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处理器史话 | 处理器厂商的绝密武器之工艺之争

 郑公书馆298 2017-04-25

   

正是处理器架构的发展推动着整个芯片产业的进步。由此看来无论是Intel还是AMD,又或者是其他芯片厂商,都是伟大的——正是有了他们的不屑努力,才让电子行业飞速的发展着。


那么,除了架构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的因素,在推动着处理器及整个芯片产品的进步和发展呢?


答案是肯定的,还有其他三个要素:效率、功耗和工艺


因此,各芯片厂商在努力推出新架构的同时,也在上述三个方面做足了功夫。但是毫无疑问,在芯片性能的评价方面,架构是首要考虑的因素。现在,不妨改变一下思路,换个角度,将各品牌处理器进行横向的对比,来探究各厂商在设计方面的“攻芯计”,同时欣赏一场精彩纷呈的CPU之争。


3.1工艺之争
什么是工艺?工艺可以决定什么?


在解释CPU的生产工艺之前,有必要知道一个问题:CPU是怎么被制造出来的。


1. 芯片的制造流程
简单来说,CPU的生产过程分为如下的7个步骤,如下图所示:
 


CPU的制作工艺流程


CPU的制作,是个相当复杂的流程,详情可以查阅相关的资料,在这里对照上图,对各环节的要点简单进行描述:


第1步:硅提纯
生产CPU等芯片的材料是半导体,现阶段主要的材料是硅Si,原材料为常见的沙子,硅将被熔化,并放进一个巨大的石英熔炉。这时向熔炉里放入一颗晶种,以便硅晶体围着这颗晶种生长,直到形成一个几近完美的单晶硅。整体基本呈圆柱形,重约100千克,硅纯度99.9999%。


第2步:切割晶圆
硅锭造出来了,并被整型成一个完美的圆柱体,接下来将被切割成片状:用机器从单晶硅棒上切割下一片事先确定规格的硅晶片,并将其划分成多个细小的区域,每个区域都将成为一个CPU的内核(Die)。因为硅锭是圆的,所以切片也是圆形的,称为晶圆。
晶圆才被真正用于CPU的制造,一般来说,晶圆切得越薄,相同量的硅材料能够制造的CPU成品就越多。


第3步:影印(Photolithography)
在经过热处理得到的硅氧化物层上面涂敷一种光阻(Photoresist)物质,紫外线通过印制着CPU复杂电路结构图样的模板照射硅基片,被紫外线照射的地方光阻物质溶解。
而为了避免让不需要被曝光的区域也受到光的干扰,必须制作遮罩来遮蔽这些区域。这是个相当复杂的过程,每一个遮罩的复杂程度得用10GB数据来描述。


第4步:蚀刻(Etching)
这是CPU生产过程中重要操作,也是CPU工业中的重头技术。蚀刻技术把对光的应用推向了极限。蚀刻使用的是波长很短的紫外光并配合很大的镜头。短波长的光将透过这些石英遮罩的孔照在光敏抗蚀膜上,使之曝光。接下来停止光照并移除遮罩,使用特定的化学溶液清洗掉被曝光的光敏抗蚀膜,以及在下面紧贴着抗蚀膜的一层硅。


然后,曝光的硅将被原子轰击,使得暴露的硅基片局部掺杂,从而改变这些区域的导电状态,以制造出N井或P井,结合上面制造的基片,CPU的门电路就完成了。

第5步:重复、分层
为加工新的一层电路,再次生长硅氧化物,然后沉积一层多晶硅,涂敷光阻物质,重复影印、蚀刻过程,得到含多晶硅和硅氧化物的沟槽结构。重复多遍,形成一个3D的结构,这才是最终的CPU的核心。


每几层中间都要填上金属作为导体。Intel的Pentium 4处理器有7层,而AMD的Athlon 64则达到了9层。层数决定于设计时CPU的布局,以及通过的电流大小。下图为IC晶片电路的3D效果图。


IC晶片的 3D剖面图 (Source:Wikipedia)


第6步:封装
这时的CPU是一块块晶圆,它还不能直接被用户使用,必须将它封入一个陶瓷的或塑料的封壳中,这样它就可以很容易地装在一块电路板上了。封装结构各有不同,但越高级的CPU封装也越复杂,新的封装往往能带来芯片电气性能和稳定性的提升,并能间接地为主频的提升提供坚实可靠的基础。


第7步:测试
试是一个CPU制造的重要环节,也是一块CPU出厂前必要的考验。这一步将测试晶圆的电气性能,以检查是否出了什么差错,以及这些差错出现在哪个步骤(如果可能的话)。接下来,晶圆上的每个CPU核心都将被分开测试。

 

  •  每块CPU将被进行完全测试,以检验其全部功能:

  •  某些CPU能够在较高的频率下运行,所以被标上了较高的频率;

  •  而有些CPU因为种种原因运行频率较低,所以被标上了较低的频率。

 

最后,个别CPU可能存在某些功能上的缺陷,如果问题出在缓存上,制造商仍然可以屏蔽掉它的部分缓存,这意味着这块CPU依然能够出售,只是它可能是Celeron等低端产品。
当CPU被放进包装盒之前,一般还要进行最后一次测试,以确保之前的工作准确无误。根据前面确定的最高运行频率和缓存的不同,它们被放进不同的包装,销往世界各地。


在了解CPU的生产过程之后,问题也随之而来:
随着生产工艺的进步,CPU应该是越做越小?可为什么现在CPU好像尺寸并没有减少多少,那么是什么原因呢?


实际上CPU厂商很希望把CPU的集成度进一步提高,同样也需要把CPU做得更小,但是因为现在的生产工艺还达不到这个要求。

 


2. CPU的生产工艺
生产工艺这4个字到底包含些什么内容呢,这其中有多少高精尖技术的汇聚,CPU生产厂商是如何应对的呢?下面将根据上面CPU制造的7个步骤展开叙述,来一起了解当今不断进步的CPU生产工艺。


1) 晶圆尺寸
硅晶圆尺寸是在半导体生产过程中硅晶圆使用的直径值。硅晶圆尺寸越大越好,因为这样每块晶圆能生产更多的芯片。请看下面的数据对比:


对比数据1:同样使用0.13微米的制程

晶圆直径(mm)

处理器数量(个)

面积比值

数量比值

200(8寸)

约179



300(12寸)

约427

2.25倍

2.385倍

 


但是在成本方面,300mm晶圆实际的成本并不会比200mm晶圆来得高多少,这就意味着使用大尺寸的晶圆,会带来更高的性价比,因此,芯片生厂商自然不会放弃这个商机。
既然大尺寸的晶圆这么受欢迎,那么是否可以把晶圆直径做的尽量大些呢?


答案是:不可以。


这是由于硅晶圆具有的一个特性——在晶圆生产过程中,离晶圆中心越远就越容易出现坏点,坏点从硅晶圆中心向外扩展,数量呈上升趋势。见下图所示:

 


集成芯片的硅晶圆图像


在硅晶圆图示中,用黄点标出的地方是表示这个地方存在一定缺陷,或是在硅晶圆被蚀刻入的晶体管起不了任何作用,这一切是由于制造技术限制而造成的,任何一个存在上面问题的芯片将因不能正常工作而被报废。上图中,一块硅晶圆中蚀刻了16个晶体管,但其中4个晶体管存在缺陷,因此不得不把16个芯片中的4个报废掉(即占这块硅晶圆的1/4 )。


如果这块硅晶圆代表生产过程中生产的所有硅晶圆,这意味着废品率就是1/4,这种情况将导致制造成本的上升。

 


正式由于这个特性限制了硅晶圆的尺寸,因此芯片生产厂商无法随心所欲地增大晶圆尺寸。


总的来说,一套特定的硅晶圆生产设备所能生产的硅晶圆尺寸是固定的,如果对原设备进行改造来生产新尺寸的硅晶圆的话,花费的资金是相当惊人的,这些费用几乎可以建造一个新的生产工厂。不过,半导体生产商们也总是尽最大努力控制晶圆上坏点的数量,生产更大尺寸的晶圆。


以Intel的产品为例,各产品使用晶圆尺寸的信息表如下:

CPU型号

晶圆尺寸(mm)

8086

50

Pentium 4

200

Pentium 4 Prescott

300


Intel、三星、台积电已经于2012与设备商合作,共同研发450mm(18寸)晶圆生产技术,450mm晶圆无论是硅片面积还是切割芯片数都是300mm的两倍多,因此每颗芯片的单位成本都会大大降低。另外,大尺寸晶圆还会提高能源、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对环境污染、温室效应全球变暖、水资源短缺的影响。在历史上,转移至更大的晶圆直径带来了每单位尺寸20%以上的成本降低幅度。不过庞大的财务与技术障碍,仍持续阻碍半导体制造往450mm晶圆的发展与转移;因此产业界往更大尺寸晶圆发展的脚步显着趋缓,各家半导体业者也积极将12寸(300mm)与8寸(200mm)晶圆的利用效益最大化。



4种尺寸晶圆的比较 (Source:Wikipedia)


2) 蚀刻尺寸
蚀刻尺寸是制造设备在一个硅晶圆上所能蚀刻的一个最小尺寸,这个尺寸是在最小的晶体管的尺寸,因此是CPU核心制造的关键技术参数。


在制造工艺相同时,晶体管越多处理器内核尺寸就越大,一块硅晶圆所能生产的芯片的数量就越少,每颗CPU的成本就要随之提高。反之,如果更先进的制造工艺,意味着所能蚀刻的尺寸越小,一块晶圆所能生产的芯片就越多,成本也就随之降低。


继续以Intel的产品为例,各产品使用蚀刻尺寸的信息表如下:

CPU型号

蚀刻尺寸(μm)

8086

3

Pentium

0.80

Pentium 4

0.09


现在回顾一下前面的内容,Intel从第五代智能Core处理器的Broadwell开始,便使用了14nm工艺,至于这个尺寸可以持续多久,何时被突破,请大家拭目以待。

 


此外,每一款CPU在研发完毕时其内核架构就已经固定了,后期并不能对核心逻辑再作过大的修改。因此,随着频率的提升,它所产生的热量也随之提高,而更先进的蚀刻技术另一个重要优点就是可以减小晶体管间电阻,让CPU所需的电压降低,从而使驱动它们所需要的功率也大幅度减小。所以看到每一款新CPU核心,其电压较前一代产品都有相应降低,又由于很多因素的抵消,这种下降趋势并不明显。


蚀刻这个过程是由光完成的,所以用于蚀刻的光的波长就是该技术提升的关键,下表为各光线的波长及对应的制程。

光的名称

波长(nm)

制程

氪/氟紫外线

248.9

0.18um和0.13um

氩/氟紫外线

193.0

90nm

超短紫外光

13.5

10nm

 

90nm的晶体管到底有多小呢,请看下图:


90nm的晶体管大小(左)与流行感冒病毒的大小(右)比较


3. Intel与其他芯片厂商在生产工艺上的PK
以上两点就是CPU制造工艺中的两个因素决定,也是基础的生产工艺,这里以两个CPU巨头的PK来进一步解释CPU的工艺之争。


1) Intel与AMD在0.25微米制程上的PK
Intel是全球制造技术最先进且拥有工厂最多的公司,Intel有10家以上的工厂做CPU,它掌握的技术也相当多。


AMD和Intel相比则是一家小公司,加上新工厂Fab36,它有3家左右的CPU制造工厂。同时AMD没有能力自己研发很多新技术,它主要是通过战略合作关系获取技术。


AMD和Intel在技术上处于同一水平,不过在向0.18微米转移时落在了后面。在感觉无法独自赶上Intel之后,AMD和摩托罗拉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摩托罗拉拥有很多先进的电子制造技术,用于Apple电脑PowerPC的芯片HiPerMOS7(HiP7)就是他们完成的;AMD在获得授权后一下子就拥有了很多新技术,其中部分技术甚至比Intel的0.13微米技术还要好。


现在AMD选择了IBM来共同开发65纳米和45纳米制造技术。它选择的这些都是相当有前景的合作伙伴,特别是IBM,一直作为业界的技术领袖,它是第一个使用铜互连、第一个使用低K值介电物质、第一个使用SOI等技术的公司。AMD获得的大多数技术很先进,而且对生产设备的要求不高,生产成本控制的很低,这也是AMD的优势。


AMD的新工厂Fab36中采用的APM 3.0 (Automated Precision Manufacturing)技术,可进一步实现制造的自动化,效率化。同时AMD还建造了自己的无尘实验室。
至于PK的结果,不言自明。


2) 在金属互连层上PK
回顾在芯片的制作流程中的“重复、分层”,知道了不同CPU的内部互连层数是不同的。这和厂商的设计是有关的,但它也可以间接说明CPU制造工艺的水平。


在这项设计方面,Intel在这方面已经落后了:

  • 当他们在0.13微米制程上使用6层技术时,其他厂商已经使用7层技术了;

  • 当Intel准备好使用7层时,IBM已经开始了8层技术;

  • 当Intel在Prescott中引人7层带有Low k绝缘层的铜连接时,AMD已经用上9层技术了。

  • 更多的互连层可以在生产上亿个晶体管的CPU(比如Prescott)时提供更高的灵活性。下图为7层金属铜互连技术显微图片:

 


7层金属铜互连技术显微图片


为什么要强调这个金属互连层呢?


因为在芯片的加工过程,当晶体管的尺寸不断减小而处理器上集成的晶体管又越来越多,连接这些晶体管的金属线路就更加重要了。特别是金属线路的容量直接影响信息传送的速度。


在90纳米制程上,Intel推出了新的绝缘含碳的二氧化硅来取代氟化硅酸盐玻璃,并同时表示这可以增加18%的内部互连效率。


直到此时,在这一轮的PK中,Intel总算找回来一些面子。


高端招聘:半导体行业销售总监职位

链接半导体行业销售总监招聘













 芯片供货 
更好的渠道为您供应全球各种等级原厂原装的系统芯片(FPGA etc,),Flash 芯片,欢迎咨询。联系手机(微信): 1592150048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