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明节除了扫墓、吃青团,还有很多你不知道的事

 草草菇凉 2023-07-19 发布于四川

文/云中月

编辑/剩草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了,你是否觉得清明节除了扫墓还是扫墓?

其实,清明是二十四节气其中一节气,它是春分过后的第十五天,在这一天,多数地区会降雨升温,空气清洁而明净,因此叫做清明。

清明是适合春耕的大好时节,一句农谚是这样描述的"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由此可见,清明节前后,是农作物生长的最佳时节。一个原来是春耕春播的清明节气,后来又怎么成了祭祀,扫墓的节日的呢?

原来清明有一个古老的传说。

据说在春秋战国时期,晋文公重耳在继位前曾遭人陷害。

在逃亡避难期间,重耳受尽屈辱,缺衣少食,身边的大臣陆陆续续离开他而另投其主。

只剩下几个比较忠心的人,其中有一个叫介子推的忠实大臣。在一次重耳饿晕过去的时候,介子推为了救重耳,毅然决然地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烤熟了送给重耳吃。

重耳吃了烤肉振作了起来,十九年后,重耳东山再起,回国做了君主,成了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曾在他患难时,依然对他不离不弃的几个大臣,大加封赏,给他们加官进爵,唯独忘了曾经割肉救他的介子推。

在他人提醒下,晋文公羞愧难当,立即派人去找介子推,介子推却拒绝不见。原来介子推与老母亲躲进深山里,晋文公为了引出介子推,听了手下人的话,放火烧山,只为逼介子推现身。

结果,大火烧了三天三夜,都没有见到介子推出来,待山火熄灭后,晋文公带领众人上山寻找,在一棵烧焦的大柳树跟前,介子推与老母亲紧紧相拥在一起。

众人在介子推用后背死死顶着的一个老柳树的树洞里,发现了一片撕开的衣襟,上面有用鲜血写成的一首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晋文公含泪将介子推与他母亲安葬在柳树之下,在山上建祠堂,还向举国上下颁布禁令,每年清明前后,不得生火做饭,只得吃寒食。

第二年到了介子推的忌日,晋文公带领众大臣素服上山,在介子推坟前祭拜,发现去年烧焦了的柳树,居然死而复生,还长出了绿意盎然的柳叶,随风飘扬。晋文公掐了一节柳枝,做了一个柳叶头圈戴在头上,敬重地在介子推坟前祭奠。

之后,晋文公将复活了的柳树叫做"清明柳",把祭奠介子推的这一天,叫做"清明节″。从那以后,各家各户也跟着在清明这天祭拜、扫墓,以示对先人的缅怀。

久而久之,清明节成了全国人民纪念先人最隆重的日子。

人们在清明这天,全家总动员,甚至是全家族的人。有在远方城市工作、生活的,有同族分了房,分支的各个不同家族的,各兄弟的家人,浩浩荡荡地比过年还热闹。

春节也只是自己一家人一起聚聚,清明这天可不一样,不但叔伯兄弟几家人,还有同一个太公、太祖公的好几十房人,都回到老家。在自家族的祠堂上香、烧纸、祭拜,家族大的甚至有成百上千的人。

这么大的扫墓阵势一般都是老家在乡下的,大多数人的祖辈原来是在乡下,他们的先辈背井离乡出外打工,挣到钱后,衣锦还乡,拖家带口,回归故里。

有些老一辈的人,都有中国人的优良传统,落叶归根。他们认为在外拼搏了一辈子,到了老的时候,他们共同的心愿就是能在百年之后,能回到魂牵梦索的老家,能安葬在祖先的墓地附近,与先人团聚。

当然中国人是一个讲究风水的民族,祖坟葬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后辈的人。

平时哪家小日子越过越滋润,丁财两旺,人们都会羡慕地说上一句:"他家是祖坟葬得好,祖坟冒青烟了,所以紫气东来,有祖上保佑呀!″如果哪家事事不顺,自感倒霉,也会怪到自家祖坟没葬好,"看来,咱家祖坟没葬好,得找个风水先生看看,修修坟了!″

在这先不论封建与否,风水的事情也是说不清楚的,总之,信之则有,不信则无。

但从中国的传统来看,清明拜山扫墓,真的很隆重,人们对清明节也重视。按照习俗,清明扫墓,人们事先会准备好供品,有些地方会备上烧肉,糍粑,熟鸭蛋等等。有些地方会用卤鹅,整个烧乳猪,有的地方甚至是一块生猪肉,每个地方都有他们自己的风俗习惯。

上了山,找到自家祖坟,按辈份从高到低依次祭拜。祭拜前,首先要将坟前坟后以及四周的杂草,清扫干净,修整坟墓,在坟头压上压墓纸。压墓纸分为白色,黄色和红色,也有五色的,压墓纸要用锄头或铁铲重新铲上一块新土或用石头压在坟头。

压上压墓纸的目的是告诉别人,此坟并不是无主坟墓,它已经有后人祭拜过了的。

跟着就插上蜡烛香火,烧各种冥钱,大到上万上亿的大钞,小到几元几角,还有各色元宝,衣服、裤子,鞋子,房子……等等有些地方的风俗是在坟头插上柳枝挂上彩衣。

然后烧上炮竹,有些大家族的炮竹好几十万头,解开可以绕着坟墓好十几圈。等香烛燃尽,炮竹放完,确定完全熄灭了才下山。最好是临走时用水淋一下燃过的香灰,以防香灰复燃,引火烧山。

最近一两年国家明文规定,扫墓不得燃放炮竹了,因为每年清明节由于扫墓引起的火灾数不胜数,还有些大城市连香火都不许点燃,都在进行文明扫墓。

十几二十年前,不论城镇乡下到处都见大大小小的坟墓,近十年经过政府推动改革,满山遍野的私家坟墓渐渐地搬迁到统一规范管理的公墓。

公墓平时有人监管,人们在清明节前后到公墓祭拜,只需带上鲜花及一些简单的供用即可,简单、文明、时尚,近几年公墓是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的了。特别怀念读小学的那段时光,每到清明节前后,学校会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为烈士扫墓。

每个学生脖子上系着鲜艳的红领巾,排着整齐的队伍,神情庄重地站在烈士纪念碑前,为烈士墓献上自己亲手做的小白花,向烈士碑行队礼,读宣言。虽然过去了几十年,那段清明节在烈士陵园的祭奠活动,还历历在目,宛如就在昨日。

每每想起那种正义凛然的爱国情怀和对烈士的尊重及崇拜,都会感觉自己满腔热血都沸腾了起来。

从2008年的首个法定清明节到如今,不知不觉已经有十三个年头了。清明节结合周未一起,成了小长假,人们除了扫墓,还会一家老小一起在郊外踏踏青,放风筝,荡秋千,插插柳枝,赏赏花,美美地享受人间最美四月天。

清明节前后人们喜欢吃寒食,也许是纪念介子推被火烧死的原因吧。寒食节其实是清明节的前一天,不知从何时起,寒食节悄悄地和清明节融合在了一起。

北方的寒食有北京著名的"寒食十三绝",分别是驴打滚、萨其马、糖耳朵、艾窝窝、奶油炸糕、糖火烧、焦圈、硬面饽饽、姜丝排叉、馓子麻花、芝麻酱烧饼、豌豆黄、螺丝转儿。

南方有青团,江南一带喜欢用新鲜艾草用碱水浸泡后榨汁揉入糯米粉蒸食,再包上各种可口馅料,弄成青团。

广东客家人也是用艾草熬汁和糯米粉混合做成艾糍,可蒸可炸,可咸可甜,艾糍是当地清明前后最受人们欢迎的食物之一。

广东潮汕一带也有类似青团的食物,是用浆麦草和鼠麴草和糯米粉做成的清明馃,也很受当地人喜欢。每年清明节都能见到一大帮的孝子孝女,在虔诚地跪拜,烧香烧纸钱。

死后坟前千柱香,不如床前一碗汤。趁父母还在就要多行孝,不要等父母不在了,才后悔,那时在坟前烧再多的香,也换不回生你养你的父母。

清明节只是一种缅怀先人的形式,不必太过讲排场,比气势,真正的怀念是在心中,将对已逝亲人的念想,永远铭记在心才是真正意义的缅怀。最后,希望大家在清明节能文明祭奠,并祝大家愉快安康!

End

排版:Connie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