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秒来计时,会让生命体验延长吗?|各色话题

 木头1018 2017-04-25


国外的社交网站上有一个很受欢迎的账号叫「Year Progress」它的内容不用翻译你也能看懂:



这真是个残忍但是却忍不住想看的号,就像我们对「时间」的纠结,滑着手机屏幕惊呼「今年已经过去 30% 了!」的时候,可能你正在不耐烦的等迟到了十分钟之久的朋友。


为什么我们对时间的感知变化这么大?每个人对时间的感知都一样吗?


DNA里的时钟


在计时装置出现之前,我们的身体靠基因来呼应昼夜交替的周期节律,基因还设置了衰老死亡的生命周期。


大部分人困倦与清醒的时间与当地光照同步;也许是原始人分工的差异,少数人变成了天生的「百灵鸟」或「夜猫子」,他们入睡时间会提前或者推后一至三小时。人的预期寿命也有尽数:每次细胞分裂,都会造成染色体最后一段碱基——端粒的缩短,在新陈代谢中,DNA 累计着损伤与衰老的讯息,最终通往生命凋亡。


当人类不甘于本能驱使,试图掌控自然规律与命运轨迹,根据时间节点总结过去与计划未来的需求产生了。时间的概念源自对「精准预测」的渴望,从而使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成为唯一可以做出长期规划的物种。


对精确感的追求造就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从观察太阳东升西落来定义一天,到观察物体投影的运动定义小时,直到摆钟的出现,使时间的度量首次精确到秒。以秒计的钟表在生活中得到普及,不过一百年时间。在这之后,人类快速步入现代社会,开始过上被精确测算与分割的生活。


被消失的现在


我们每个人开始与时间的反复挣扎,正始于这种精确的现代生活。


无论是否携带「夜猫子」基因,在互联网行业中,超过一半人在23点之后入睡。很多人用咖啡和褪黑素来制造清醒与困倦感,以适应违背身体意愿的时间进度。「睡眠后移」(入睡和清醒的时间均延后几个小时)成为一种需要被诊断和治疗的疾病,因为它无法匹配朝九晚五的工作设置。


几点起床不再取决于第一缕阳光何时出现,而是贵司几点打卡。几点入睡也不取决于困意来袭的时间,而是工单是不是已经完成。


严格设置的时间计划显得很职业。「立刻」和「马上」变成了不诚恳的许诺,leader板着脸问你,「立刻」「马上」是几分钟后?给我一个数字。


但是你不能这么要求老板,所以你得会换算标准。一个员工曾这样形容他习惯拖延的老板:在公司内部,遇到一些需要讨论的事情,会选用一套别致的换算标准:马上约等于5分钟,5分钟约等于2小时,2小时约等于2天,2天约等于2周,2周约等于2个月;以上公式可以直接粗暴地简写为:马上约等于2个月。


消灭不确定性与拖延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制定死线:闹钟将在五分钟后响起,高铁将在一小时十分钟后发车,明天上午有在另一个城市的演讲,演讲大纲需要在上场前半小时给到工作人员。


死线使未来某一时间点变得重要,扭曲了靠近它的时间流逝速度,也制造出一些生产效率的巅峰时刻:那不停奔跑的数字不再是客观的时间评估工具,而是压迫着你停不下的助力器。


被消灭的无聊


最近有一个关于「无聊」的实验:在封闭的实验室中,为了打发仅仅6到15分钟什么都做不了的时刻,71%的男性被试和26%的女性被试会选择电击自己,有人甚至反复电击。对很多人来说,接受外界刺激,哪怕是令人痛苦的感觉,也比安静独处强得多。


无聊什么时候变得这么难以忍受了?没有目标和没有安排的时间难道不再是放松了吗? 



这本《时间,快与慢》的作者,著名心理学家马克?维特曼教授的研究生涯就是从「无聊」这一体验的关注开始的。


现在,消灭因无聊产生的痛苦,成为无数产业存在的理由。借由手机,耳机,iPad,kindle,只要你愿意,你可以永不切断信号的输入:坐在马桶上看书玩手机;跑步的时候同时开音乐与计步提醒;甚至洗澡的时候也可以在浴室放一些音乐。


游戏产业在这方面做的最成功。一个精心设置的游戏,一定会让每次操作都给人继续进行下去的反馈:投入与回报被精确量化,行动立即输出结果;持续行动,带来成就逐步提升。在一个工作普遍需要延迟满足的时代,这给了人最充分的即时满足:在虚拟世界中,感受到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感觉。


「眼球经济」的要义,就是每次关注和点击都会被换算成商业价值。所有的商家都在穷尽智慧,让人们注意并使用自己,并因此感到时光飞逝的愉悦。这个时代不允许人在任何一种场景下无聊。如果你竟然不知道怎样打发时间,一定是因为你还没有试过下一个消灭无聊的产品。


时间,快与慢


如果你感到时间过得越来越快,这说明你开始老了。成年人要比儿童感觉到时间过得快;年纪越大,会感觉时间过得越快,这种感知速度在六十岁达到顶峰。但依然,这种体验因人而异:一个拥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和不断变动的生活方式的人,在回顾往事的时候,比那些按部就班平淡生活的人,更容易感受到生命时间的延长。


容易焦虑的人不在意现在的感受,好像活在未来:他们为尚未发生的事情而紧张不安,好像下一秒灾难就会降临。和未来可能到来的危险相比,当下的安全显得毫无意义:洁癖因可能发生的细菌感染,每天的花数小时反复清洁;恐高症因对跌落的恐惧而无法站立在海拔稍高一点的地方;对社交的焦虑可能让人在迈出家门前已经心跳过速;对未来失业的焦虑可能会让人选择现在让自己深恶痛绝的工作。


喜欢刺激与冒险的人正好相反。他们沉溺于当下的快乐,忽略可能的风险。他们热爱能带来即时感官强烈刺激的活动,例如滑雪,飙车,蹦极,吃辣,看恐怖片。他们的处世哲学是活在当下,拥抱变化,及时行乐,哪怕下一秒就会死去也不在乎。男性寻求感觉刺激的倾向比女性高得多,年轻人也比中老年人更热爱刺激。


这种时间感知的多样性,来自于个体特质的差异,生活状态的差异。每个人都拥有独特的时间视角。


如果说霍金的《时间简史》是在讲作为客观度量单位的时间故事,本书则从心理学的视角,诠释了作为主观感受一部分的时间感。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你会不停体验到对号入座的感觉,看到曾发生在自己,父母,朋友,同事身上的故事一一被复现,并通过时间视角的诠释获得新的理解。


作者说,「我们的时间体验就是我们自己的成长故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即时间,我们的时间感可以反映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可以反映我们自己。」


在我看来,时间感不仅反映了自身生命体验的变化,更见证了个体被时代潮流裹挟前进时,无可回头的挣扎和痛苦,努力与快乐。


本文是各色CEO郭婷婷为《时间,快与慢》作的序,发布时略有删改。


世界读书日,

冯老师当然要给大家发福利啦。

在这篇文章下评论

聊聊你独特的时间体验

比如你最漫长的一分钟?

点赞最高的读者,

冯老师会送出文中提到的这本

《时间,快与慢》。

这次中奖率超高 ,

可以有 10 位读者中奖哦。

时间截至到下周五 4 月 28 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