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景山首钢3号高炉 变身博物馆!

 青木森森 2017-04-26

首钢炼铁厂3号高炉通过改造将变身为一座现代化的博物馆,这座拥有厚重工业历史的遗址将以博物馆的形式继续向世人讲述自己的故事。3号高炉有效容积达2500立方米,如此大型的工业构筑物改造为民用建筑物,国内外尚无先例,从设计方案到施工规范无可借鉴,建成后将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是开创历史先河的改造项目。施工单项工程量成为目前园区建设中最大工程项目。

  据了解,改造项目保留了3号高炉主体高炉部分、热风炉、重力除尘器和干法除尘器等核心工业构筑物,最大限度保留了高炉原有结构和外部风貌。对内部空间进行重新梳理,最终形成展示、展览、观景平台、玻璃观景台等不同功能区域,以3号高炉为载体,对百年首钢工业印记进行展示和传承。

  同时,秀池规划一处独特的圆形下沉建筑,作为博物馆配套的地下停车场。3号高炉和秀池利用水下廊道进行连接,地上部分采用折尺形的地景建筑设计,将博物馆内有效对外使用的报告厅、临时展厅、餐厅等,以活泼的小尺度滨水建筑呈现,自然地形成博物馆和停车场等配套设施不同功能之间的转换,巧妙缝合了高炉和秀池的边界。

3号高炉改造项目是以人为本,兼顾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为理念,强化科学发展,共创人居环境的公共建筑。其设计营造出自然和工业遗迹间的对话语境,更是两者一种极佳的强烈对偶关系,高炉内外部的盘旋圆形结构,如鹦鹉螺优美的线条,柔和且舒缓的地景设计,突出高炉的雄伟和坚韧。高炉与秀池景观水面形成的对偶关系,高炉上凸秀池下凹,一工业一自然,恰似太极的一阴一阳。

抬头望着3号高炉伟岸的身躯,首钢筑境公司设计主管高巍,依据目前规划,向记者展开这样一幅画面:

每一个到访者先由秀池柳堤深入湖面纵深,沿清水混凝土的首钢功勋墙拾级而下慢慢“潜入”池中,在水下展厅圆形静水院回望高炉。穿过水下廊道来到高炉内部,依次看到高炉从9.7米出铁场平台、13.6米参观平台到41.3米罩棚平台一直到76米炉头平台,标高的不断攀升,令人在步移景异中,一览整个高炉炼铁的全部工艺流程,也让这座博物馆通过工艺式的动态呈现,使人在极度工业和极度自然的对话中,铭记首钢曾经的岁月荣光。

由3号高炉改造的首钢博物馆建成后,将立足京西,服务首都,面向全国,使自然山水和百年首钢工业遗址交相辉映,轰轰烈烈的钢铁生产场面与湖光山色有机结合,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形成生态环境优美,创新创意活跃的高端要素聚集区域,势必会成为展示百年首钢工业印记的标志性建筑。


相关链接



三高炉历史沿革


1957年,经国务院批准,首钢进行大规模扩建。 1958年5月28日,三高炉建设等工程全面开工,1959年5月22日,三高炉竣工投产。这座高炉一直生产到1970年2月才进行大修,大修周期达11年之久,成为首钢大修首破10年纪录的第一座高炉。当时拆炉时发现,12层综合炉底仅有不到6层被侵蚀,下面6层完好无损,11年才侵蚀不到50%,这在高炉冶炼史上也是罕见的,施工质量堪称一流。


1959年5月22日,三高炉竣工投产。


1993年6月2日,经过移地大修改造的首钢三高炉竣工投产。采用了29项国内外先进技术,使这座高炉的冶炼技术和装备达到世界最先进水平。高炉还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计算机通讯网络系统和高炉冶炼专家人工智能系统,能对高炉炉况进行自动判断、分析和处理,进一步掌握了驾驭高炉冶炼过程的主动权。


1993年三高炉移地大修改造施工现场


2010年底首钢北京石景山钢铁主流程全面停产,三高炉光荣退役。


  微视频 :



文字:张雨

图片:王京广   效果图由首钢筑境设计提供

视频:邵伟  李维峰  杨艳

编辑:原野

出品:首钢新闻中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