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访琉璃河古镇

 顺其自然23158 2019-02-15

张荑

 

琉璃河镇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的东南端,这里有一首传诵多年的民间歌谣“良乡塔,漫山坡,过了窦店是琉河。”这里的当地人也将琉璃河叫做琉河,也有“留李河”之说。(北)京广(州)铁路、京保公路、京石高速公路、107国道等交通贯穿全境,大石河、小清河、永定河流经琉璃河镇,这里交通发达,物产丰富,经济繁荣。

琉璃河镇是北京城的历史名镇,境内有距今3000多年的西周燕都遗址,经对遗址的考证证明,北京建都推向于周朝,因此琉璃河被称为北京之源 镇内拥有众多的古迹:有被誉为“良乡八景”的琉璃河大石桥“燕谷长桥”(良乡八景为: 燎岗古塔、城脚鸡鸣、盐沟血浪、广阳遗城、燕谷长桥、梁公芳沼、望诸君墓、贺云夕照),明代嘉靖时期皇帝行宫,后转为道观的古刹岫云观,清代康熙治水的金门闸等。

 

琉璃河-北京之源

北京的房山素有“神京右臂”之称。琉璃河镇位于北京房山区的东南部,东面与大兴区交界,南面接壤河北省的涿州市,故被称之为“北京的南大门”。琉璃河镇地处大石河冲积平原,河流众多,大石河的下游为琉璃河。大石河、小清河、永定河经流琉璃河镇,东行与北拒马河交汇。

 

 

西周初,琉璃河为燕国都城,春秋战国时期,房山窦店镇西为中都县县治之地,琉璃河毗邻之。秦统一天下后,琉璃河地区归良乡县管辖。到了唐代,已经有明确记载了今琉璃河地区的一些村名。辽时,琉璃河一带有刘河、刘李村的村名,均由河而名。《北京历史地图集》中记载元延祐三年(1316)良乡县内有刘李店、洄城村等。明代时期,这里曾经称燕谷里、燕谷社、燕谷店,是源于燕山命名。清代这里设琉璃河镇,镇以河得名。

北京房山琉璃河镇的历史久远,境内陆续发现了众多文物古迹,其中有:琉璃河、镇江营、窦店、张坊、大高舍、丁家洼、常庄、后石门等众多夏、商、周时期的遗址,是研究我国商周文化和北京建城史的重大发现。琉璃河董家林和黄土坡一带遗址内的地下古城址,经考证就是燕的都邑,由此可将北京城建城的历史追溯到3000多年以前的周武王灭了商后,建立燕国的都城。今琉璃河镇曾经是周朝燕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北京建城史的开端。

有考证,在夏商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时,琉璃河地区就有先民活动,并已经演变发展成为部落,即晏(匽),也称为古燕国。西周初,琉璃河为燕国的国都城,公元前11世纪,周召公因辅佐周武王灭商有功,就是在商晏的旧址上被封于燕,建立了燕国。燕国在800多年的历史时期经历了西周、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春秋战国时,燕国逐渐强大,后灭蓟后,迁都于蓟。秦统一天下后,房山曾频繁设置侯国,这里曾经创造了辉煌的城市文明和地域文化。

琉璃河地区现已经发现商周时代的古城遗址和同时代的墓葬200余座,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骨器、青铜器、陶器以及漆器等,西周遗址的发掘将已确定的北京建城史又向前推进2000多年。琉璃河镇政府前面的琉璃河上有明嘉靖年间修建的九孔连拱实心栏板石桥、有曾为皇帝行宫后改为道教的岫云观、有清乾隆年间在琉璃河镇与河北涿州交界永定河西岸修建的金门闸等。琉璃河镇地理位置有着丰富水运和陆运的资源,自古以来就是北京出入西南的咽喉之地。

琉璃河风景优美,古迹众多,引来历代众多文人到此咏物抒情,文人墨客的妙笔佳作,述了琉璃河悠久的史,描了琉璃河秀丽的风光,丰富了琉璃河的史文化底,琉璃河由此久盛名。南宋诗人范成大的《琉璃河》:“烟林匆蒨带回塘,桥眼惊人失睡乡。健起褰帷揩病眼,琉璃河上看鸳鸯。”明代诗人袁中道过琉璃河石桥写下了:“飞沙千里障燕,身自奔意自。日暮邮亭散步,琉璃桥上看青山。”等诗句。

 

周初期-古燕国

 
 

周朝(公元前1046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王朝。周朝共传3037王,共计约788年。也有说是868年,两者相差将近百年,其原因是周朝建国时间无法确认。

周朝分为西周(公元前11世纪中期-前771年)与东周(公元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周文王姬昌之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建立西周,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周武王姬发之子周成王姬诵营建东都成周洛邑(今河南洛阳),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史书常将西周和东周合称为两周。西周建立后,为了得到有效的控制,采取的是分封制。将同姓宗亲和功臣分封各地,建立诸侯国。

古时的北京有燕、北燕、幽燕等称呼。《史记·燕召公世家》:“周武王灭纣,封召公北燕”,北燕后称为燕国,建立了西周的王朝,简称燕,召公奭成为了北京地区的第一位王侯。燕国在周王朝统治历史时期地位是很重要的,燕国历经八百多年的发展,传承三、四十代燕王,曾几度兴衰。

召公,姓姬,名奭(音:士)。姬姓与周是同室同姓的贵族,为黄帝之后。周文王时,周公奭的分封制地在召(今陕西岐山西南),故称:“召公”。召公奭与姜太公、周公旦均是西周初年周王朝中同等重臣,他们共同辅佐周王征战南北。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灭商后,随着疆域逐渐东扩,辽河流域和山东丘陵地区成为了战略要地。山东丘陵与中原对峙,周武王的岳父姜太公把持着泰山以南范围的齐国,又将自己的亲弟弟周公旦分封在泰山以西的曲阜,建立了鲁国。周武王在今天的北京地区分封了蓟、燕两个诸侯国,封同父异母的兄弟召公为燕国,都城在琉璃河董家林一带;另封黄帝之后为蓟,都城的位置于现西城区的广安门一带。

后来蓟国被燕国灭掉,燕国的都城就迁到蓟城。春秋战国时是燕国的都城,故称燕京,这个名字直到现在仍被使用为北京的代称,燕国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主要的都城。公元前4世纪约战国中期,燕昭王为了应付南方各国,在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间,今河北易县建立了一军事重镇,称为下都,这是陪都性质的,是区别于北面的蓟城上都。燕“下都”建于公元前4世纪,约当战国中期,为燕昭王时所建。有考古学家推断,下都(易县)规模最大,与西周初年的初都时隔七百多年。至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燕、韩、秦、楚、魏、赵等六国合力打败齐国,此时的燕国发展壮大到鼎盛,燕国为7雄之一。

周灭商之前,北京地区多为商朝领地,周灭商之后,分商王畿三部分,设三治理。三的具体人物:周公弟管叔、蔡叔、霍叔。所,即督殷商民以防其造反(史称“三监之乱”)。三地域,一般认为,商都以北地区为邶;商都以南地区为鄘;商都以东地区为卫。武王商后不久即病逝,周公政,此复国的武庚挑唆三,周王朝面临严峻的形,周公东征,武庚,管叔而放蔡叔,霍叔庶民,平定了三

西周的分封是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为建立周天子统治,加强周王朝的统治,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据记载,周初期总计分封了71个诸侯国,兄弟之国15个,其中与周王同姓为姬的国有40个。还封了一些前王之后,如焦、祝、蓟、陈、杞等。

周初期,清正廉明,百姓安居乐业。有史籍记载,召公勤政爱民,经常走到乡间考察民生,累了就在甘棠树下歇息,饿了就摘其果实充饥,深得百姓爱戴。《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歌咏之,做《甘棠》之诗。”阐述了召公所到之处,宁可自己辛苦,不麻烦百姓的品质。

 

西周燕都-发掘

北京房山区琉璃河镇董家村有中国商周时期重要遗址。遗址的位置恰好在京石公路和京广铁路中间,遗址未在公路和铁路沿线,因而建设道路时没有遭受损坏。遗址东西长3.5公里,南北宽1.5公里,面积5.25平方公里。西周初期的古城址位于遗址中部,墓葬区位于城东南部,以黄土坡村最为集中。

关于燕、蓟这两个北京地区的古国,史料中记载的不多,上世纪60年代曾在房山琉璃河地区发现过西周时期的土层,又经过多年的发掘,最终确定这里曾经是西周燕国都城位置。1962年,文物工作者在房山地区考察时,在刘李店、董家林一带有发现大面积的西周文化层。1964年,黄土坡社员在自家院内挖菜窖时,挖掘出了铜鼎和铜爵各一件。之后,考古工作着对琉璃河地区展开大面积发掘,由此被掩埋千年的西周燕国的都城被呈现出来。

燕都遗址规模宏大,共占有以中部的董家村为中心,涉及到黄土坡、洄城、刘李店等六个自然村。地下发掘分为:居住址、古城址和墓葬址三个部分。西周墓葬是琉璃河遗址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在黄土坡村和古燕都城址以东一带。是全国同期文化存最丰富的址,出土了大批有堇文的青铜器和大量精美的陶、玉、石、漆器、瑙器等。在西周时代地层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少数属于商代的陶器。琉璃河出土了西周古燕国遗址的古城址、大型墓葬外,还发现带有“匽侯”铭文的青铜器,青铜兵器戟的内壁铸有铭文“匽侯”文字,这些文物成为最终确定琉璃河为燕国古都地位的直接和可靠的证物。

墓葬坑大小不一,按照长、宽区分为大、中、小3类。葬具主要是棺和椁,大型墓只有木椁,椁内未见棺,中型墓一般为一棺一椁,也有一棺二椁的,小型墓一般是一棺一椁,有的只有一棺,少数无棺无椁。

在董家村的西周燕都博物馆的展室内可以看到不少墓葬马坑。在西周时期,作战已经从步行转为战车方式了,军队的统领和主力士兵都在马车上作战,步兵则跟在战车后面协同作战,马和车是当时作战的重要军事装备。为此,特为掌管车马的重要人员设官职为“司马”,后来司马演变成姓,司马的姓氏起源就是从西周开始的。

据有关资料介绍:墓葬挖掘出几十座车马坑,坑中的车马是随葬品,车和马的数量是按照墓主人的地位和身份而区别,有12马、24马、26马等,现挖掘出规模最大的车马坑中有1242马,42匹马分成4排,有些马的骨头出土时尚完好,有些已经比较混乱,有可能是盗坑人所为。马坑中还挖掘出很多马的饰物,如车伞、车厢装饰等。在贵族募穴里也出土了很多的兵器,主要有戈、矛、剑、戟等,西周的军队没有专职的武官,周王和大小贵族就是军队的统领,这些贵族们战时领兵打仗,平时就管理所辖地区的民众。

随葬品有陶器、青铜器、玉石器、蚌器、漆器以及海贝、扇贝等。其中有国宝级文物,如青铜器“伯矩鬲(lì)”“堇(jǐn)鼎”等

 
 
 

伯矩鬲》是1974年出土青铜器中的佼佼者,是一位叫做伯矩的人用匽侯赐给的钱制造了这座铜器,故称为伯矩鬲。器高33厘米,口径23厘米,重量7.6公斤。伯矩鬲上下铸造了共7个牛头,身子部位以及器盖、盖钮、吓阻等均采用浮雕式纹饰。盖内、颈部内侧铭文相同,盖内415个文字,颈内侧515个字。该器物的铸造工艺精湛、造型华丽别致,被专家们视为不可多得的珍贵艺术佳品,为国家级文物,现收藏于首都博物馆,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堇鼎》也是1974年出土,堇鼎的口径47厘米,高度62厘米,重量达43.5公斤,是北京地区出土体形最大,最重的一件青铜器。堇鼎的造型凝重大气,纹饰简洁古朴,口部略有内收,口沿外翻,两端耳部直上,腹部向外鼓起,有三只兽形立足,此为古燕国的重要青铜器。鼎腹内侧铸有铭文“汪侯令堇饴太保于宗周,庚申,太保赏堇贝,用作太子癸宝尊枘”。记载了堇饴奉匽侯之命去宗周向召公奉献食物,并受到召公赏赐。

3000多年前的周王室和诸侯,以及贵族们都有规模不小的铜器铸造工房,铸造工艺讲究、发达和普及。当年的铸造工艺加工手段就能够铸造出如此精致的器物,体现了当时铸造艺术的高超,反映出商周时期发达的铸造技术。青铜器以及重要铭文的考古与文献记载相佐证,均可证明琉璃河确为西周时期燕国都城,清晰的明确了北京城建城确于西周时期。

1986年在挖掘墓葬时,出土了两件极为珍贵的青铜器,一个是“盉hé)”,另一件是“罍léi”。两件文物的口沿和盖内均有相同的铭文,文物专家们解读铭文“命克侯于燕”的“克”字时虽有异议,但多数人认为是:“克”为召公长子为代父就封第一代燕侯。之后,两件物品被命名“克盉”和“克罍”。盉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盛酒或者盛水的器物,盛行于商代后期和西周的初期。罍也是古代时期的一种盛酒的器皿。

《克盉》高26.8厘米,口径14厘米,弇口、方唇,下有四只圆柱足,盖上有半圆环形钮,盖子与颈部装饰有四组鸟纹。内壁盉盖子内各铸有43字的铭文。《克罍》高32.7厘米,口径14厘米,双耳环之间距离27.2厘米。弇口、平沿、方唇、腹部鼓形,半圆形盖的正中有提手。盖内及口沿内有铭文,字数、内容与铜克盉相同。

董家村墓分大、中、小三型,皆为长方形竖穴土坑,中小型墓有熟土二层台,大型墓多有两条墓道。小型墓出土随葬品最多的是陶器,陶器组合为陶鬲、陶簋等器物,对研究商代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西周遗址第一阶段发掘的墓葬中,随葬的陶器墓共有46座,出土陶器241件,占当时所发掘墓葬总数的73%,由此可以看出当时陶器的使用普及度已经很高了。陶器质地分为泥质和加沙,泥质类陶器多为灰色或黄色,加沙类陶器颜色较多,有灰、红、褐、黑等色。

夏、商、西周、春秋时期是漆器最初的繁荣期。我国北方出土完整的漆器比较少,商代和西周时期的漆器出土更加少之。19811983年在北京市琉璃河黄土坡墓地中发掘室外漆器中有:有豆、觚、罍、壶、簋、杯、盘、俎、彝等成套的漆器礼器,而以豆为多,器型较厚重,制作工艺具有非常高的水平。出土的礼物有些已经破损,专业人员予以复原。这些西周时期的漆器为考古工作者提供了大量的收获,也是我国早期难得的漆器精品,这批漆器的发现为研究西周的髹饰工艺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1990年开始在位于董家林村出土马坑的原址上筹建《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1995821日建成开放。博物馆坐东朝西。馆内设有7个展厅,分别展出是:青铜礼器、墓葬车马坑、青铜酒器兵器、陶器玉器漆器等等。

 

琉璃河-大石桥

 
 
 

北京市有两条称作琉璃河的河流,一条是怀柔的琉璃河,从琉璃庙村边流过,另一条是房山的琉璃河,也曾叫做过大石河。琉璃河大石桥是南北公路交通重要通道,也曾经是水路交通的要塞,自古以来就是北方通往华北及南方城市交通的必由之路。琉璃河大桥以前是重要交通桥梁,新的琉璃河钢筋混凝土桥梁建成后,这座古石桥不再使用,已成为京南城一处古迹

琉璃河的大石桥位于房山区琉璃河镇,在镇政府的南侧,其规模仅次于卢沟桥。桥下的琉璃河水径流向东,后汇入拒马河。琉璃河上曾经原有一座南北走向的桥,被毁于元末。现矗立在琉璃河上的大石桥建造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石桥经过七年的建造,嘉靖二十五年(1546)五月落成。石桥北端东侧的《敕修琉璃河桥堤记》载:“嘉靖己亥,皇上驾幸承天,赌民艰涉,恻然悯之。比銮回,敕工部尚书臣甘为霖督修。”记录当时明世宗嘉靖帝去南方巡视,目睹琉璃河河宽水急,两岸摆渡往来接应不暇,过往行人交通不便,且时有危险发生,回京后便命工部尚书甘为霖督造跨河大桥。石桥建成不但打开了京城的南大门,疏通了南北的交通往来,同时也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大石桥为南北走向,桥全长165.5米,宽10.3米,高8米,共有桥孔11个,孔径9米,桥成拱形,中间的桥孔最大,依次向两端逐渐变小,中间三孔的东西两侧面拱卷顶部各有雕刻的镇水兽,桥体全部采用条形石材搭建组成。桥面全部使用巨石铺设,桥上两侧各有88个粗壮的石望柱,连接着178块厚厚的实心石栏板,望柱和栏板都雕有海棠线纹饰。桥面上的石条之间用198只硕大的“银锭扣”镶嵌连接,非常之坚固。石桥的北端西侧有一根铁柱露出地面且紧靠桥身,俗称“镇桥梁”。

今日的石桥的石栏板表面已经没有什么雕饰,石望柱的柱端头上面刻有些图纹;栏板和望柱经过多年风化和侵蚀,部分石望柱和栏板有不同程度损坏,具有众多的修补,尤其是桥的中部明显新旧不一,旧的比较少,新的居多。呈现给人们原物只是桥面那凸凹不平的巨大条石了,大石条的表面光滑、中间凸起、大小不一,错落相间有序,表面光滑,石块间青草丛生。

据《明世宗实录》载,建桥时,在石桥的南北两侧各建有牌坊,北侧牌坊为“天命仙传”,南侧牌坊是“利民济世”。两牌坊后改为:“仙积”和“永明”,之后又更名“咸济”、“元恩”。嘉靖四十一年(1562),南北牌坊重新修饰过,清康熙年间,这两座牌坊已经损坏,现在石桥的两端桥头仍有石牌坊的石底座遗存。

大石桥的北端岸边东侧,集中耸立着大小、高矮不同的十一座石碑,部分石碑有损坏严重,有的石碑已经折为两截、有的已经缺少了部分边角,石碑的碑文已经模糊不清,年代最远的应该是道光年间的高大石碑,但也已经是断为两截,石碑字迹比较模糊。大石桥南曾有碑记《敕修琉璃河桥记》,记载了明万历年间修缮石桥的史实。

琉璃河石桥两端的地势均较低洼,汛期河水泛滥时,常有对桥梁的损坏。为此,石桥进行过多次加固和维修。相关记载: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明代天启七年(1627)都进行过维修。清代光绪十六年(1890)夏洪水泛滥,石桥被冲毁,钦命直隶总督李鸿章派员监修,翌年竣工。之后,光绪十六年(1890)、1959年和2001年都有过重大的修缮。这座琉璃河古石桥于1984524日被列为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35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至元十六年,公元1297年,南宋大臣文天祥被元军押送大都(今北京),途径琉璃河,感怀赋《过雪桥琉璃桥》诗一首:“小桥度雪度琉璃,更有清霜滑马踪。游子衣裳如铁冷,残星荒店野鸡啼。”集忧国忧民之情。

石桥经过450多年风雨沧桑,桥体的整体结构仍然依旧,承载能力如故。为了既要保护好这座历史文物琉璃河古石桥,又要保证车辆和行人的交通使用,为此在石桥的西侧建造了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公路新桥。新的大桥建成之后,琉璃河古石桥承载车辆与行人的往来使命虽已结束,但直到2003年才停止使用。

琉璃河石桥还流传着传说:说明朝在北京建都以后,到了嘉靖年间,嘉靖皇帝出行打这儿路过,被河水阻拦。联想到各省官员觐见皇帝进贡朝廷的不便,于是,就派工部大臣甘为霖负责修建大桥。琉璃河水水势汹涌喘急,甘为霖束手无策,寝食不宁。正当甘为霖束手无策时,发现一位白胡子老头天天在河边转悠。于是,就和白胡子老头搭讪,诉说了架桥遇到水流太急不能立桩,找不到办法。白胡子老头看到为民架桥这件功德之事,遭遇难处。就说:“我吃饱了饭才能帮你想办法。”甘为霖说:“这个事情简单,去伙房去吃吧!”老人摇摇头说:“那可不行!你得把饭端这儿来。我饭量大,一碗两碗不够吃。得来一大锅饭,我上泉眼边上去吃。”甘为霖立即差人将一大锅米饭端给老头。心里纳闷“看你有多大的饭量?”。白胡子老头在众目之下一碗一碗吃着,边吃饭还边舀着水喝。偶尔念叨说:“这泉眼是海眼,与东海通着呢。”转眼间,白胡子老头就把大半锅饭吃了。之后越吃越快,最后他干脆端起了大锅,扬起脖子往嘴里倒了进去,这可众人都看傻了。突然,白胡子老头没把持住饭锅,锅和剩下的饭反扣下来,不偏不倚,正好扣在老头说的泉眼上。人们一愣后,再看河水,翻泉的水停止了。甘为霖得知后,要酬谢老人,此时白胡子老头已经无了踪影。后来人们才感悟到:那是鲁班爷显灵。于是,甘为霖率重臣河边烧香磕头:“感谢鲁班爷!”又在那大铁锅上立了一块大石碑,作为纪念。 

 

行宫改道观岫云观

 

 
 

岫云观建成于明代嘉靖年间,位于琉璃河北岸现北京琉璃河中学的院内。历史上的岫云观经过了多次用途改变:明代皇帝离宫、恩惠寺,清代道观,校舍。

岫云观,明嘉靖十八年(1539)建成。旧时,琉璃河经常发生水患,妨碍南北交通,也给朝廷命官出行及百姓生活带来不便,明嘉靖年间在此建此离宫,并筑建了琉璃河石桥。明朝时琉璃河隶属良乡县管辖,因而此道观原也称做良乡离宫。《日下旧闻考》有:“嘉靖十八(1539)年四月己亥(二日),良乡离宫成。初,帝命于良乡琉璃河建立离宫,至是适成。庚戌(十三日),帝次良乡,御离宫”。离宫落成不久,嘉靖帝就曾驻跸于此。

离宫的建造缘由是嘉靖南行前往现在的湖北钟祥,视察生父朱祐杬、生母蒋氏合葬墓显陵的建造,途中路过琉璃河时命令修建的。而嘉靖帝入住时,已经是北还行程,良乡离宫和琉璃河石桥的敕建都是缘于这次南巡。

可能是遭受了琉璃河水泛滥的影响,良乡离宫建成五、六十年后,已经“圮坏日久”。现有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十二月立碑一座立于大殿东侧:“恩惠寺僧惟智及僧众人”筹款而立。良乡离宫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重修。

良乡离宫规模宏大,占地近300平方米。据有关材料记载:良乡离宫原为五进三合布局,主宫殿为五进规制,西为御花园,东是侧院,后有菜圃,四周有高大的宫墙。宫墙外是一个小广场,南面有戏楼一座,北面为内宫门,左右门房各3间执事房。进内宫门是一座木牌楼,正面是三间大殿,左右对称各是五间配殿,其后又是正殿三间,重檐庑殿顶,筒瓦调大脊,有吻兽,前檐为旋子彩绘。东西侧各有便通往后院。后院是凉亭,凉亭两侧是回廊,回廊两侧又各有三间配殿顺廊前行是正殿,俗称皋殿。

因明朝各处行宫均需设置兵马绿营,所有俸禄和维护修缮支款支出巨大,致使朝廷支付维艰。行宫的开支需求,不得已而为之的将离宫改为佛教寺院,良乡离宫也就改为了寺院,取名恩惠寺。并按佛教寺院的规制,在二进院内的西侧建了鼓楼,东侧建了钟楼,各殿正中塑了佛像,寺中还建有藏经阁。《良乡县志》光绪十五年(1889)版有:“恩惠寺,在燕谷店西石路旁,亦大刹也。正殿三层。殿之东厢洞房曲室,颇极幽胜。殿后有藏经阁储经,经全部系故明时内廷颁发”。当年的恩惠寺建造壮观,该地为南北交通之要道,商家过客如云,善男信女进香膜拜,热闹非凡。民国十三年(1924)《良乡县志》有补充:“清光绪年间,又经重修,金碧辉煌,较前尤为壮丽。每逢正月九日,游人毕集,士女如云。太平景象也”。

清光绪庚子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进攻保定,途径琉璃河时侵入恩惠寺,入侵者将恩惠寺内珍贵文物洗劫一空,还放火将恩惠寺焚烧。满清最后一年的岫云观碑有载:“庚子之乱,毁于伏莽,几至楼舍成墟”。

清宣统三年(1911),由四品太监李乐宾,道号李崇祥筹集款项重建,庙宇按照白云观仿建,沿袭白云观道家礼节。1916年建成。庙宇按照白云观仿建,沿袭白云观道家礼,该佛教寺庙改为道观,命名为岫云观。

岫云观受的是方便戒,可是肉食,也不忌讳烟酒,甚至可以结婚。清末民初,末代皇帝溥仪逐出紫禁城,宫廷的太监们也随之逐出,一些信奉道教的太监就住在这里,自食其力,所以当地人便称该观为“老公庙”。

此时宫廷道观分为上下两院,上院是创建于清嘉庆年初的周口店黄山店村宝金山内的古刹玉虚宫,岫云观为下院。具有资料介绍:当年岫云观共有香火地280亩,太监有私人土地约500亩。岫云观内曾办有一所义务学校,免收学费招收学生,太监们也经常的为当地人问诊看病,因曾有宫廷的太监在此深居简出。新中国成立后,岫云观内还住着无依无靠,年老体弱的五位太监,1954年,国家政务院将部分太监安排在北京兴隆寺居住生活。

曾经的戏楼、牌楼、钟楼、鼓楼、碑楼等均毁于20世纪50年代,现只存有三进殿和五进殿。三进殿,面阔315.43米,进深39.8米,重檐庑殿顶,屋内顶上有天花,方砖满地。从垂花门穿过,是五进殿,殿堂为两层阁楼式宫殿,面阔520.42米,进深三间10.28米。下为三清殿,殿内各有夹屋3间,面阔7.25米,进深6.83米,台基高1.8米。

解放后,庙里的泥塑被拆掉,19519月改建为学校,原名“河北省良乡县初级师范学校”,随后又有几次更名,至1978年后名为“北京房山区琉璃河中学”,沿用至今。经该校年近50岁的郭老师介绍,他的母亲在60多年前曾在该校读书,现存的五进殿的一层为她们的教室,二层是她们曾经的学生宿舍。

现仅存皋殿、五进殿及西侧的耳房等现存的建筑主体保存完好,青砖墙体、粗壮的巨型木柱、木梁、椽、檩、室内陆面的方砖和室外的青白石台阶及所有基石均为原建筑遗存。当地文物部门将已经损坏的窗扇和门扇修缮,两座主殿屋顶的残缺部件进行补配,重修了五进殿的传统式木楼梯,同时清理周围的废墟建筑。五进殿东侧耳房已经坍塌无存,在此处有《万历三十八年十二月》和《民国二十三年仲秋》立的两座碑刻、石碾,以及修整周边环境时挖掘出来的巨型喂马石槽一座。

 
 

殿前有百年古柏、古槐树和一株一米多高的百年“文冠果”树,学校对院内的这些古树做了妥善的保护措施,进行围挡。新建校舍均依据古建风格建造,全部建筑依然保持这原有风格。

2003年,岫云观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永定河金门闸

 

 

谈到琉璃河古镇的历史渊源,就必须要提到永定河流。永定河,古称“澡水”,俗称“浑河”因其含沙量高而得名,历史上也有“无定河”的称呼。隋代称桑干河,金代称卢沟河,永定河是北京地区最大河流。也是海河五大支流之一。永定河发源于山西高原和内蒙古高原,流域总面积46,232平方公里,在北京境内干流河长170公里,为北京房山区过境河,过境河长26公里。

琉璃河从北京的卢沟桥进入房山境内,沿河流经过长阳、葫芦垡、琉璃河,在金门闸处出房山境,经衙门口村南流入丰台区,经河北后入渤海。永定河上游险坡流急,支流众多,水土流失,下游淤积严重,自古以来河流所到之处经常泛滥成灾。自元延祐元年(1314)至1990年之间的年间,仅长阳至葫芦垡、窑上河段就发生过较大灾害30多次,尤其是元代134年间河流决口17次,永定河途径房山境内的水患曾使大石河山洪成灾,从辽代开始就开始注重治理永定河洪水。

金门闸位于今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窑上村南与河北省涿州市交界处,永定河南岸。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雍正和乾隆时期都对永定河水流域进行过大规模的治理,之后的道光、同治、宣统年间,几次修缮改造。

康熙二十一年(1682),工部尚书萨穆哈等奉命修治上游石景山至卢沟桥一线河堤。康熙三十一年(1692),康熙帝命直隶巡抚郭世隆疏浚永清东永定河古道,使其下口畅通无阻,顺流归淀。又筑固安至永清之北永定河故堤72里,从而揭开了清代大规模永定河治理的序幕。康熙三十七年(1698)康熙帝采取“疏筑兼施”的策略,命直隶巡抚于成龙对上游起自卢沟桥南良乡县老君堂村,下游至永清县朱家庄(今河北省永清县小朱庄)长达145里的永定河段进行全面统筹治理。疏浚全程河道,筑起两岸百里长堤。还于老君堂旧河口建竹络坝,使水并流东注。康熙皇帝亲临河道视察,并给“浑河”赐名为永定河。

《重建金门闸记》碑有载:永定河南岸之有金门闸也,始于康熙四十年,筑草闸于竹络坝北。越六年而易以石,其时为引牤牛河之水,借清刷浑而已。该碑于清宣统元年(1909)制,现立于金门闸南一房屋内。碑阳朝东,碑阴朝西,汉白玉石质,方首方趺,碑座已埋于土中。碑中记述金门闸为清代永定河的水利工程及引河尺寸等。

康熙四十年(1701),将老君堂将牤牛河堵塞,在牤牛河与永定河之间引出5里长河道,牤牛河水直入永定河,名小清河,为控制水流,在小清河入口处的永定河堤间筑草闸一座。草闸是河套地区应用较广渠道建筑物,这种草闸修筑造价低、使用效果良好,且可就地取材。后因河底泥沙淤滞,康熙四十六年(1707),将金门闸改建成石闸,其效果为:永定河水大时,防止河水倒灌,闸可关闭,水流小时,闸则开启,引牤牛河入永定河攻沙,清刷浑沙,以加深河槽。后因河槽沙泥逐年淤积,最后高于了牤牛河,清水不能冲入,闸便废弃。改建后的金门闸宽6.7米,入水深4米,金刚墙高2.5米。河闸侧铸有一只镇河狗,此为后人常称此铁狗堤。

清雍正二年(1724),金门闸曾再次修缮。在金门闸旧埽下增建新埽二道,闸东增建长70米的鸡嘴坝一道,于闸侧建有190丈新的河堤,修缮旧大堤长1500米,加高67米、加顶宽7米,底宽15米,此为金门闸创建和改建后的第一次大型的维修。自金门闸建造至雍正末年的30年间,永定河水基本上没有发生大的水患。

清乾隆年间,永定河水下口有大量的泥沙流出,水流减慢,泥沙长期沉积蔓延,又造成河道受阻。乾隆二年(1737),汛期的永定河水暴涨,漫过了卢沟桥的桥面,越过堤岸,又漫过南岸金门闸铁狗堤,全河沿岸决堤达40余处。乾隆三年(1738),将金门闸改为减水石坝,此石坝与康熙年间的金门闸的功能已经不同了,以往的金门闸是引水之效,目的是节制小清河,引毛牛河水清水进入永定河,重建的金门闸则是排水功效,用于永定河水的上游分洪。

乾隆三十七年(1772),曾有大规模治理永定河水。乾隆帝谒陵归时驻跸在建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的良乡黄新庄行宫,亲临永定河下河口巡视河流。有明确的治水方略,即:“疏中泓,挑下口,以畅其势。坚固两岸堤防,以防其冲突。深浚减河,以分其盛势”。此治河方略被记入《永定河事宜碑》,立于金门闸的河堤前。金门闸南侧坝台有清乾隆题诗碑及乾隆乾隆三十八年《金门闸浚淤碑》:“着传谕周元理,督饬河工,于金门闸过水之处,即为挑浚,务使积淤尽除,水道畅行,以资疏泄。嗣后金门闸每遇过水,永远照此办理”。

道光三年(1823)九月,道光帝在良乡黄新庄行宫了解永定河防止情况后,命永定河道张泰运督查各员堪估结果。张文浩于十一月有上疏,奏陈金门闸详情及大修金门闸、疏浚减河的方案。道光四年(1824)春,即开工拆修金门闸,这是自乾隆以后第一次大修金门闸。并道光《上谕》碑立于闸侧。道光十年(1830),河淤继续升高,金门闸被堵闭。次年又进行重修。

同治五年(1866)河底泥沙继续升高,再度堵塞金门闸口,此后连年遭受漫口之患,金门闸一直堵塞。直到同治十一年(1872),直隶总督李鸿章重修金门闸,此为乾隆后的第二次金门闸大修。大修后,也曾有记述碑记于闸侧。

清宣统元年(1909),清朝廷大修金门闸。重建的金门闸各涵之间设闸板,可以任意开启,闸板上铺设桥面,供行人过往之便。宣统时期的金门闸是科学的按照闸涵原理设计建造,是永定河水利工程的典范。改建后的金门闸使用多年,1937年曾改造两空为铁闸板,用作放水浇灌。如今闸虽废但旧迹犹存,金门闸是我国古代涵闸建筑史上的典范,是永定河上继卢沟桥之后留下的珍贵水利设施的文物。此闸在古代为保卫永定河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曾发挥过不可低估的作用,是古代水利工匠们的聪明才智。

到解放初期由于治理永定河,使永定河改道,金门闸已无功用。永定河大堤仍旧有职能部门驻守,现金门闸边设置有“房山区永定河办事处金门闸管理处”的办公机构。

金门闸原貌已经无存,现只有石制闸门支架依然屹立河堤岸边,因闸地处荒芜,文物曾有遗失,为了加强保护原有文物,金门闸遗址已由铁栏围挡,并在闸的南端建有储存室,将金门闸周的石碑移入存放。

如今金门闸虽然已经废但旧迹犹存,其宏伟之气势,建造之精良足以体现出它的科学价值和历史价值。20060525日,金门闸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