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族人:哈尼族

 天和图书馆21tc 2017-04-25

几千年的迁徙历史,几万里的迁徙路程,诞生了一个居住在半山腰上的民族,我的族人——哈尼族!

族人创造的梯田文化让世界瞩目!

族人谱写的迁徙史诗让世人倾倒!

还有那从哀牢深山里传唱出来的栽秧歌也让人们陶醉!

具有悠久历史的族人,关于它的由来有种种缘说。据最早的《尚书.禹贡》记载:称哈尼族为“和夷”,意思就是:“半山腰上的居住者”。后来的朝代更替中又有多种称谓,如:“和蛮”“和尼”“窝尼”等等,不过它们都音异义同,就是半山腰上居住的意思。哈尼族是新中国成立后,以“窝尼”民族中人数较多的一支“哈尼”来作为族称的。

族人的发祥地在如今的大渡河、雅砻江、安宁河流域,这也正是在族人的迁徙史诗中不断被赞美歌颂的“诺玛阿美”啊!

据说那是一片水草肥美、牛羊成群的美丽家园!

后来由于瘟疫、灾变等自然原因,再加上人口激增,战争频发等社会原因,族人被迫离开了那肥沃的黑土梯田,携家带口如蚂蚁搬家似的向滇东南迁移。

走啊走!用宽大的脚板丈量着一寸又一寸即将失去的土地,翻越崇山峻岭,跨过溪泉河流,渴了只能掬一捧山泉解渴,饿了也只能撸一把野果充饥!

叹啊叹!遥遥无期的迁徙路啊,何时才是尽头,何处才是我家?多情的族人双眼含着泪水,用低沉而又悲愁的歌声倾诉着,对故土渐行渐浓的眷恋!

找啊找!为了再次开辟一块属于自己的疆土,一个个开路勇士,披星戴月,日以继夜的觅寻着适合族人安居乐业的新归宿,多想让自己的忠骨埋在新家园的土地上啊!

这千年的历练,万里的磨难,使族人获得了巨大的生存能量和丰富的生活技巧。

最终,他们在巍巍的哀牢山上,滚滚的红河水边。

依靠他们惊人的智慧和超凡的毅力,创造了震惊世界的梯田文化奇观!

“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田就有多高”,族人总是这样无比豪迈地的美赞自己的梯田,那被国际人类学家喻为“真正的大地雕塑”的杰作!

如果不身临其境,你无法在自己的脑海里勾画出那十几万亩,层级多达三千级,陡度将近七十度的梯田从山脚攀援而上的宏伟景观!

那直插云霄的梯田啊,当到处泛滥起碎金烂银似的光芒时,你就会看见一级级通往天堂的阶梯!

除了震撼和感动,我无法想象要把一座座高山变成这样一幅幅精美无比的画卷,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毅力,需要多么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资质。也许只有自称为“摩咪然哩”(天神的儿子)的哈尼人,才能把这样的“天梯”送给天神吧!

“要祭寨神在山头,要生娃娃在山腰,要种大田在山脚”,族人能在巍巍哀牢大山里历经千年而经久不衰,能创造出举世闻名的梯田文化,主要原因就是他们早已熟谙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了与自然和谐相处。

形成了“江河—梯田—村寨—森林四度同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良性大循环”,即村寨上方矗立着茂密的森林,是水利,木材,薪炭之源,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由寨神林促而形成的神林文化,它以宗教的形式有效保护了大片原始森林。村寨的下方是层层的梯田,那是提供给族人生存发展所必需的粮食场所,村寨就设置在这二者之间。

于是乎就构成了这样一个循环系统:江流河坝的水蒸发升空,到高山区遇到冷空气,凝聚为云雾雨水洒落在原始森林里,化为山泉瀑布,溪水小河,为村寨和梯田提供充沛的水源。

“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村寨在上,梯田在下,这样人们就可以有效的利用沟水把自己的农家肥,不费吹灰之力把它们统统送到梯田里。

接下来,层层梯田就成了水的通道,待把水中的肥料被水稻吸食干净了,最后又将水归复给江河再次蒸发!

就这样形成了天地人三者相适相宜的良性大循环系统!这样古老而又朴素的生存哲理,很多人都懂,但又有多少人能用得恰到好处呢?靠近森林,靠近水源,这就是族人选择半山腰居住的原因,这也是族人的文化选择!

那千年的流离失所,万里的爬山涉水。

铸造的不仅是一个坚忍不拔的大山民族,还织就了一部部辉煌的迁移史诗,唱出了一首首旷世的农作赞歌。在族人的迁徙史诗中,最具权威,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哈尼阿培聪坡坡》(哈尼祖先迁徙史)。

它系统的描述了族人从诞生、发展,直至到今日所居之地的路线、历程、各迁居地的生产生活、社会状况,以及与其它民族的关系,包括各次重大征战的历史情况。这是迄今所知的叙史诗中内容最周详、气势最宏大、情感最饱满、篇幅亦最长的迁徙史诗,一经发表,即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与雄伟辉煌的史诗相应而生的是原生态歌唱法。长期作为一个只有语言而没有自己文字的民族,各种文化礼仪,宗教习俗,都只能靠口口相传,代代传唱。据说要想把哈尼祖先的迁移史诗一次性完整唱完,要由不同的哈尼“贝玛”(歌手)轮流唱上几天几夜,足见史诗篇幅之长,内容之丰富。所以,很多时候并不需要把它全部唱完,根据不同的场合从中抽取不同的章节吟唱即可。

除了这庄严而又抒情的史诗绝唱,更让族人津津乐道的是那从哀牢深山里传出的天籁之音——哈尼族的八声部民歌复音唱《栽秧歌》。它被音乐界评为“是中国乃至世界多声部民歌中难以寻觅的稀世珍宝,它弥补了民间多声部民歌的高品位空白,对民族音乐学、音乐史学、音乐美学等学科,提供了极其有用的珍贵参考资料”

除了这翻山越岭的迁徙历程,雄伟壮阔的哈尼梯田,丰富多彩的史诗歌谣!

族人那村头寨尾的野生古茶树

跨国而居形成的民族多元文化

以及哈尼妇女服饰上那蕴味非凡的五彩图案也渐渐被世人所熟知!

注;文中的部分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

本期编审/刘应枚  

主  编/王海全

编  辑/陈启发

文章来源/高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