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丽乡村,美丽乡愁——对话何芩副院长

 mjgq 2017-04-25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生活,曾让多少人心向神往。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少的保留乡村也正被拆旧建新,建成现代化的新城镇,建成兵营式的排排房,建成欧式的小别墅、磁砖房、水泥盒子,几百上千年留下来的“天人合一”的村落格局,老街巷、老宅院,古树、古井陆续被破坏了,乡村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也逐渐消失了......如何开展乡村规划工作,才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笔者专程采访了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何芩副院长。


一、乡村规划的经历与体会


问: 您在乡村规划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能否就您这么多年的乡村规划经历,谈谈对乡村规划的体会?


何院长:


我工作以后最早参与的乡村规划以近郊乡域规划和绿隔地区规划为主,有丰台区南苑乡规划,海淀乡万柳地区规划等,这些乡村规划的目标,是要村民上楼,劳动力安置,实施绿化,达到城市化的目标。


真正大量做新农村的规划,以村庄整治,促进农民自身发  展的角度做乡村规划,是在二十一世纪以后了。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北京市政府贯彻中央精神,在2005年上半年由9个委办局联合签发了进行13个村庄建设规划试点的通知。在此背景下,范耀邦副总规划师于2005年5月份亲自带领我和于彤舟等人员开展了村庄调研工作,先后走访了住建部、北京市农委等相关部门领导,实地考察了八十年代试点村昌平区的踩河村、九十年代试点村朝阳区的老君堂和么铺村,对过去试点村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和反思。之后,十六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新农村规划建设。在这一时期,我们通过组织百名规划师下乡,住农村、访农民等一系列活动,在全国率先尝试性地探索总结了村庄规划编制方法,出台了相关指导意见。尽管尚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有效指导了北京市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基本实现了全市村庄规划的全覆盖,对引导各项扶农资金的有效投放、推动“三起来工程”和五项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改善村庄环境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为了对接北京整体的发展要求,指导村庄规划的编制,我们曾经做了一个很重要的项目,就是《北京市村庄体系规划》。北京不是零散的一个一个村地编规划,而是在全市村庄体系规划的指导之下,充分考虑了各地区的发展条件和各种限制性因素,再结合村庄的具体情况编制村庄规划。当时虽然没“城市增长边界”和“生态红线”这样的概念,但实际上是在这样的思路之下做的。村庄体系规划对村庄进行了分类管控,包括纳入城市、新城和乡镇的,保留重点发展、适度发展和限制发展的,受泥石流、滑坡等灾害地质因素影响需要搬迁的,对于不同类型的村庄我们又提出了不同的发展策略。这和现在住建部正在推的“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的思路是很契合的,在七八年以前我们就有这样的一个思路。


之后印象最深的是参与四川的两次灾后援建工作,什邡援建和雅安援建。08年汶川大地震,我们院对口什邡援建的工作,其中包括北部灾区6个极重灾区镇的规划协调工作。山区的镇都不大,说是镇,其实更像是一个大村,镇区的规模也就是1000多人。这六个镇受灾都很严重,其中受灾最重的是红白镇,完全被夷为平地了。这个地方要很快建起来,让他能够恢复生产生活,压力还是非常大的。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是选址,要保证村庄安全,这是第一位的;接下来是解决村民居住和生活的问题,在解决生活问题的同时,还必须要考虑他的生产发展问题,生活和生产实际上一体的。灾后恢复重建要求的时间很紧,不可能按照我们传统的做法,先做总规、再做控规,再做修规,再做建筑单体,再去实施,这是根本不允许的,所以当时在组织这六个镇的规划时,其实也强调是面向实施,面向解决老百姓的实际问题,从总规到控规、到修规、到建筑设计一直到实施建设,要全部盯下来。红白镇是按照统规自建的方式实施的,统一规划,老百姓自己实施建设,建设得效果很好。八角镇基本上是统规统建的方式,规划深入挖掘了传统文化,并把传统符号运用在民居的建设上,做得也很成功。什邡援建的过程中,不光考虑的是把房子建起来,让老百姓能够住进去,还在很多方面考虑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比如说在鱼江村,还给了每家几平米的面积,让他们集中起来做旅游接待,房前屋后还给他们留了菜地、自留地等等。



2013年,我们又参与了雅安市名山区的援建项目,虽然都是灾后恢复重建项目,但与什邡还是不太一样,什邡援建的六个镇虽然规模不大,但毕竟是镇,名山我们做的是村;什邡是深山沟谷,名山则是浅山丘陵,村庄布局属于典型的林盘格局,大片的茶园或油菜花田,有那么几葱竹子,掩映着几个小房子,就构成了一个小的林盘,村庄和自然生态环境结合得非常好;什邡离市区较远,名山紧邻市区,民宿旅游的需求更大。在做名山的项目时我们充分结合当地川西民居布局特色,因地制宜,还原“川西林盘”的布局形态;充分考虑了灾民居住和产业的发展需求,为村民增收提供基础;更重要的我们充分借鉴了什邡援建的经验,在一开始就建立了多个专业协同规划的工作机制,在规划选址、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建筑设计等各个阶段的工作中均是专业协同、同步推进、相互校核,成果对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指导性很强。



在四川村镇规划的探索和实践对后来我们开展北京的乡村规划工作是很有帮助的,比如多专业协同规划的理念,责任规划师和责任建筑师的作用,村庄产业和用地规划的结合,包括我们对乡村旅游,对民宿的一些理解都更深刻。这在我们后来在北京开展的一系列创新村庄规划的试点中都有所体现。

 

二、村庄规划的发展脉胳


问: 请您谈一谈北京市规划院建院三十年来在村庄规划方面都做了哪些探索和实践,其发展的脉胳是什么?


何院长:近三十年以来,北京市规划院一直在探索村庄规划的方法和实施路径,承担了大量的乡村的规划编制、规划研究和建设管理工作。总结北京过去三十年的村庄规划建设历程,会发现村庄规划的目标已逐渐从最初的改善村民住房条件、提升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村庄环境的村庄整治阶段,转向注重内生经济动力、传承乡村文化,营造乡村风貌、加强村民自治等多重目标的美丽乡村建设阶段。


1、2005年以前零星编制村庄规划阶段


在2005年以前,我们编制的村庄规划比较有限。80年代编制的规划主要目标是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包括改造农房,完善基础设施,利用腾退的宅基地发展村镇企业等,如昌平区沙河镇的踩河村等,当时还处于计划经济年代,村庄规划建设不以盈利为目的,由政府主导、农民参与、双方协作,主动建设自己的村庄,利益链相对简单,效果较好。90年代以后,房地产开发成为城市建设的主要动力,村庄呈现被动城市化的特征,造成了很多问题,突出体现在中心城和新城的城乡结合部地区。一方面新建大量手续不全的商品房,占用大量农地,配套设施跟不上,给城市环境和城市管理带来很大压力;加一方面有些村的农民没有完全上楼,旧村没有拆,不但没有节约土地,反而原住农民生活条件更加恶劣。如么铺村几乎全村的农用地都变成了建设用地,老君堂村新建了大量小产权房,旧村却大部分没拆,生活条件更加恶劣。


2、2005年——2015年大规模新农村建设阶段


2005年,北京市落实中央精神,出台了《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并以此为纲领,开展大规模的新农村建设工作。这一阶段的工作可以说是一个“边摸索、边总结、边实践”的过程。虽然中央有20字的规划方针,但新农村规划到底要做什么、怎么做,都没有明确的要求。从2005年百名规划师下乡开始,我们一边摸索,一边实践,从做试点开始,05年上半年是13个试点,下半年是73个试点,2006年79个试点,2007年150个村,2008年200个村,这样逐步推开,一直到后来基本实现新农村规划的全覆盖。在刚开始做的时候,北京还没有新农村规划的标准,全国也没有,到2006年的时候,经过我们的摸索,出台了《北京市79个试点村的村庄规划编制方法和成果要求》,到了08年,我们又总结经验,出台了《2008—2011年北京市重点村和一般村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方法和成果要求》。除了标准之外,也做了很多相关的研究,包括前面提到的《村庄体系规划》、《村庄规划后评估》等。之外,我们还做了很多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的保护规划,开展了新型农村社区试点的规划,但也都是在边摸索边总结边实践的情况下完成的。



这一轮的新农村规划,有他积极的一面,比如引导各项扶农资金的有效落实。这次新农村规划是带着大量的资金下来的,由水利局、交通局、卫生局等各个委办局直接对应到各个村,这些钱应该怎么花、花在什么地方,是需要统筹的,新农村规划在统筹各项扶农资金的落实上起了很大的作用。通过这一轮的新农村规划和建设,北京的村庄基础设施水平得到了改善,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得到了提升,村庄环境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同时由于受当时的认识水平和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一些村庄规划就出现了兵营式的布局、别墅式的布局,还有一些大马路、城市广场、小区式的布置,套用了城市规划的方法,缺少对乡村规划的认知。还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村庄规划跟乡镇域规划等规划的衔接不够,城乡规划处于一个相对脱节的状态,两者在人口规模、用地规模、建设时序、设施配套等很多的方面都存在矛盾。当然也不都是村庄规划的问题,当时的乡镇域规划关注点都在镇区,重城轻乡,村庄被迁并的力度过大,缺少可实施性,结果造成了乡镇域规划跟村庄规划脱节的问题。还有就是对于乡土文化和村庄风貌特色的体现不足,这一轮的村庄规划,我们对于一些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包括一些传统风貌较好的村庄,在风貌保护的内容上考虑得还比较多,但是一般村庄的村庄风貌体现是很弱的。


3、2015年以来创新村庄规划阶段


2015年,为了贯彻中央关于建设美丽乡村的新精神,落实北京市减量提质的新目标,北京市政府将“创新村庄规划编制”作为北京城市机制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原规委主任黄艳曾对这项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要注重“实践性”!!!在此背景下,我院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村庄规划的工作,开展了不同类型的村庄规划的试点,如传统村落的试点——房山区南窖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点——大兴区梨花村,一般村庄试点——顺义区柳庄户村、安辛庄村,之外还有延庆区大吉祥村等村庄规划的探索和实践。其目的是针对不同类型村庄,开展创新村庄规划编制和实施工作,在工作方法、流程、机制等方面进行探索和总结,形成符合北京当前实际、具有推广价值的村庄规划建设方法与模式。这些试点工作在如何尊重村民的主导地位、如何激发村庄的内生动力、如何营造乡村的特色风貌、如何搭建规划协作平台、如何促进规划的落实实施、如何复活村庄的治理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三、回归乡村规划的本质


问: 当前,北京的乡村规划又面临着新的形势,中央提出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防止大拆大建,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少拆房”等;新一轮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也提出要“减量发展”;之外,还面临着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入市等新的趋势。您觉得新形势下北京的乡村规划该怎么做?


何院长:北京的村庄规划首先要符合首都发展的定位与要求,要保障首都的生态环境,要实现减量提质,但我觉得最核心的还是要回归他的本质,就是乡村要适合他自身的生产生活方式,这种方式决定了乡村规划应该怎么做。


要考虑和自然山水的融合。我们老祖宗在选址建设的时候是一套风水理论在里面的,比如有的村庄会选择在背山面水之处,三面有山环抱,一面临水;村庄在河边的,肯定是选取河道转弯的环抱处建设,不然河道会不断冲刷影响到村庄。这个是符合村庄和自然的关系的,也是对最本质的一种回归。我们做规划要尊重村庄与山、水、田、林、路的关系,回归 “天人合一”的田园景观环境。



要加强对村庄文化的传承。很多村庄都蕴藏着丰富的乡土文化,不但是川底下、灵水、琉璃渠这样的历史文化名村,就是很多一般的村庄也都有值得传承和保护的文化,比如延庆的大吉祥村,很普通的一个村庄,经过我们的梳理,发现村里有龙王庙、狐仙庙等寺庙遗存,有200多年的老茶树,有长仙、铁炮沟、列士墓等传说故事,有高跷、民间花会、小车会、划旱船等民俗文化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村庄的历史,是宝贵的乡土文化。实际上农村建房的方式本身就体现了一种文化,如农村建房基本上都是采用当地的建材,房山门头沟的石板房,密云延庆山区的石头房,都是就地取材;建造房屋都是采用的传统建筑工艺,如好瓦匠才把石头彻得“见缝不见浆”,好木匠才能把房屋建得“房倒屋不塌”;建造房屋的方式也是一种文化,你家建房,村里的亲戚朋友一起来帮忙,他家建房,大家又一起去他家帮忙,是协作的一种文化;甚至建房的仪式,如开工、打地基、上梁等都非常有讲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

 



要尊重农民的意愿。我们一直都在提尊重农民意愿,但十年前做新农村规划时多是开展一些象征性的参与活动,真正要做到农民的实质性参与,是很不容易的。一方面我们要了解村民各种各样的想法,做入户调查,问卷调查,包括在驻村的一些过程中,要体验农民的生活,要了解农村的生活,不断了解他们的一些想法。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现代的技术手段,比如说微博微信的平台,多方征求村民意愿;另外一方面,确实是因为农民祖祖辈辈都生活在一个地方,他们的视野不如咱们宽,这个也是一个实际,也需要我们规划师用专业的知识,去引导他们,去了解外面的世界,比如我们在房山区的南窖村,比较成功的做了三次规划宣讲,把村里的老老少少,甚至孩子们也参与进来,来找村庄现状存在的问题,来描绘村庄未来的愿景,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要搭建协作式的规划平台。村庄的规划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个好的村庄规划建设需要有政府、设计团队、企业等多种力量共同来协助村民进行,这个过程要把各种力量,特别是各种自下而上的民间的力量团结和联合起来,形成优势互补,才能取得更好的发展。因此,我们需要搭建起一个平台,把方方面面的资源,各方的力量介入到村庄规划建设中来,更好的为乡村规划建设服务。这在我们最近两年做的一些村庄规划中体现比较多,比如房山南窖村的规划,搭建了包括北京工业大学、中外园林景观设计院、政府部门,村民共同参与的规划协作平台,开展全过程、多渠道的公众参与;比如顺义柳庄户村的规划,搭建了村庄企业的小平台,统筹协调村庄的各个企业的发展,形成合力;还有顺义安辛庄村的规划,搭建了自愿者平台。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规划师要转变观念,要由一个规划设计人员转变成一个社会工作者,在规划的过程中如何统筹各方面的力量,如何转变村民的观念,建立村民的文化自信,激发村民的愿景力和行动力。



要推广乡村规划师的制度。我们也在不断学习别的地区在乡村方面好的经验,我们发现台湾的“培根计划”,成都的“乡村规划师”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北京也应该学习和借鉴,建立乡村规划师和村级联络员制度。在房山南窖村的规划中,我们发现一个叫付向东的村民,他对村庄的历史遗存、演变历程、民风民俗非常了解,对村庄的规划建设也非常热心,我们希望这样的人能作为我们的乡村规划师,可以对他进行一些专业的培训,让他参与到村庄的规划决策、规划编制、规划审查以及规划实施过程,保证规划设计到方案实施的延续性。


村庄规划建设的管理要切合实际。村庄的规划建设是以村民为主体的自下而上开展的,与城市建设的特点不同,村庄的规划管理也要适应这一方式。比如原来我们提必须依照审批过的村庄规划发放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而实际上乡村的规划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会在村庄先建几个示范项目来引导村民观念的转变,这几个项目的建设时间可能在规划审批前,这和我们现在乡村规划建设许可证的发放时序存在矛盾。又比如说之前我们规定,村庄跨度大于6米的农宅要有资质的建筑设计单位设计或参照标准图集进行,那么建筑师个人或乡村有经验的工匠参与设计的房屋符不符合标准呢?当然,重要的公共建筑需要有结构工程师参与,保证安全是前提。所以说,我们一定要认真研究乡村规划建设的特点,建立一套符合乡村实际的规划建设管理制度。

 

(特别感谢总体所于彤舟对乡村规划历史资料的提供和校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