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赴江浙考察学习特色小镇建设的思考

 网上无名馆 2017-04-26
       11月份,丹凤县组织赴浙江省桐庐县分水镇、嘉善县大云镇和江苏省吴中区甪直镇,对特色小镇建设工作进行了为期4天的实地考察学习,笔者受益匪浅。
       一、基本情况
     (一)浙江分水“制笔”小镇。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分水镇,2005年即跨入全国千强镇行列。该镇以制笔为主导产业,全镇有工业企业1239家,制笔产业链上的企业超过900家(其中制笔企业721家,配套企业276家),占全镇工业企业的七成多;直接从业人员2万余人,年制笔180亿支,相当于世界人均三支笔,产值达59.8亿元,占到全镇工业产值的65%。分水镇制笔业已形成了从原料供应、元件配套、模具设计、加工生产到产品包装、销售、物流、电商平台、文化创意等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成了名副其实的“妙笔小镇”。该镇建设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将特色小镇与“制笔产业”结合。分水镇作为“中国制笔之乡”,“笔产业”已成为该镇的支撑产业,通过发挥产业优势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二是将特色小镇与“人文”结合。分水镇是具有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小城市,有些是红色文化,有些是古树文化,通过文化特色打造全镇旅游。三是将特色小镇与“互联网”相结合。利用“互联网+”来打响品牌,打造农产品电商产业园等,千方百计增加小镇及居民的经济收入。
      (二)浙江大云“甜蜜”小镇。位于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大云镇,是远近闻名的巧克力小镇,由知名巧克力生产企业——歌斐颂集团投资打造,既能让人了解巧克力文化,又能体验巧克力生产制作,集工业旅游、文化创意、浪漫风情、儿童游乐为一体的体验式小镇,是“亚洲最大、国内著名”的巧克力特色旅游风景区。项目规划总面积430亩,总投资9亿元,年产高品质巧克力2万吨、接待游客160万人次。该镇建设具有四个特点:一是高点谋划,特色精准。紧紧围绕“甜蜜”这个主题,在整个规划的谋划过程中,突出巧克力、婚庆、农庄、花海、水乡、温泉六大元素,推崇“浪漫、温馨”,旨在把小镇建设成“中国最甜蜜的地方”。二是开创“一业为主、多业融合”发展新模式。按照“食品工业+旅游观光”的思路,把巧克力生产厂房做成工业观光基地和巧克力制作体验基地,在周边营造了以鲜花装饰、田园风情为主的田野景观,建设婚纱拍摄和婚庆婚宴基地、亲子游乐体验基地,大打甜蜜、浪漫、温馨、诗意牌,通过旅游功能的融合,实现了“1+1>2”的目的。三是高频次进行市场推荐。目前已整合开展了18项特色小镇的系列活动,有效聚焦了社会各界和广大媒体的关注,形成了舆论上的特色认同。同时,进入该镇随处可见“甜蜜”、“浪漫”相关的氛围营造,体现了该镇对自我文化的认可。四是始终坚持抓好生态特色。甜蜜小镇作为一个旅游类的特色小镇,整个规划建设牢牢地抓住了生态这个主基调,严格按照5A级景区标准建设,打好生态牌,把自然乡村田园风光的生态优势,逐步转化为整个产业的发展优势。
       (三)江苏甪直古镇。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是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的故乡,有“神州水乡第一镇”的美誉,系全国重点镇、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全国美丽宜居小镇。该镇自改革开放以来,历经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新型城镇化三轮发展,逐步挤身苏州工业重镇,形成了以模具装备为主导,节能环保、文化旅游等综合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该镇建设具有三个特点:一是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以“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并容为导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生态农业”三业并进为核心,推动“新镇片区、古镇景区、农业园区”三区并举特色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综合性美丽小镇建设样板。二是产业发展坚持特色互补。以新镇开发支撑古镇保护和农业园区建设,集中资源重点发展模具装备主导产业,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发展反哺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实现产业、板块的协调互补。三是文化传播注重古今融合。依托陆龟蒙、叶圣陶等名人大家的人文影响,注重人文精神传承,与当前社会主义价值观相结合,通过现代化的传播方式,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汇聚,增强了归属感和幸福感。
       二、收获
       通过这次学习考察,主要收获体现在以下“四个一”上。
     (一)弄清了一个概念。特色小镇不是行政区划上的“镇”,也不同于产业园区、旅游景区的“区”。在空间上,特色小镇有着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功能、社区特征融合叠加的发展载体,是同业企业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企业社区,它可以在城市、也可以在农村,可以是一条街区、也可以是一个村落,其规划面积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建设面积一般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在理念上,特色小镇不同于一般的行政单元、生活区和工业园区,不是简单的以业兴城,也非以城兴业,而是在充分借鉴国外特色小镇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在生产、生活、生态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的独立区域。概括来讲,就是“特色产业+文化+旅游”相互结合的综合体,是“新经济”的发动机,是为了叫响名字、打出品牌、吸引高端要素聚集而无中生有的新载体。
     (二)明晰了一个思路。在特色小镇建设上,一是要有明晰的产业定位。选准一个特色主导产业是前提,应紧密围绕“一镇一业、错位发展”的思路,选定产业项目,从而避免产业不特和同质化的叠加浪费;产业能否立柱是核心,选定的特色产业必须要有明显的市场优势或者市场前景,要有精准的消费群体和营销渠道,才能支撑起产业聚集的吸附承载重量;产业配套要素能否就地就近聚集是关键,围绕在这个特色主导产业的周围,在产业链条上是否能够聚集相应的配套服务产业,直接决定着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和市场竞争力。二是要有明晰的投资主体。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应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市场运作”的模式,每个特色小镇均应有明确的投资主体,投资主体可以是国有投资公司、民营企业或混合所有制企业,借助企业招引企业,通过产业集聚产业。政府重点做好规划引导、资源整合、服务优化、政策完善、奖惩评估等工作即可,这样不但可以减轻政府投资负债压力,也厘清了政府与企业的责任与分工。三是要有明晰的功能聚合。按照“产业+文化+旅游”的基本框架,所有小镇都要聚集产业、文化、旅游三大功能,这也是特色小镇与工业园区、景区、生活区区别的典型特征。更为重要的是,三大功能都要紧扣产业定位融合发展,尤其是文化、旅游功能,要从支柱产业中衍生,从特色产业内涵中发掘,从而实现历史与现代、传统与时尚、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
      (三)感受了一种精神。在学习考察中,无论是当地政府部门干事创业的精神面貌,还是企业发展的决心雄心方面,都处处折射出一种“江浙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在三个“劲”上。一是要争第一的“狠劲”。在项目谋划定位上,体现的是舍我其谁的文化自信,所走的几个小镇都分别有“亚洲最大”、“全球领先”、“国内首家”等等类似“天下第一”的自诩,他们敢于上下齐声“吆喝”,不怕讲大话,就怕话讲得不够大,这种自信源于干事创业的热情和激情,也是能干事、干成事的底气,这种要做第一、敢争第一的气魄,正是成就特色小镇“特别之处”的原生动力。二是攻坚克难的“韧劲”。“妙笔”小镇所在的浙江桐庐县分水镇,是“北有大寨、南有南堡”的南堡所在地,南堡精神凝聚了一句话叫“泰山压顶不弯腰”,这种不弯腰的精神就是江浙精神的内核所在。该镇交通条件并不优越,至目前都没有高速公路过境,辖区内也无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制造圆珠笔也只是上世纪70年代上海知青上山下乡时的偶然实验,就是在这种没有优势资源的背景下,愣是将圆珠笔这样一个小产品打造成享誉世界的优势产业。再说说巧克力小镇所在的浙江嘉善县大云镇,本身并没有生产咖啡豆的先天土壤,愣是无中生有地围绕巧克力产品打造出一个商业乐园。这些特色小镇成功的背后,都蕴藏着破解难题、创新发展的理念和精神。三是埋头苦干的“实劲”。首先体现在思想上务实。敢于解放思想,大胆推进改革创新,积极推进简政放权,扩权强镇试点改革,进一步向乡镇下放事权、财权、人事权和项目审批、综合执法等多种权限。以分水镇为例,目前已下放审批权限159项,县发改、国土等部门甚至直接将公章放在镇办综合服务中心,由镇办在统一平台上自行审批;其次体现在行动上务实。在环境保障上,敢于依法向违法违规现象开刀,雷厉风行,说一不二。在奖惩落实上,理直气壮重奖先进,年终目标奖励少则几万,多则可达几十万元。在抓政治活动上,善于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把指示精神、决策部署真正落实到工作中、融入发展中,少了空喊口号的形式主义,多了务实的干劲。
      (四)学到了一套机制。一是坚持规划引领机制。通过土地利用规划的调整优化、产业专项规划、镇村规划、生态规划、水系规划等多规融合编制,实现了产业、居住、公共、生态等空间的合理布局,各类规划的融合匹配,又最大限度优化了生产力要素资源配置,引领和保障了城镇建设。二是实行市场化运作机制。在规划议定之后,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整体思路,创新融资方式,探索产业基金、股权众筹、PPP等融资路径,加大引入社会资本的力度,以市场化机制推动小镇建设,率先引入有实力的投资建设主体,将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办。政府加快职能转变,主要做好规划、资源要素保护、政策引导、服务监管等工作。三是推行淘汰竞争机制。采取宽进严定、动态培育、实绩摘牌的“创建制”,坚持质量导向,把实绩作为唯一标准,重点考量城乡规划融合度、环境功能符合度、产业定位清晰度、文化功能挖掘度等内涵建设情况。对年度考核不达标的特色小镇,实施退出机制。
        三、思考建议
        特色小镇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农村,建设好不仅有利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而且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产业培育,还能吸纳就业、引导创业。加快秦岭特色小镇建设,有利于促进人口聚集、资源集中、要素聚合,是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脱贫攻坚奔小康的重要途径。
       (一)认清形势,厘清丹凤县秦岭特色小镇的发展基础。一是基础优势。丹凤县目前已有两个全国重点镇(商镇、棣花镇)、1个省级文化旅游名镇(棣花镇)、1个省级重点示范镇(竹林关镇),在秦岭特色小镇建设中,应集中围绕这几个基础较好的镇做文章。二是资源优势。丹凤县能成为特色小镇发展支柱的优势资源可概括为“一鸡两桃(萄)三人”,一鸡即华茂肉鸡,两桃(萄)即葡萄和核桃,三人即商鞅、商山四皓和贾平凹(商山四皓代表的是一种文化符号),这些是支撑丹凤发展秦岭特色小镇的产业支柱。三是品牌优势。华茂肉鸡是全省唯一的以肉鸡全产业链为主体的龙头企业,享誉省内外;丹凤葡萄酒历经百余年,曾与张裕葡萄酒不相伯仲;丹凤核桃产业正在历经要素配齐,必将逐步形成粗、深、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目标是打造成全国核桃产品集散地。
      (二)准确定位,做好丹凤县秦岭特色小镇的科学规划。一是高标准编制建设规划。严格按照市上《指导意见》精神,将规划面积控制在2至3平方公里之间,核心区建设面积控制在40%左右。二是高起点编制发展规划。尽快拟定丹凤县秦岭特色小镇建设五年发展规划,对全县秦岭特色小镇建设作出总体布局和安排。规划编制应把握好发展特色产业、挖掘本地文化、服务旅游和便利生活等多重功能,合理构设项目和载体,将产业融入镇区。三是全方位做好村镇规划。立足全县实际,在总体概念性规划基础上做出各层次、各类型、各节点的全县性村镇规划,避免镇村建设无特点无层次,造成资源浪费。
      (三)突出特色,选准支撑秦岭特色小镇的产业项目。立足已有的特色产业基础,面向市场需求,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加以整合,从而确立特色鲜明的产业定位。一是围绕文化产业优势,打造文创光影小镇。依托棣花古镇景区、贾平凹老宅、棣花秀苑、江边花海、魔幻影视基地、悬崖民俗、红色旅游等配套业态,配备特色美食街区,健全茶馆、说书、小剧场、民宿、红酒馆等“慢”生活设施,加大贾平凹文化教育基地建设,着力把棣花文化景区打造成集文学创作、艺术交流、影视拍摄、婚纱摄影、亲子体验、实景演艺、青少年教育于一体的文创光影特色小镇。二是围绕葡萄酒产业优势,打造红酒温情小镇。依托丹凤葡萄酒厂、金山葡萄酒庄、金山公园、凤冠山景区、船帮会馆、龙驹老街、凤鸣阁、丹江漂流等现有资源,做强丹凤葡萄酒品牌,提升红酒品质品味,做大葡萄酒产业,建设集工业旅游、红酒品尝定制、休闲度假、水上乐园于一体的红酒温情小镇。三是围绕肉鸡产业优势,打造秦岭飞行小镇。依托华茂肉鸡孵化场、十三坊熟食品加工厂、商镇老君移民区、恒大产业园、航空产业园、商山公园、商山四皓墓等资源,以肉鸡全产业链为支柱,以商镇机场为载体,打造集养殖体验、工业旅游、健身养生、空中观光为一体的飞行小镇。四是围绕核桃产业优势,打造绿色循环产业谷。依托四方岭、麻池、312国道沿线等核桃产业园、武关民乐循环产业园、武关古塞、武关驿、商鞅遗址公园等资源优势,紧扣核桃产品粗、深、精深加工环节,强化配套,完善产业链条,通过“小产品”做强“大产业”,打造一个集核桃品集散贸易、加工、生态采摘、创新和军事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绿色循环产业谷。
       (四)夯实举措,建立发展秦岭特色小镇的创新机制。一是建立工作协调机制。高规格组建秦岭特色小镇建设工作领导机构,尽快制订完善加快城镇特色发展和优化提升的政策意见,推动出台相应配套政策。借鉴浙江、江苏等地特色小镇创建模式,研究制订丹凤县特色小镇创建标准、考核办法,探索引入第三方机构,对创建成果进行客观评估。建议由县发改局牵头,城建、文广、旅游、农业、水务、林业、国土等部门参与,拟定创建规划、充分论证选点、谋定政策环境,共同抓好启动工作。县委、县政府适时组织召开秦岭特色小镇建设动员会,开启创建热潮。二是夯实市场化运营机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推进模式,发挥好企业的主体作用,让企业更主动地去规划、去建设、去管理,使其放开手脚大胆创新创造,给予小镇独立运作的空间,发挥当地居民、村(社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秦岭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使市场主体成为特色小镇开发建设的真正主体,让当地居民成为特色小镇建设的真正受益人。三是完善保障机制。在政策保障上,应将更多的财力、物力、人力、土地、审批权限下放向秦岭特色小镇倾斜。在环境保障上,应敢于动真碰硬,在解决关键性问题上要能咬得紧牙关、动得了硬茬。在效能保障上,深入落实三项机制,在领导干部“奖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方面进一步变通、放活,为秦岭特色小镇建设注入强劲活力。(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