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文中可得知,在金大定年间,琉璃河上就已建有桥梁。文天祥于至元十六年(1279年)被押解大都时路过琉璃河时赋诗《过雪桥琉璃河桥》:“小桥度雪度琉璃,更有清霜滑马蹄。游子衣裳和铁冷,残星荒店乱鸣鸡。”文大人走过的小桥在元明之际的战火中估计是凶多吉少。以至《明成祖实录》记载在永乐十六年(1418年)七月,修顺天府琉璃河桥。但看来河上的交通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嘉靖十八年(1539年),嘉靖皇帝自南方巡行回北京,途径琉璃河,“睹民艰涉,恻然悯之。比銮回,敕工部尚书臣甘为霖督修。”嘉靖能看到民生多艰,已是不易。但实际情况也许是南北交通运输的问题影响到国家政权的正常运转,当然过河的桥不给力,交通拥堵,也让皇帝很不爽,才下旨修桥。但皇帝的命令好像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缘由是财力不支。后来经过人力物力的协调,组织工部大臣和太监组成联合工作组,一座崭新的石桥才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五月乙丑日最终完工。同时完成的还有南北两座牌坊,清康熙时已不存。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又修建两岸的条石护堤。“各长500余丈”,石桥北端铺到刘李店村,石桥南端铺到琉璃河镇内大街南口,俗称“五里长街”。至此,琉璃河大桥和附属工程全部完工,虽然后代多次维修,但格局至今未变。琉璃河石桥在明代是“良乡八景”之一,被称为“燕谷长虹”。 上世纪后半期,大桥上铺上沥青方便机动车往来通行。直到2000年前后,国道107跨琉璃河钢筋混凝土大桥在石桥西侧并行修筑完毕,为南北交通服务了400多年的琉璃河石桥才最终退役。后来文物部门对大桥进行修缮,补上损毁的栏杆和望柱,将沥青层祛除,人们看到几百年来的高强度负重和碾压使桥面条石上坑洼不平,有的车辙已有十多厘米深,尽显沧桑。现在的古桥仍可步行通过,文物还“活着”。附近居民把这桥当做河上交通的辅助通道。历经风雨的石桥全长165.5米,宽10.3米,高8米多,跨河拱券多达11孔,中孔最大。河道上的水很少,只在桥洞下还有些水洼,正好容下11孔大桥的倒影,算是为已经凋敝的大桥多少增添了些意境。居中的三拱券正中位置雕吸水兽头。桥体用巨大的石块砌筑,桥上有实心栏板和望柱,上雕有海棠线等纹饰。但我们现在已经看不到几根细部完好的望柱了。    民国十三年(1924年)的《良乡县志·舆地志》上说:“(琉璃河)石桥为朝宗孔道,四会轮蹄;北望卢沟,双虹对跨,诚京南要隘也。”和卢沟桥一样,琉璃河大桥也是京西南大道上的重要交通枢纽,桥面上条石之间的衔接处用名为“银锭扣”扣嵌,异常坚固,在一侧人行道上就有“银锭扣”198颗之多。工艺的精良是大桥使用寿命不断延续的关键。但琉璃河大桥比卢沟桥显得更为低调,没有望柱头上的各色小狮,栏扳上也没有宝瓶、花卉之类吉祥物雕刻。  以石桥为中心的这处古老水利工程的大部分附属物已在岁月中如烟而逝,幸运的是,大桥北头路东侧矗立了当地人收集于此的若干历代石刻。其中嘉靖四十二年的《敕修琉璃河桥堤记》碑文字记录最为详尽。起到了古桥身份证的作用。建于道光初年的贝勒永鉴碑尤为高大,龟趺、螭首完好,满汉两种文字书写的碑文清晰。贝勒永鉴的家族墓地在董家林村南,其父是康熙之孙,永鉴就是康熙的曾孙。他还是贪官和绅的女婿,也是见过兴衰荣辱的皇家子弟。其家族墓地被毁后,墓碑迁到此地。 民国十三年《良乡县志》记载,当时房山全县商业税收中,琉璃河镇的款项相当于良乡城和窦店镇两地相加后的总和,可见繁华一时。如今的琉璃河大桥已告别喧嚣,成为一座活着的文物桥。一些老年人悠闲的推着自行车在桥上通过,不远处的新桥上汽车飞驰。如此新旧合一的和谐场景,实属难得可贵。前不久,国务院公布第7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琉璃河大桥在内,我想这是石桥467岁生日来临之时最好的祝福,让我们珍惜它,珍惜所有祖先留下的遗产。     从琉璃河石桥向北走不远,路西的琉璃河中学就是原来岫云观的地方。文物局的铭牌上说建于嘉靖十八年(1539年),也就是修石桥的同时所建的一座“离宫”,据说嘉靖曾经来住过。后来成为佛寺名恩惠寺,在各殿供奉佛像,并按寺院规制于二进院东侧建钟楼、西侧建鼓楼。八国联军入侵时遭到严重毁坏。宣统三年(1911年)时由太监李乐宾和道士李崇祥筹资重建,民国六年竣工后仿白云观名岫云观。清朝覆灭,很多出宫太监在此居住,当地人都叫它“老公庙”。太监信道教,受方便戒,可以吃肉喝酒甚至结婚。当时岫云观是下院,其上院是上方山的宝金山玉虚宫,观里设义学,不收学费和书费。岫云观名下有香火地280庙,太监私田约500庙,共计七八百庙地。可见这些太监的晚年生活还算不错。 1949年以后,最后的两个老太监被政府收容到城内居住,岫云观改为学校,后来殿宇内的塑像全毁,建筑逐渐改建为现代教学房屋。现在这里是琉璃河中学所在。全盛时的岫云观中轴线上五进院落,东有侧院,西有御花园,后有菜圃,四周是高大宫墙。最前端是一个小广场,东西两侧各开宫门。     一个春日的周末,我们幸运地走进安静的校园,看到百合花盛开的后院当中正是前几年修缮的两座老建筑——现在的岫云观旧物只有中轴线上这第四和第五进建筑尚存。其他地方都已是现代化的教学用房,殿后还有运动场。第四进正殿当地又称皋殿,面阔3间,进深3间,硬山顶。殿后出卷棚顶抱厦半间,未知当时做何用途。殿右次间下墙上嵌万历时期的告示方碑一块,大义是向周围人等宣示,维护寺院秩序。有趣的是,殿前挂的文物局铭牌上写此殿为重檐庑殿顶,而眼前的却是大陡坡的硬山屋顶。看现在的大殿顶部正脊高高在上,屋檐很低,比例很不协调。屋子上锁,看不到内部结构。或许这座大殿和窦店弘恩寺的几进大殿类似,从级别比较高的歇山后改硬山。这符合寺院建筑核心殿宇屋顶要高于其他建筑物的规制。屋顶更改估计是民国时或改为学校时的修缮所为。  后殿是一座二层楼阁。面阔5间进深3间,高7米,硬山顶,前出廊。原来下是三清阁上为吕祖阁。殿东有明万历三十八年十二月碑一通,内容是记述皇帝赐恩惠寺僧人大藏经的事。殿西有三间小耳房。在两殿之间已摆上运动器械、乒乓球台,成了学生们的运动场所。 走出仿古校门,围墙边有一棵古槐。门前就是南北大道,一如千百年来的样子,车流穿梭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