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扫 这些常识要牢记
清明节是“春分后十五日” 在二十四节气中 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清明是如何从节气变成节日的呢? 一说是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了解了清明的来历, 再看看咱们山西人在清明节的习俗 山西旧有“清明细雨催人哀,漠漠(土番)头野花开,手端祭品肩扛锹,都为先坟上土来”的民谣,生动地概括了时人的心情与扫墓的特点。 春天,民间多修补房舍,以防夏季雨漏。田间坟头经过风吹雨淋,往往塌陷低落。 清明时节上坟,最大的特点就是铲除坟头杂草,用新土将坟堆加高加固,习惯称为整修阴宅,表现了儿孙对先人的哀思。 晋北地区 北部地区上坟多是男子的事情,妇女一般不到坟莹。多数地方要将冥钱等物全部烧尽,理由是不烧尽就转不到先人手里。 大同等地,旧俗妇女们要在大门外放声大哭,“阖村哀声连一片,传入耳中都是悲”。另外大同等地又习惯白日上坟,晚上在家中焚烧冥钱冥帛。 晋西北地区 晋西北的河曲等地,旧俗上坟要带酒肴,祭毕祖先,便在坟地里饮食,意寓与先人共饮共食。讲究用黍米磨面作饼,俗称“摊黄儿”,吕梁地区在清明后一天,要接女邀婿,俗称“清新火”。 吕梁在清明还有一种习俗,就是捏“燕燕”,又叫“子推燕”,咱老百姓把它叫做“寒燕”,巧手妇女们用白面捏成燕子的形状,上锅蒸熟即可,这也是为了纪念介子推而不动烟火的产物。 晋南地区 晋南地区人家不论贵贱贫富,上坟时男女都到,表示所有后代都在怀念祖先。 清明节上坟,山西南部多数地方不燃香、不化纸,要将冥钱等物悬挂坟头,有“清明坟头一片白”的说法,原因是寒食节习惯禁火,而清明节又在寒食节期间。 晋南的闻喜等地,上坟时要用嵌枣糕在坟堆上滚来滚去,传说是为死去的老人抓痒痒,上坟后,回家时要拔些麦苗,并在门上插松枝柏叶或柳条以辟邪。 晋南地区民间要蒸大馍,中夹核桃、红枣、豆子之类,称为子福。取意子孙多福,全凭祖宗保佑。家家还要做黑豆凉粉,切薄块灌汤而食。铲萎蕤草,在炕席上搓拉,名曰驱蝎。 晋中与晋东南地区 介休等地,上坟时供品为面饼,形如盘蛇。回家后将面饼放在院里,吹晒干以后再吃。老人们讲究可治病,其源盖出于寒食禁火的缘故。 晋东南地区清明的习俗是人人头上插柳枝枯叶。妇女要用描金彩胜(头饰)贴在两鬓。哀与乐并存、敬与畏同在,是清明节民俗活动的最大特点。 清明节现摘水果不能吃 但有一种植物却是一定要吃的 那就是艾草 作为一种传统而又有效的草本植物,可做菜可做药,有着“医草”的美称。 一年356天,也仅有在清明节前后一个月,才会出现在大家的眼中。流传一句谚语云:“ 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 温馨提示:超市、菜市场均可买到艾草哈!! 清明扫墓时也要注意这些事 文明扫墓 从我做起 清明祭扫 这些常识要牢记 清明祭扫寄托哀思,安全也绝不能小觑。 多多注意下面几点,文明祭扫,发生火灾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 看看周围的环境,注意远离这样几类建筑:比如居民住宅、文物保护单位、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易燃易爆场所、山林、草原等,并且尽量避开大风天,防止引发火灾; 看看墓地周围有没有可燃物,一旦发现,提前清理。 现在大部分公墓都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即便允许,也一定要在指定的区域内; 使用明火,尽量圈定阻燃围栏或挖掘深坑; 不要让孩子接近火源。 祭扫后——小心! 离开前务必将燃灰清理干净,可以用沙土掩埋,并且观察一段时间,确认火源完全熄灭后再离开;不要乱扔、遗留烟头等火种。 如果有火情发生,也切忌惊慌。首先要及时拨打119报警;一旦发现自己身处着火区域,应当使用沾湿的毛巾遮住口鼻,附近有水的话最好把身上的衣服弄湿,尽快逃离现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