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多少年了,终于明白了FinFET与FD-SOI制程

 郑公书馆298 2017-04-25


   先写在最前面,也就是小编一点感触。在很多的半导体芯片介绍里,经常可看到采用了多少多少纳米的制程,见多了,久而久之就已经习惯,不就是一个参数嘛,也没什么重要的,多少年过去了,对FinFET与FD-SOI制程一知半解的,也说不上来。那么到底什么是FinFET?它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让这么多国际大厂趋之若骛呢?


  首先什么是FinFET?


  FinFET称为鳍式场效应晶体管(Fin Field-Effect Transistor)是一种新的互补式金氧半导体(CMOS)晶体管。FET 的全名是“场效电晶体”,先从大家较耳熟能详的“MOS”来说明。MOS 的全名是“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电晶体(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Field Effect Transistor,MOSFET)”,构造如图一所示,左边灰色的区域(矽)叫做“源极(Source)”,右边灰色的区域(矽)叫做“汲极(Drain)”,中间有块金属(绿色)突出来叫做“闸极(Gate)”,闸极下方有一层厚度很薄的氧化物(黄色),因为中间由上而下依序为金属(Metal)、氧化物(Oxide)、半导体(Semiconductor),因此称为“MOS”。



  再来看工作原理


  FinFET闸长已可小于25nm,未来预期可以进一步缩小至7nm,约是人类头发宽度的1万分之1。由于在这种导体技术上的突破,未来芯片设计人员可望能够将超级计算机设计成只有指甲般大小。


  FinFET源自于传统标准的晶体管—场效晶体管的一项创新设计。在传统晶体管结构中,控制电流通过的闸门,只能在闸门的一侧控制电路的接通与断开,属于平面的架构。在FinFET的架构中,闸门成类似鱼鳍的叉状3D架构,可于电路的两侧控制电路的接通与断开。这种设计可以大幅改善电路控制并减少漏电流,也可以大幅缩短晶体管的闸长。


  补充一下MOSFET工作原理


  MOSFET 的工作原理很简单,电子由左边的源极流入,经过闸极下方的电子通道,由右边的汲极流出,中间的闸极则可以决定是否让电子由下方通过,有点像是水龙头的开关一样,因此称为“闸”;电子是由源极流入,也就是电子的来源,因此称为“源”;电子是由汲极流出,看看说文解字里的介绍:汲者,引水于井也,也就是由这里取出电子,因此称为“汲”。


  所有大型晶圆代工厂都已宣布FinFET技术为其最先进的工艺。Intel在22 nm节点上采用该晶体管1,TSMC在其16 nm工艺上使用2,而Samsung和GlobalFoundries则将其用于14 nm工艺中。


  与其他所有新技术一样,FinFET工艺包含一种与学习如何使用其进行设计相关的成本。由于FinFETs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晶体管,问题变成,这种改变是渐进的(典型学习成本)还是革命性的(显著学习成本)。


  FinFET新境界


  MOSFET 的结构自发明以来,到现在已使用超过 40 年,当闸极长度缩小到 20 纳米以下的时候,遇到了许多问题,其中最麻烦的是当闸极长度愈小,源极和汲极的距离就愈近,闸极下方的氧化物也愈薄,电子有可能偷偷溜过去产生“漏电”;另外一个更麻烦的问题,原本电子是否能由源极流到汲极是由闸极电压来控制的,但是闸极长度愈小,则闸极与通道之间的接触面积愈小,也就是闸极对通道的影响力愈小,要如何才能保持闸极对通道的影响力呢?


  因此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胡正明、Tsu-Jae King-Liu、Jeffrey Bokor 等三位教授发明了“鳍式场效电晶体(Fin Field Effect Transistor,FinFET)”,把原本 2D 构造的 MOSFET 改为 3D 的 FinFET,如图二所示,因为构造很像鱼鳍,因此称为“鳍式(Fin)”。



  由图中可以看出原本的源极和汲极拉高变成立体板状结构,让源极和汲极之间的通道变成板状,则闸极与通道之间的接触面积变大了(图二黄色的氧化物与下方接触的区域明显比图一红色虚线区域还大),这样一来即使闸极长度缩小到 20 纳米以下,仍然保留很大的接触面积,可以控制电子是否能由源极流到汲极,因此可以更妥善的控制电流,同时降低漏电和动态功率耗损。


  另外,从模拟或IP设计人员的角度来看,上述设计方法(鳍片由晶圆代工厂实施)并非首选模型。这些设计人员希望能获得更大的自由度,以减少渗漏、匹配驱动能力、提高频率响应以及推动电气和几何限制,而这些都是固定鳍片无法做到的。根据其性质,这种设计是定制的,而无法控制鳍片数量或大小对于其中很多设计人员来说是非常别扭。



  对于从28nm或以上工艺跳到FinFET工艺的定制、模拟或IP设计人员来说,这种设计是革命性的,但不一定是字面上的“全新改良”。虽然有工具创新来缓和这种过渡,进行这种设计的方法与其习惯的设计手法相比可能更显严格。采用传统MOSFET工艺,这些设计人员设计定制化的晶体管包括定制其尺寸和方向。对于FinFET,设计人员将通过更少的变量来达成所需的电气响应。有人怀疑是否可以通过FinFET 工艺来完成先进的模拟设计,而关于此问题,已经有很多人讨论过了。答案是肯定的,但需要对设计方法进行重大改变,且可能需要更多的实验。


  FinFET与FD-SOI工艺大PK


  在我们大多数人“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观念里,半导体厂商应该不是选择FinFET就是FD-SOI工艺技术;不过既然像是台积电(TSMC)、 GlobalFoundrie或三星(Samsung)等晶圆代工厂,必须要同时提供以上两种工艺产能服务客户,有越来越多半导体制造商也正在考虑也致力提供“两全其美”的工艺技术。


  FD- SOI工艺需要传感器整合,28纳米节点具备所需的RF与模拟功能,能让许多可穿戴式设备在链接性与低功耗方面取得具吸引力的平衡,各个节点的是FD-SOI在40纳米节点与28纳米节点,FinFET则是更先进的节点如14~16纳米节点。在工艺微缩以及成本的优化方面,将看我们能如何有效地利用FD-SOI与FinFET。”


图中显示在SOI上的FinFET之鳍式晶体管如何能被更好的隔离,以及无期限的通道如何简化了工艺步骤


  意法半导体是选择FD-SOI优先于FinFET,前者是藉由在晶体管(BOX)之下放置一层薄的绝缘体,因此让未掺杂的通道达到全空乏,将泄漏电流缩减到最小。不过FD-SOI还有一个通常被忽视的优势,是极化 BOX下方基板的能力,也就是“顺向基底偏压”。顺向基底偏压在功耗与性能折衷的优化方面非常有效率,而且藉由在运作过程中改变偏置电压,设计工程师能让他们的晶体管在不使用时达到超低功耗,但又能在速度如常时于关键时刻达到超高效能。


  设计者关注写什么


  对于大多数晶圆代工厂来说,16nm和14 nm的后道工序(BEOL)结构与20 nm节点的一样。20nm采用了双重曝光(DP)4,对设计和制造界产生了极大影响。DP推动了设计流程的变化,是EDA工具在设计、验证、寄生参数提取和分析方面变化的催化剂。


  DP的挑战就发生在最近。三重曝光或多重曝光业已到来,但并非用于现有的FinFET工艺。由于BEOL与20nm相同,设计人员最需学习并了解前道工序几何形状的变化。


  第一次看到这些器件时,大部分设计人员会问以下问题:


  1. 如何设计?


  2. 一个器件应包含多少鳍片?


  3. 鳍片尺寸/间距应该是多少?


  4. 如何获取所需信息来了解几何形状与电气性能的折衷方案?


  通常设计人员,尤其是数字设计人员,在权衡晶体管结构和电气性能时将宽度、长度和面积作为参数进行考量。FinFET设计的性质可能极大地改变这一切。幸运的是,大多数晶圆代工厂已考虑到这一点,并为FinFET工艺开发了一种与20nm及以上工艺相同的设计方法。


  掌握FinFET 技术就是掌握市场


  自英特尔公司推出了商业化的FinFET,使用在其22纳米节点的工艺上。从Intel Core i7-3770之后的22纳米的处理器均使用了FinFET技术。由于FinFET具有功耗低,面积小的优点,TSMC等主要半导体代工也推出自己的FinFET晶体管,为未来的移动处理器等提供更快,更省电的处理器。


  简而言之,鳍式场效电晶体是闸极长度缩小到 20 纳米以下的关键,拥有技术的制程与专利,才能确保未来在半导体市场上的竞争力,这也是让许多国际大厂趋之若骛的主因。(出自/电子发烧友)


高端招聘:半导体行业销售总监职位
       链接:半导体行业销售总监                      
芯片供货
 更好的渠道为您供应全球各种等级原厂原装的系统芯片(FPGA etc,),Flash 芯片,欢迎咨询。

联系手机(微信): 1592150048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