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向马援学家教

 杏坛归客 2017-04-25

           向古人学家教(5)——《马援篇》

    马援,东汉开国功臣之一,天下统一之后,马援虽已年迈,但仍请缨东征西讨,西破羌人,南征交趾,官至伏波将军,最终因功被封为新息侯,其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的气概得到了后人的敬仰。然而就是这个马援,却因为自己的一封家书竟然落得个死后无法安葬的下场。

 

    这封家书是写给他哥哥的两个孩子马严和马敦的,名叫《诫兄子严、敦书》。第一段的原文是这样的,“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这段话虽然不长,但对于今天的中国父母应该说也是很有启发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是如何妥善地处理与别人有关的负面信息,这是一门艺术,也能够体现出相关行为主体的智慧。马援给他两个侄子的建议是一个“不”,就是“口不可得言也”。在这基础上,能够扩展出不听、不存、不传的“三不”。
  

    正如鸿门宴这个故事,楚汉相争之际,刘邦率军先攻下了秦国的首都咸阳,然后项羽随之也接踵而来。就在鸿门这个地方摆开一场宴席,所谓的酒无好酒,宴无好宴。这场鸿门宴为什么会发生?矛盾的爆发总要有一个导火索,刘邦手下有一个人叫曹无伤,当时担任了刘邦手下的左司马。刘邦率领部队打下秦国的首都咸阳以后,曹无伤派人到项羽那儿去传播与刘邦有关的负面信息。大意是说刘邦他自己已经决定要做皇帝了,让秦国的秦王子婴做宰相,把所有的好东西都归他自己所有。项羽本来就没把刘邦放在眼里,再加上曹无伤传播的与刘邦有关的负面信息,一下子就把郁积在心中已久的怒火激发了出来。然而,刘邦在鸿门宴上不但化险为夷,还成功地从项羽口中探听出谁在背后传播与他有关的负面信息,从鸿门宴脱身回到军中之后,就立刻诛杀曹无伤。
  

    曹无伤的做法可以说是害人终害己,最后竟然赔上了自己的性命,由此可见传播别人的负面信息会产生多么严重的后果,当然这样的人和事也成为了我们今天的反面教材,事实上还有一些人一有机会就传播与别人有关的正面信息。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传播正能量。这种正能量的传播却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不但成就了别人,也成就了自己。
  

    事实上,家长教育孩子的过程也可以说是自我完善提升的过程,马援的家书不仅是针对孩子,对做父母的更是一种提醒,毕竟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老师,很多时候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言传身教说的就是这个,然而还是这个马援,还是这封家书,马援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给自己惹来了巨大的麻烦。
  

    家书中说,“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骛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犬者也。”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大意是说龙伯高这个人为人非常敦厚、周到、谨慎,他嘴里面说出的话没有不经过深思熟虑的。而且这个人还很勤劳、节俭,为人也非常廉洁、公正,所以非常有威望。因此,我希望你们向他学习。然而杜季良的特点是豪侠好义,就是以别人的忧愁为忧愁,以别人的快乐为快乐,黑道白道都能交上朋友。这个人我很看中,也很喜欢,但却不希望你们学习他。因为学习龙伯高学得不像还不失为一个勤勉之人,但如果学习杜季良学得不像,很有可能就会成为众人注目的轻薄之士,画虎不成反类犬。
  

    这段话启示了我们“家庭教育传播范围一定要做非常严格的界定。”但是,生活中的马援忘了在这封书信上注明“请勿外传”类似的话。结果这封书信很不幸地从人际或者说家庭范围内的传播,扩大到家庭以外的社会范围。更不幸的是,这封书信被杜季良的敌人拿到了,并且如获至宝,用来攻击杜季良和他的朋友。杜季良当时有两个朋友,一个叫梁松,一个叫窦固,这两个人后来都当过很大的官。言论攻击一度把二人搞得非常狼狈,丢官、贬官。所以这两个人恨乌及屋,就恨上了马援,马援在世的时候他们没办法,马援刚一去世,二人立刻就上疏皇帝,说马援生前曾经一度想要谋反。皇帝一怒之下,就不允许下葬灵柩,彻查马援。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见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很多道理说的时候大家都明白,可是真要落到实处却不是那么容易,对于孩子来说培养一个好习惯需要很长的时间,需要家长时时地提醒,而事实上有很多事情家长也未必能想得那么周到,马援就是因为自己的一个疏忽而酿成了大祸。由此,就验证了一句话,知难行更不易。

       

        向古人学家教(5)——《马援篇》

                    《诫兄子严、敦书》

   
     援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援前在交趾,还书诫之曰:“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白话译文

     我的兄长的儿子马严和马敦,都喜欢讥讽议论别人的事,而且爱与侠士结交。我在前往交趾的途中,写信告诫他们:“我希望你们听说了别人的过失,像听见了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听见,但嘴中不可以议论。喜欢议论别人的长处和短处,胡乱评论朝廷的法度,这些都是我深恶痛绝的。我宁可死,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孙有这种行为。你们知道我非常厌恶这种行径,这是我一再强调的原因。就像女儿在出嫁前,父母一再告诫的一样,我希望你们不要忘记啊。”
 
   龙伯高这个人敦厚诚实,说的话没有什么可以让人指责的。谦约节俭,又不失威严。我爱护他,敬重他,希望你们向他学习。杜季良这个人是个豪侠,很有正义感,把别人的忧愁作为自己的忧愁,把别人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无论好的人坏的人都结交。他的父亲去世时,来了很多人。我爱护他,敬重他,但不希望你们向他学习。(因为)学习龙伯高不成功,还可以成为谨慎谦虚的人。正所谓雕刻鸿鹄不成可以像一只鹜鸭。一旦你们学习杜季良不成功,那就成了纨绔子弟。正所谓“画虎不像反像狗了”。到现今杜季良还不知晓,郡里的将领们到任就咬牙切齿地恨他,州郡内的百姓对他的意见很大。我时常替他寒心,这就是我不希望子孙向他学习的原因。”(张志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