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馆长说 | 当年甄嬛,在这里过了两回生日

 木头1018 2017-04-25


在四大名著《红楼梦》中,故事是从有一块刻满了传奇故事的石头开始讲起的,而将重要史迹刻在石头上,正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风俗。除了石头记中的那块石头之外,在北京有一个地方,存满了各种各样“满腹经纶”的石头,等待着我们去探寻它们的故事……


这就是北京五塔寺,也是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坐落在明代真觉寺遗址上,这座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的寺庙,在清雍正时期,为了避讳皇帝的名字改名为正觉寺,在清末被毁后,因仅存遗迹是五座小型石塔,故俗称五塔寺。别看地方不大,这儿藏着与北京有关的石刻藏品2600余件套,有珍贵的北朝造像、唐代墓志、金元石雕。


您可别小看五塔寺,

人家的来历可了不得~




据《日下旧闻考》卷七十七《国朝园囿》中记载:明永乐初年,印度僧人班迪达自西域来京,向明成祖朱棣呈献了五尊金佛和印度式“佛陀伽耶塔”的规式。永乐帝与这位印度高僧交谈佛法,感觉十分投机,随即封他为大国师,并授予金印。封官还不够,皇帝老儿一高兴,又赐地于西关(今西直门)外长河(今高梁河)北岸,让班迪达建寺居住。但建成如今我们看到的金刚宝座塔和寺院,已是明朝成化年间的事。从永乐初年算起,中间经历半个多世纪,难怪寺庙建得如此宏伟而精美。


当然了,从这修建时间上看,我估计班迪达僧人是无缘得见五塔寺建成后的美了,也是有点儿冤~!




建成之后,这里除了是寺庙

还办过隆重的活动

甄嬛的生日宴会

居然就是在这里办的!


(崇庆皇太后七十大寿庆寿图)


注意到了吗?

五塔寺就在这张图的左上角!


清代的乾隆年间,乾隆为给其母做寿曾两次重修五塔寺。乾隆二十六年,当朝皇太后70大寿,五塔寺作为祝寿的主要场所之一,又进行了全面修葺:寺内主要建筑屋顶全部换上黄色琉璃瓦,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金碧辉煌,尽显皇家寺院的威严气势。此外,寺庙还请来一千名喇嘛念经,各国使臣都进贡了寿礼,场面热闹非凡。




不过如今来到塔前,图画中的大雄宝殿早已不见了踪影,空留下一座大殿基座以及不少的柱础。原来在清朝末年,五塔寺着了一场大火,大小殿宇200余间顷刻间毁于一旦。一座大寺就剩下了一座砖石结构的金刚宝座塔以及塔前的两棵白杏树幸免于难。1961年,金刚宝座塔被定为首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可是与故宫享受同级待遇了。


说了半天,

好像都在说塔的事儿,

说好的石刻呢?


1982年,正觉寺开始筹建石刻博物馆。原来,当时的北京百废待兴,有很多古代石刻散落在全市的大街小巷上,很难统一集中管理,极容易丢,也容易遭到破坏,所以当时的文物工作者就想了个主意:不如咱们把这些石刻集中到一起吧!建个博物馆!


于是,全北京大大小小的石刻,

很快都集中到这儿来了~


果亲王的亲笔题字

在石刻博物馆露天展场的西侧“碑林”中,一尊“御制重修拈花寺碑”颇有故事。

拈花寺位于北京西城区大石桥胡同,原为明宦官赵明诚故宅,明万历九年(1581)司礼监太监奉孝定皇太后之命将其改建,被赐名“千佛寺”。到了雍正十二年,四爷胤禛将这里重修,并更名“拈花寺”。为了记录这次重修,寺前立着一尊4米高的石碑,如今石碑从德胜门东大街搬进了石刻博物馆,而斑驳的碑文上也有“熟人”。


话说,这碑身题有“御制重修拈花寺碑文”,虽然内容是四爷撰写的,但碑身上的字迹却属于果亲王。仔细查看,就能发现碑面靠右侧落有“和硕果亲王臣允礼”几个字。


御制广宁门外石道碑




如今的广安门在明朝叫广宁门,到了清朝为了避讳道光皇帝的名字,才改叫广安门。


“御制广宁门外石道碑”诞生于清雍正年间,皇帝下旨将广宁门至小井村原有的土路修成宽二丈,铺巨大石条的大道。在这项工程竣工时,雍正皇帝亲笔写了“御制广宁门新修石道碑文”,刻成石碑,额篆书“御制”。碑阳满汉合璧,汉文居右,满文居左。首题“广宁门外石道碑”。正书10行,366字。


值得一提的是,这座御制石碑全高6米有余,这样的高度在馆内也是数一数二,可见四爷的大手笔。


东汉捧盾石人像



这尊东汉时期的石人像出土于丰台区永定河的河床内。


石像距今超过千年,石人夸张的双眼直视前方,双手拱于胸前,因捧着长方形的盾形物得名。虽然面部的刻画些许夸张,但头戴的网状幛却刻画得十分细致。叫人生疑的是,明明是盾牌,为什么要捧着?或许当年的雕刻工艺及工具并不精进,手部细节无法完美呈现,所以索性用一枚盾牌遮住了无法刻画的双手。


明隆福寺创建碑



老北京最热闹的一处场所莫过于隆福寺广场,明代时是北京城重要的皇家寺院。馆内露天展示的一对石碑记录了明代隆福寺创建的过程。


这对明代时期的石刻,碑为螭首龟趺制,碑身高536厘米,长170厘米,宽46厘米;座长370厘米,宽185厘米,高126厘米。隆福寺是明代北京重要的皇家寺院,而今这对巨型石碑也是隆福寺仅存的石刻。


幽州书佐秦君神道石刻



这件被放在展室的石刻算是镇馆之宝之一。1964年出土于石景山老山北坡。出土的17件石刻中,包括神道双柱、雕螭双础、阙顶、柱形构件等。柱额隶书题“汉故幽州书佐秦君之神道”,残柱上端镌刻《乌还哺母》文,它的出现是汉代厚葬风俗的一个明证。当年郭沫若先生对“乌还哺母”铭文作了精辟的考释。


该神道柱及阙残件更是北京地区出土最早的有纪年铭文的石刻,也是现存年代最早的神道柱。





        馆长说》节目,邀请每一位博物馆的馆长作为节目的主人公,让每一位馆长成为每一集节目的主导者,为我们“导览”一座博物馆,讲述博物馆及藏品背后的故事,揭开日常看展览不被注意的细节和幕后故事,展现博物馆“人”的魅力。




还记得《馆长说》系列节目吗?

今天我们有请——

北京市石刻艺术博物馆 郭豹

为我们讲述石刻博物馆的故事~

这里是北京


本期看点

它既是明代古寺,

又是现代石刻博物馆

身份双重竟因“镇馆之宝”难搬走

五塔之外的神秘屋子有何用?

历经风雨500年后,

石雕保存完好的秘密是什么?

石刻上面知历史

清朝出现最大考场作弊案

乾隆如何用心良苦来赏罚

“北京第一古石刻”长啥样?

毫不起眼的小石亭为何深得馆长喜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