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津洲号水上飞行艇母舰出自丸四计划。“秋津洲”是日本国的古老称呼之一,曾经作为舰名被用于甲午战争中一艘巡洋舰上。该巡洋舰原本是继航速缓慢、主炮实际效用惨不忍睹的主力三景舰之后的第四号战舰,但日本海军最终决定参照最新英美巡洋舰来修建(为此还与负责三景舰设计的法国人闹翻了)。它也是首艘从设计到建造都在日本国内完成的钢制巡洋舰(超越了中国清政府福州船政局的造舰水平)。秋津洲以其高航速和大量速射炮与著名的吉野号快速巡洋舰一起成了大东沟海战日军第一游击队中最凶猛的战舰,日俄战争后于1912年转为海防舰,1921年又成为特务潜水(艇)母舰,1927年退役。 20世纪30年代,日本海军积极研发超远航程的水上飞机(日本称“飞行艇”),川西飞行公司于1937年和1941年先后研制成功九七式和二式大型飞行艇(简称“大艇”)。其中二式大艇最大航程竟达6700公里,也就是说理论上从日本近海起飞可以抵达美国西海岸——但是战时无法降落加油,当然也就飞不回来了。日本海军战略规划的“九段渐减作战”中,首先派遣飞行艇从太平洋中的马里亚纳群岛等处基地起飞,飞跃大洋侦察美国夏威夷群岛,从而切实掌握驻珍珠港美舰队动向,如此往返航程近8000公里,超出了其航程的极限。因此为了在茫茫大洋上对其进行中途补给,拥有随行补给整备功能的飞行艇母舰是必要的。如前所述,1939年日本海军将神威号水上飞机母舰改造为飞行艇母舰,但实际改造后的神威舰上不能装载飞行艇,只是运输飞行艇所需物资至前线、为飞行艇官兵提供休养场所而已。 日本海军在丸四扩军计划中又列入了一艘更为正规的飞行艇母舰,代号第131号,而前面的第130号即为“决战终极兵器”大凤号航母,第131号建成后又得到“秋津洲”这个堪称“荣耀”的舰名,可见日本海军对此舰是非常重视的。大型飞行艇的尺寸、重量大大超出了一般飞机,翼展达40米左右,全副武装时总重能够达到32吨以上,相当于一架重型轰炸机(可以比较日本海军主力陆基轰炸机一式陆攻,其满载最大重量只有15.5吨,翼展不到25米长)。有没有办法让如此庞大的战机上舰呢?最初的设计是在舰艉设置9度左右的倾斜滑道,最末尾部分1.2米左右没入水下,注水之后可以进一步压下水面,然后飞行艇降落海面时对准舰艉,利用惯性冲上滑道,再用绞盘拉到航空甲板上固定。但是经过验证,这种回收飞行艇的方式危险度太高,不用说海况条件不佳时,就算是在风平浪静的海面上,要让飞行艇冲上甲板也需要飞艇驾驶员拥有高度的技巧且心理极其沉稳,否则就很容易出事故。于是日本海军只得放弃这个不实用的方案,转而在其舰艉设置尺寸、起吊重量均创造纪录的大型电动吊车。该大型吊车支柱为三段式结构,高23米,顶端还附带有无线电通讯桅杆,起重吊臂则长达21米,最大起吊重量达35吨,拥有360度旋转起吊能力。尽管这座吊车实在是性能不俗,可以将一架二式大艇从海面吊上航空甲板,但吊装作业仍然需要在海况条件理想时才能确保安全,而且飞行艇固定在甲板上之后,两边机翼探出舷外足有10米以上,舰体稍有倾斜便可能令翼端触及水面或者干脆导致整舰重心失衡,所以秋津洲在航行时就不能搭载飞行艇了。 因此,秋津洲所能做到的只是在具有良好停泊条件的水域(至少是岛礁内港中),将飞行艇吊装上舰实施补给、整修,然后再放下水面使其能够继续执行任务,如此看来秋津洲或许只能称为“半飞行艇母舰”。直接开往浩瀚且难见岛礁的太平洋中部为飞行艇提供洋上补给,秋津洲仍然是难以做到的。飞行艇搭载上秋津洲的航空甲板后,可固定在甲板中央的大型转盘上,这样艇身可以转动,从而方便各部位的维修整备工作。秋津洲舰体是长艏楼型,舰艏甲板上安装1座127毫米双联装高射炮,舰桥和前桅之后还有1座同型高射炮。与神威号一样,秋津洲的众多士官室可供飞行部队军官休养,远程通信设备也比较完善。该舰的动力装置采用舰本式柴油机,另外舰内的航空燃油库可储存689吨燃油,其他弹药与补给品可满足8架飞行艇作战两周的需求。1940年10月29日秋津洲在川崎神户船厂开工建造,1941年4月25日下水,1942年4月29日竣工服役。 秋津洲号水上飞行艇母舰主要性能参数: 标准排水量:4650吨。公试排水量:5000吨。舰体全长:114.8米。最大舰宽:15.8米。平均吃水深度:5.4米。动力装置:舰本式22号10型十缸柴油机4台。输出功率:8000马力,双轴推进。航速:19节。燃料搭载量:重油455吨,补给用航空轻质燃油689吨。续航距离:8000海里/14节。武器装备:双联装40倍径127毫米高射炮2座,25毫米机炮若干。搭载舰载机:大型飞艇1架(停泊时)。乘员:545人。 秋津洲竣工服役时,堪称其鲜明特点的除了后方甲板搭载飞行艇时的雄姿和舰艉高高耸立、设立了无线电桅的总高度达30米的吊车外,还有一个就是极其独特的舰体涂装:舰艏、舰艉两处是伪装的浪花(这样即使是在停泊时好像也在开动,用于迷惑敌军在射出鱼雷时给出错误提前量),夹杂一些斜纹等等,这是其首任舰长黛治夫大佐想出来的主意。第一次所罗门海战之后秋津洲停靠拉包尔,与黛舰长相熟的第八舰队参谋长大西新藏少将不无嘲讽地说:“这好像是浓妆艳抹一样。”黛舰长回答说:“本舰没有攻击力,只好像昆虫那样弄点保护色啦。” 如果秋津洲的服役时间能够提前数月,很可能为日本海军使用大艇侦察珍珠港美军舰队动向从而为中途岛行动提供更好的情报保障做出贡献,但中途岛攻击计划制定的时候秋津洲还未服役,而另一艘飞行艇母舰神威则基本只能为飞行艇所在港口运送补给物资。日本海军只得计划让飞行艇在侦察夏威夷完毕后停靠在海中无人沙洲——弗伦奇弗里盖特沙洲,由潜艇事前将航空燃油运去该沙洲供其补给,结果美军突然将舰艇和水上飞机派遣至该沙洲附近,导致日军的飞行艇远距空中侦察企图流产。而派遣潜艇部队实施前出侦察最终也失败了(领先一招的美航母舰队通过之后,日军潜艇才抵达并布设侦察封锁线)。由于飞行艇在中途岛战役前都在为将要流产的空中侦察行动做准备,5月终于来到拉包尔前线的秋津洲没有飞行艇可以搭载,只是执行一些运输任务,同时使用与飞行艇等重的模型进行吊装、搭载试验。6月中途岛战役结束,8月瓜岛战役爆发后,飞行艇部队和秋津洲都有大量任务需要执行,后者在所罗门群岛到处活动,运输并补给物资、为飞行员提供休憩场所,颇受前线官兵欢迎。 黛舰长实在是个脑筋灵活的人,又发明了所谓的“秋津洲流战斗航海术”,即在停泊中遭遇空袭时,先将锚抛下,然后启动航行至离锚链入水点150米处,当敌机袭来时全力加速,舰体在锚链牵制下急速转向,使得敌机投下的炸弹因此失的。秋津洲在前线除了为飞行艇提供补给外,还从事飞行艇基地设立、鱼雷艇运输等各种工作,一直活跃至1944年2月。美军大举空袭特鲁克时,秋津洲被击中3枚炸弹,舰体大破,舰艉吊车被炸毁,只得返回本土维修,结束时已成为一艘工作舰。原吊车支柱部位加装了三联装机炮,舰桥的两侧、顶端以及烟囱后面也都加装了机炮,前桅上安装了21号电探;原飞行艇甲板上设置了3组搬运导轨,可放置5艘鱼雷艇或大发登陆艇。9月,秋津洲执行运输任务前往菲律宾,24日在科龙湾被美军TF38舰载机群捕捉,一枚炸弹引爆了其航空燃油库,瞬间引发大爆炸,秋津洲沉没,具体位置在北纬11度59分、东经120度02分海域,阵亡官兵84人,1944年11月10日被除籍。 秋津洲本有一艘姊妹舰,即丸四计划第303号舰,预定舰名为“千早”。但该舰1942年7月25日同样在神户川崎船厂开工后,由于战局影响很快停建并解体。改丸五计划中列入的3艘秋津洲后继舰也都只停留于纸面。 中国海军史研究会专家顾伟欣绘制超大拉页线图! 上百张珍贵航母照片和彩绘线图,资料详实,战例丰富,还有诸多旧日本军亲历回忆和航母技术细节披露,极具可读性和收藏价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