦下功夫,而不能只是在模仿、用典、音律等外部技术上卖力(当然这也是不可少的功课)。就是说,要以“境界为上”,要以“创意”为先——看你能不能把读者引入一个想像的空间,一个艺术的境界(境地)——能写“真景物”、“真感情”(王国维)。

正是贾来发的《闲吟寄兴》激起我要在这里说一大段众所周知的关于“境界”的话。贾生的这部诗词集为我们营建了一个宏大的艺术空间——滇中玉溪江川的美好总体形象,而同时,又在单篇的作品中,在那一花一草、一虫一鱼,一山一水,一晨一昏,一昼一夜,一诗一韵,一树一木,一风一雨,一波一浪,一月一云,一琴一笛,一酒一茶,一亲一友,一枝一叶,一莺一蛩,一稻一荷……的精细刻画中,为我们展示出引人静思默想的美的素描。这里基本上没有浓妆艳抹,而多是简笔淡妆。被奉为“无我之境”的典范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陶渊明),那隽永淡雅的情味,吸引我们要在贾来发的“闲吟”中去寻找与之相似相近相关的“真”的影子。这不是轻率地把老祖宗与小字辈同日而语,能在后辈的习作中发现某些祖宗的脉络和韵味,这不是我辈常人不知天高地厚,恰恰证明了我们的祖辈经典顽强的生命力和不朽的艺术魅力。艺术的长河之所以不会干涸,它离不开每一朵小小的浪花。

贾来发擅长素朴直白的“无我之境”的描绘:

“水碧天蓝午日长,时闻沿岸稻荷香。风柔不动湖边柳,常有鱼来戏石旁。”(《过青鱼湾》其一)

这里不但有视觉(色彩)与嗅觉(香味)的运用,也有静态(柳)与动态(鱼)的捕捉,一首七绝自然天成,把抚仙湖畔青鱼湾的秀美宁静展现在读者眼前,让人心驰神往,陶醉其中。

他也致力于对“有我之境”的精心描摹:

“青山来眼底,绿水绕江村。户对千秋画,门开四季春。花香时入座,月色总亲人。最喜枝头鸟,时时送好音。”(《老家写意》)

诗人对老家的真切情意,不但凝聚在四季如春、青山绿水的画屏中,更体现在诗人与花香、月色、枝头鸟的融而为一,对景物的移情使它们亲如一家,并感受到自然景物抚慰亲人的浓情厚意。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王国维)但能在诗中拥入博大豪情,或渗入点滴幽思,这不但是对自然与人生的真实描绘,也是诗人开阔胸襟和细腻情思的艺术表达——

贾来发有时豪情万种,诗兴勃发,铺写出一幅壮美的湖山景色:

“游客纷来夏日狂,沿途北调杂南腔。诱人山色千峰秀,惹眼湖光百里长。带走涛声怀远古,放飞快乐逐渔乡。不妨浪静摇幽梦,何碍风轻送晚凉。”(《夏日抚仙湖》)

千峰之秀,湖光之长,涛声之远,把渔乡的磅礴气势,悠远历史声色亮丽地奉献在读者面前,岂能不在这宁静的晚凉中做一个美丽的幽梦。

但贾生在境界的铸造上亦常在幽雅玲珑的秀美风格上做文章,更能显示出他在取景造意方面的灵动与精巧:

“雨洗蓝天净,风吹稻浪香。池荷舒小叶,巷柳探高墙。袅袅烟浮岸,芊芊草映窗。行吟耽落照,不必问行藏。”(《湖边小住》)

这里不仅有闲适的心情和对名利的淡泊,更有对乡村小景的细微感受。杜甫在草堂写的名句“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为农》)也许曾激发了后生的诗的灵感。

境界的优劣高下,当与诗中字词的锤炼关系密切。甚至一个字的存在直接影响到境界的有无。王国维有言:“‘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境界全出。” (《人间词话》)贾来发在这方面确是下了功夫,且为诗句、诗篇赢来了动人的风采——

“落日村边枣半红,稻花香透晚来风。田园合唱丰收曲,草场同欢小弟兄。几处炊烟生瓦舍,一行雁阵写苍穹。来回小跑谁家犬,叼口秋光送寨中。”(《农家秋咏》)

一个“写”字,悠然地展示出天空大雁的舒缓自由、文静潇洒。天空也变成了一幅典雅辽阔的长空书法和画卷。村中的家犬“叼”口秋光送入寨中,有声音有动作,把小村人家的诗情画意和愉快丰收饶有风味地描绘出来。

写自然、重境界,一点也不能忽视炼字炼句的基本功。诗本身就是一门语言的艺术。唐代卢延让在《苦吟》中有两句引起过古往今来诗人的共鸣:“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人们还把唐诗人贾岛(他“推敲”的故事也永远影响着后世诗人创作时的字句斟酌、反复琢磨)“十年磨一剑”(《剑客》)用以比喻十年寒窗苦读,在艰辛岁月中完成大业的决心。贾来发虽然诗作较丰也较快,但他推敲和磨砺的功夫是不懈怠的。他苦心磨炼而获得诗的“境界”,在《闲吟寄兴》中不在少数:

“锄带泥红归日暮,顺捎诗句两三行。”(《晚归》)

“犁笺到老梦何痴,多少青春付砚池。”(《遣兴》)

“时有蜂蝶攀故旧,更无车马扰幽居。”(《幽居》其一)

“种把闲情耕日月,栽丘雅兴采诗文。”(《学诗谩兴》)

“乡音未改泥巴调,还似当初一样甜。”(《回家感怀》其二)

“撕片白云当画布,持竿紫竹钓清凉。”(《少时三首之三》)

“捎”字道出劳动写诗的愉快轻松和敏捷。

“犁”字诵出诗书创作如老牛耕田,汗水带来丰收的艰辛历程。

“攀”字则绘出蜂蝶与人关系的亲密无间、亲切自然。

而“闲情”的数量用“把”(一把种子)、雅兴用“丘”(一丘田地)又显出生活化的量词带来的俗中含雅的情味。

“甜”以味觉的感受让读者尝出乡音的美好与亲切。

“钓”字多么悠闲自在,清凉也变得可触可牵。

贾来发在炼字的同时也注重炼句、炼意。他的七律五律中常有意新语精的诗句,让人耳目一新,豁然有悟——这是他在境界铸炼中的可贵收获:

“眼花多错字,人拙少空愁。”(《居家》)

“自有荷风添雅兴,还多雨韵醉诗魂。”(《回乡漫兴》)

“浪涌门前千顷稻,星辉岩下一条江。”(《秋晴》)

“蛙声装满童年梦,谷篓挑来晚稻香。”(《少时三首之三》)

“桃蕊临窗开数点,春风又送燕呢喃。”(《岁末感怀》)

严谨的对仗辅之以比喻、拈连、借代、通感、互文、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更使诗篇摇曳生姿,雅趣盎然,读之让人口齿余香。这是作者铸炼“境界”所带来的收获。没有境界便难有清词丽句。但境界也离不开词句的支撑与维护。贾诗的成功作品证实了这一真理。



“人情怀土”的讴歌者

乡情是人类最纯洁最深沉的感情之一。怀乡是游子最迷人的精神寄托。难怪杜甫流亡四川梓州(今三台),当听见叛军被灭,可以回乡(河南洛阳)时,他老病之身欢唱出“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激昂浩歌。屈原对故国更是发出“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守丘。”(《哀郢》)的坚贞誓言。汉末建安七子中的佼佼者王粲(177—217)对这种怀乡(怀土)之情作了富于哲理的概括:

“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登楼赋》)

云南玉溪江川诗人贾来发以《闲吟寄兴》加入浩荡的乡情大合唱。他曾出版过《怀念乡村》专集。去年初他发表的散文《乡村记忆》(《玉溪》2015.1)透露出他那不可抑止的对乡土—乡村—乡情的怀顾与眷恋。他的散文亦如诗的隽永和优雅。他采撷乡村故土若干细小物事倾诉他浓烈的诗的情怀——

“炊烟是游子温暖的记忆……”(《炊烟》)

这些司空见惯,人们早已淡忘甚至不屑一顾的琐碎物事,却被敏锐而多情的贾来发深藏脑里成为“温暖的记忆”,发而为文、为诗。这对今天读者也具有不可忘却的人生的启示。他的散文如他的楹联和书法一样,都可以当作诗来赏读——贾来发本人就曾是一个种庄稼如种诗的勤学苦练的诗迷:

“夜半敲诗句未工,耽诗已惯月朦胧。情融昨夜春风里,爱酒今宵韵律中。李杜翻开星渐淡,苏辛梦到日初红。犁笺不尽依依意,趁兴荷锄种几丛。”(《学诗感怀》)

故乡养育了他,也诗化了他;他怀念着故乡,也诗化着故乡。贾生的“怀土”不只是一般的思念,还乡、咏乡,他独具一格的是在故乡、为故乡而读诗、谈诗、作诗、改诗——如痴如醉、废寝忘食、夙兴夜寐,把最美的劳动、最好的情感献给故乡——“敲诗”故乡。他努力试图营造一个诗的乡村、诗的故乡;也塑造了一个自己——一个勤奋纯朴的诗人。翻开《闲吟寄兴》,涌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应接不暇的敲诗的雅兴——

他的诗来自远方故土云山:

“诗句常从云外摘,乡音每向梦中温。”(《初春》)

他写诗常构思修改在夜深人静:

“非因人困晨光里,实为诗耽月色中。”(《寒夜》)

他严格照韵律推敲修改诗作:

“几首旧诗依韵改,千竿翠竹绕房栽。”(《夏日客至》)

他像古代诗人一样借酒吟诗:

“置酒瓜棚饮,诗敲兴更浓。”(《瓜棚宴饮》)

他常在优美乡村环境吟诗:

“行赏芳林外,长吟曲径中。”(《西山闲咏》)

他也在山林活动时作诗:

“敲诗情未已,捡菌兴无穷。”(《做客彝寨》)

他与友人畅叙心得,作诗终宵:

“举盏谈今古,敲诗接暮晨。”(《茶诗八律》其六)

他与诗与景与酒一同陶醉:

“酒酌怜清景,诗吟动老槐。”(《秋日携友游山》)

他同儿子一道苦学经典:

“遣时抄汉赋,教子读唐诗。”(《感怀两首》其一)

他以诗赞颂故乡的花木美景:

“练笔书蕉叶,题诗赋雨荷。”(《夏日即事》其二)

他与友人相互砥砺,昼夜谈诗:

“论诗连昼夜,叙旧接晨昏。”(《仲春客至》)

他写诗的灵感离不开酒和浪——故乡的风景:

“酒向柳下饮,诗从浪里来。”(《夏夜雅集抚仙湖畔》)

诗是故乡的魂。贾来发的怀土就是怀诗,为故乡献诗。这就让我们发现他在怀土方面的一种对故乡的真情:感念。因对故乡的感激和感动而思念。但他似羞于或不善于以华丽、豪迈之词直接表达,而常常捕捉到日常生活的细节,让读者在看似寻常的感受中感动不已——感念生我养我的故乡,感念给我生命的家园。贾来发不凭借天马行空的幻想,也不求助于绚丽多姿的描摹,他就根据自身对故土耳濡目染、朝夕相处、心心相印,把一个生机勃勃的故乡写意在我们面前,可看、可触、可听、可嗅、可问、可想。“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辛弃疾是写感觉的圣手、咏乡野的典范。贾生效法前贤,努力为我们编织动人心魄的田园交响诗。在这里,我们听见各种各样的声音:涛声、蛙声、雨声、风声、鸟声、钟声、人声、蝉声、筝声、磬声、泉声、笛声、歌声、燕声、蛩声……;我们嗅到各种各样的香味:稻香、荷香、果香、泥土香、豆麦香、花草香、槐树香、桂花香、墨香、酒香、梦香……;我们看见各种各样的色彩:月色、日色、山色、夜色、水色、柳色、花草色、云岚色、岩岸色、晨曦色、烟霞色、修篁色……。自然景观以诗的形态,显示得如此多姿多彩,我们从他的作品中看到了他的爱和最爱,他毫不掩饰自己的心声——他的诗的个性:

“爱和明月同开卷,懒伴闲妻共买衣。”(《答友》)

“最爱林中寻野趣,暮归犹自几凝眸。”(《过桐关题壁》)

“此生最爱是山游,踏遍千峰啸晚秋。”(《山咏》其二)

我们懂得了贾来发为什么偏爱对自然美的抒写吟唱。他也对人情美、社会美、艺术美有所涉猎,有的篇句颇有韵味。同时,贾诗中也还存在题材、手法上的某些雷同和浅淡,视野还需扩大。但能出现一个在题材和风格上初具特色和个性的诗人,是值得关注和评说的。而且他勤苦创作,已在文坛、书坛、诗坛取得可喜的成绩。诗艺和人生的道路是漫无止境的。滇中玉溪江川不但有湖山胜景,更有人才辈出。诗人敲诗未已,定会取得更大的成绩。我愿以贾生的《咏菌·干巴菌》中的诗句抄赠贾来发本人:

“此君原自茅丛出,始信奇珍隐大荒。”

                                   2016.12.22

玉溪静斋


(杨千成,1938年5月出生,四川成都人。1993年,评为全国优秀语文教师,1996年获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