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本建筑隔震设计方法

 三泰书斋 2017-04-26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地区宫城县北部发生9.0级强震,继而引发强烈海啸和核危机,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使日本经济遭受重创。但同时我们也看到,灾难过后的日本建筑并不完全像我国汶川地震的情形,即使在遭受海啸袭击后,仍有很多建筑残破的坚挺、伫立。由于历史、地质等原因,日本在建筑抗震方面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建筑隔震技术越来越受到工程界的认可,可以说是当今国内外抗震新技术研发应用的主要焦点,而日本在隔震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据不完全统计,日本国内有3000栋以上的建筑采用隔震技术(不包括小型日本传统住宅),其中60m 以上的高层建筑有250栋以上,最高的隔震建筑达到近180m。采用隔震技术进行加固的文物建筑和重要建筑也有近200栋。

  通常隔震系统的模型如图1所示,通过在基础和上部结构之间,设置一个专门的橡胶隔震支座和阻尼器,形成高度很低的柔性底层,称为隔震层。通过隔震层将基础和上部结构断开,延长上部结构的基本周期,从而避开地震的主频带范围,使上部结构与水平地面运动在相当程度上解除了耦连关系,同时利用隔震层的高阻尼特性消耗输入地震动的能量,使传递到隔震结构上部的地震作用进一步减小。

(图1:隔震结构模型)

  设计基本思路:

  隔震结构与抗震结构的机理不同,其设计原则是:①地震作用时输入到上部结构的能量尽可能的减少,而依靠隔震层发生较大的几种变形,吸收大部分地震能;②隔震层变形应控制在允许的极限变形范围内。

  一方面隔震建筑上部结构地震作用大大降低,另一方面可通过合理布置隔震装置,减少或避免隔震层的偏心,基本上可以消除由上部结构的质量和刚度偏心所引起的扭转振动影响。因此,与传统的建筑相比,隔震建筑设计自由度更大。

  在传统抗震结构分析中的不确定因素,对隔震结构来说明显减少了,但影响设计隔震建筑的参数还是很多,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些参数的变化范围,从多个角度研究隔震建筑在地震中的状态。隔震结构的分析模型由简单到精密,可以进行阶段性设定。必要时进行时程反应分析,以便更有效地把握建筑在地震中的实际状态。

  一般设计流程和方法:

  对于一般隔震建筑,单质点体系的反应谱基本可以反映其地震反应振动情况。因此,一般设计人员往往采用图2所示基本流程进行初始设计,必要时再采用能量法、时程分析法等进行精细分析。

(图2 :隔震层基本设计流程)

  上述基本设计流程的步骤说明如下:

  达盛隔震   稳定世界的力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