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注丨不同指南、共识热点及分歧解读,重视肝门部胆管癌规范化诊疗

 昵称27774249 2017-04-26


肝门部胆管癌是最为多见肝外胆管癌,在世界范围内,中、日、韩等东亚地区国家及泰国是肝门部胆管癌发病高发地区。近年来包括肝门部胆管癌的胆道恶性肿瘤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在我国,胆道恶性肿瘤发病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居第五位,是我国人口死亡的十大恶性肿瘤之一。随着对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研究逐步深入,对其诊断、治疗等方面均有了长期的进步,但由于肝门部胆管癌临床诊疗的复杂性,对于其规范化诊疗体系临床学界仍存有分歧。因此,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2015年,欧美、中日等肝胆外科、肿瘤、肝移植及内镜组织与协会发布了多个涉及肝门部胆管癌诊疗的指南或专家共识,本文对各个诊疗指南及共识所涉及热点问题进行归类梳理,以期明晰肝门部胆管癌临床诊疗进展,并进一步规范其临床诊疗路径。


 本文纳入解读的10个指南与专家共识,均为欧美及中日等肝门部胆管癌临床诊疗及研究水平较高的地区,每项诊疗指南及共识均列明所依据的循证医学医学证据来源体系及(或)标示各诊疗方案推荐级别。


一、术前诊断


1、流行病学危险因素


硬化性胆管炎是西方国家胆管癌发病最为明确的危险因素。IgG4型硬化性胆管炎与胆管癌鉴别困难。亚太区域国家更强调胆胰管汇流异常、胆管结石及胆管炎,胆肠吻合术后的胆管炎症、·肝吸虫(东南亚及我国华南地区)与胆管癌的相关性。2015日本肝胆胰外科学会胆道癌管理指南中推荐,对于胆胰管汇流异常的患者,即便无胆管扩张,实施胆管切除术也是适当的。   


虽然硬化性胆管炎、肝吸虫、胆胰管汇流异常、胆管结石等是胆管癌明确的危险因素,但合并有明确上述危险因素的患者在临床中发现仅为少部分患者,更大比例的肝门部胆管癌病患发病尚未发现合并有上述致病危险因素。随着研究的进展,目前发现,下列因素可能是胆管癌的潜在危险因素:乙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HIV感染、环境或职业毒素暴露及糖尿病。此外,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及遗传易感性等因素可能也在胆管癌的发病中发挥了重要的机制。


2、肿瘤标志物


截至目前,糖蛋白CA19-9仍是诊断胆管癌最有价值的生物学标志物,但其诊断特异性有限。多个指南及专家共识均认为联合CEA和CAl25等多项肿瘤标志物能够提高其诊断敏感性及特异性。


我们基于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的一项较大样本临床研究发现,虽然胆道梗阻会导致CA19-9对胆管癌诊断特异性下降,但术前CA19-9 水平是预测肝门部胆管癌预后的独立性相关因素,并不受梗阻性黄疸因素及胆红素水平的影响。


3、影像学诊断


超声检查通常作为筛查的手段。增强CT及MRCP是对肝门部胆管癌作出定性定位诊断、肿瘤分型和分期、评估可切除陛判断和手术规划的最有价值的影像学检查和诊断依据。


内镜诊断(ERCP、PTC)是有创性检查手段,用其作为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亚太区域国家普遍未达成共识。西方国家逐渐对此也持保守意见。由于PTC胆道造影、ERCP可能带来难以控制的胆管炎、胰腺炎等风险,随着CT及MRCP等影像学检查手段的发展,目前已无依赖PTC胆道造影、ERCP进行肝门部胆管癌术前诊断的必要。2015日本肝胆胰外科学会胆道癌管理指南推荐,无创性的腹部超声和实验室血液检验是诊断胆管癌流程中的第一步骤,CT是诊断流程中的第二步骤。2015中国抗癌协会肝门部胆管规范化诊治专家共识指出,PTC/ERCP属有创性检查手段,不建议单纯用于诊断。


4、腹腔镜探查


对于腹腔镜探查在肝门部胆管癌诊断中的价值,各指南及共识均持保守意见。2012英国胃肠病学会胆管癌诊治指南指出,腹腔镜探查仅适用于判断有无肿瘤腹腔内转移;2013亚太肝门部胆管癌的内镜与介入治疗共识建议,腹腔镜探查或联合超声内镜探查,应在已决定实施肿瘤根治性切除的方案之前进行,避免实施不必要的腹腔镜探查术;2015中国抗癌协会肝门部胆管规范化诊治专家共识指出,腹腔镜探查仅考虑用于可切除患者的肿瘤分期;2015美国肝胆胰学会肝门部胆管癌专家共识声明指出,肝门部胆管癌不建议腹腔镜或穿刺肿瘤活检。


5、PET-CT


PET-CT在鉴别良、恶性肿瘤及判断恶性肿瘤转移具有优势。对于肝门部胆管癌各指南及共识均更推荐用于判断有无肿瘤转移病灶,而非用于肝门部原位肿瘤的诊断。2012英国胃肠病学会胆管癌诊治指南认为,PET-CT在诊断胆管癌尚未体现出较CT、MRI更好的优势,但对淋巴结及远隔器官转移体现出更高诊断准确性;2015美国肝胆胰学会肝门部胆管癌专家共识声明,由于合并黄疸,PET-CT对肝门部胆管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不高;2015中国抗癌协会肝门部胆管规范化诊治专家共识指出,·由于肝门部胆管癌转移的病理特点,正常大小的淋巴结可能已有转移,而增大的淋巴结可能是炎性增生,PET-CT对于诊断肿瘤淋巴结转移或远隔器官转移具有价值,但不建议常规应用于早、中期肿瘤的检查;2015西班牙肿瘤医学协会胆管癌诊治指南认为,PET-CT价值在于对常规CT等影像学检查未发现的转移病灶可能提供更高的诊断成功率,但其有效性还需进一步研究验证。


6、疾病分型/分期


虽然肝门部胆管癌已有多个分型/分期系统,但还没有一个分期系统被广泛接受。目前临床较常应用的不同分期/分型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Bismuth-Corlette分型是临床最为常用的分型体系。此分型以肿瘤累及胆管树的位置及程度作为分型依据,分型简单、术前评估肿瘤切除性的操作性强,临床实践时间较久,被广泛应用于手术方案的判断与设计。但此分型没有细化考量门静脉等周围血管侵犯及淋巴结转移情况。


Gazzaniga分期,纳入了肿瘤侵犯门静脉、肝动脉的因素,符合肝门部胆管癌易侵犯周围血管的解剖学特点,但没有纳入淋巴结转移因素;按照分型设计的定义指导手术,对肿瘤伴有门静脉主干受侵犯的情况并没有纳入分型考量。


MSKCC分期,以Bismuth-Corlette胆管肿瘤分型为基础,纳入了肿瘤侵犯门静脉的因素,但同样没有考量淋巴结转移。


AJCC  TNM7th分期基于病理组织学的标准术后评价肿瘤局部和远处转移,纳入淋巴结转移的因素,分期对肿瘤预后判断具有指导意义。但因T分期等需要病理证实,术前影像学检查无法明确因而难以指导设计手术方案


2011年国际胆管癌工作组发布的分期系统,吸收了Bismuth-Corlette分型、TNM分期和MSKCC分期系统的内容,并纳入了新的变量因素。共有胆管肿瘤范围、血管受侵、肝体积、淋巴结转移等9个变量因素构成此分期系统。尽管该分期系统纳入了多个可能影响肝门部胆管癌的手术及预后的危险因素,对其进行了比较全面评估和表述,但这一分期系统临床应用较为复杂,尚未有大样本临床资料验证的报道。


2014年ChaiteerakijR等发布了肝门部胆管癌 Mayo Staging System。该分期纳入腹膜转移、身体状况、CA19-9范围区间、淋巴结转移、肿瘤数目及大小、血管侵犯等危险因素,逐级分为I~Ⅳ期进而指导治疗方案的实施。作者认为该分期系统可以基于非手术信息在术前作到有效预测、区分患者预后,可能对指导医生临床治疗及设计更为合理的临床试验具有价值。


2016年本课题组发表了我们相关研究成果。我们分析了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2000-2011年间术前计划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328例肝门部胆管癌,采用年龄、术前CA19-9水平、门静脉侵犯、肝动脉血管侵犯、淋巴结转移及手术治疗方式(R0 or R1/R2)等6个独立相关危险因素建立了列线图模型(nomogram)预测患者预后,并用中山大学孙逸仙医院的84肝门部胆管癌病例进行了外部随访验证(external validation cohort)。对比Bismuth-Corlette、Gazzaniga、MSKCC、TNM及MayoStaging System分型/分期发现,利用上述6个危险因素建立的列线图模型预测患者预后优于上述各分型/分期系统。


二、术前准备


1、胆道引流减黄的价值


中日等国家临床学界持积极支持态度,认为引流减黄病患获益更多。适应症较广、多常规实施。2013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肝门部胆管癌诊断和治疗指南推荐,对梗阻性黄疸患者血清胆红素>200Ixmol/L且同时需要大范围肝切除(切除肝叶>全肝体积60%)、或合并胆管炎、或营养风险大、或需做选择性门静脉栓塞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应考虑给予术前胆道引流;2015日本肝胆胰外科学会胆道癌管理指南中,对拟行扩大肝切除术的患者建议做预防性内镜下置入鼻胆管引流术;2015中国抗癌协会肝门部胆管规范化诊治专家共识认为,梗阻性黄疸患者拟行大部肝切除(≥3-4个肝段),或存在胆道感染且药物治疗无效者需行术前胆道引流。


早期欧美临床学界对于术前胆道引流持保守意见,认为引流减黄并发症风险较大、并发症多,并不建议常规实施。2012英国胃肠病学会胆管癌诊治指南对其适应症进行了严格限定,认为除非合并有急性胆管炎等特殊状况,术前评估能够实施肿瘤切除的肝门部胆管患者不常规实施胆道引流。随着临床实践的深入,目前对术前胆道引流的价值欧美临床学界逐渐给予积极评价。2013亚太肝门部胆管癌内镜与介入治疗共识建议,术前对部分患者进行选择性的胆道引流是必要的,但可能会增加术后并发症;2015美国肝胆胰学会肝门部胆管癌管理共识声明,术前胆道引流适应证已扩展至:黄疸且需要术前进行抗肿瘤治疗;胆管炎;胆红素升高引起的营养不良、肝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门静脉栓塞术前准备。


2、胆道引流减黄的方式


虽然对于术前胆道引流的有利之处各方已逐渐达成共识,但对于术前胆道引流的方式,仍存在不同认识。2013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肝门部胆管癌诊断和治疗指南及2015中国抗癌协会肝门部胆管规范化诊治专家共识均认为相较于ERCP胆道引流术后更低的胆道感染机率,推荐首选PTCD。2015美国肝胆胰学会肝门部胆管癌管理专家共识指出,PTC除了可以减小操作风险与再干预的风险之外,还可以更清晰地描绘出胆管肿瘤侵入肝内的边界,帮助计划切除的范围。此外,该技术的成功率及第一次尝试到达到满意的胆红素水平的时间,要优于ERCP。


但2015日本肝胆胰外科学会胆道癌管理指南却认为,内镜(ERCP)引流是最佳的胆道引流方式,且并发率低,引流术应在CT扫描后进行。


对于ERCP胆道引流存在上述不同认识,可能在于日本临床实践中更为强调ENBD需引流至肝内二级胆管以上分支及必要时多个胆管分支的胆汁外引流,以及更为精细的内镜操作技术(诸如不进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和胰管造影,可以有效降低术后胆管炎、胰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3、门静脉栓塞术(PVE)的适应症


PVE安全可行,其在肝门部胆管癌术前准备的价值已普遍得到各方认可。实施较大范围的肝切除术时,患者术前行PVE有利于增加功能性未来残余肝体积,降低术后肝衰竭及死亡发生的风险。


对于PVE适应症对应的“大范围肝切除”定义,存在不同界定。2013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肝门部胆管癌诊断和治疗指南适应症为预留肝脏的功能性肝体积<><>


同时,多个指南及共识建议PVE前先行胆道引流。2015中国抗癌协会肝门部胆管规范化诊治专家共识建议胆道引流使血总胆红素水平降至85umoL/L以下时再行PVE。


4、胆汁回输


对于胆汁回输在术前准备中的价值及应用,目前仅有中日临床学界支持并积极实践。2015日本肝胆胰外科学会胆道癌管理指南认为,胆汁回输有利于患者肝功能恢复;2015中国抗癌协会肝门部胆管规范化诊治专家共识指出,单纯外引流者,当胆汁引流量较多或肝损害较重时,建议将引流胆汁过滤后经鼻肠管或经口回输,恢复胆盐的肠肝循环、维护小肠屏障功能,促进肝功能恢复及肝再生。


三、手术方案


1、根治性切除原则


根治性切除在肿瘤治疗临床价值的无可置疑,欧美、中日各指南及共识一致推荐肝门部胆管癌R0切除的范围,不仅包含胆道肿瘤及肝组织切除,还强调区域淋巴结清扫、联合尾状叶切除及联合血管切除的重要性。


2、围肝门切除


随着微创外科的理念及肝脏解剖研究进展,临床学界逐渐展开围肝门部肿瘤切除的尝试。但由于围肝门切除可能导致更高的肿瘤切缘阳性率(R1切除),2015中国抗癌协会肝门部胆管规范化诊治专家共识对其适应症作出了明确的界定:为达到肿瘤R0切除,实施围肝门切除应仅限于Bismuth-CodetteI型肿瘤,或肿瘤未侵犯尾状叶胆管开口的Ⅱ型肿瘤患者;术中应行快速冰冻病理证实胆管上、下切缘及肝脏切缘阴性;对合并严重肝硬化或伴发其它严重的疾病,无法耐受大部肝切除手术的Bismuth-CorletteⅢ、Ⅳ型患者,可酌情实施。


可能是基于尚缺乏更多的临床实践和循证医学证据,欧美国家各指南及共识尚未对肝门部胆管癌围肝门切除进行论述。


3、扩大肝切除


2015中国抗癌协会肝门部胆管规范化诊治专家共识及2015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胆道肿瘤临床实践指南均指出,扩大肝切除有助于获得更高的R0切除率进而提高存活率;术中应通过冰冻病理切片检查确保胆管切缘阴性。


对于部分BismuthⅣ型患者,如实施扩大肝切除术,在获得更高的R0切除率同时降低术后肝功能衰竭的风险,将可能使这些原本无法手术的“边缘性患者”获得了根治性切除的手术机会。随着肝胆外科精细化操作技术的进步,目前扩大肝切除的安全性及价值已逐渐在国内外大型胆道外科中心得到认可,但对于肝门部胆管癌这一病理生理较为特殊的疾病,进行扩大肝切除意味着更大的肝衰竭风险。对此中日临床学界的探索走在前列。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姜小清教授带领我们团队在肝门部胆管癌术前准备中,系统性的优化整合PVE、胆道引流、胆汁回输等措施,并结合“精细化肝切除技术”,首先提出并在国内推广“计划性肝切除”的理念及诊疗流程,在肝门部胆管癌临床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联合血管切除


肝门部胆管癌易侵犯相邻的血管系统。对于联合受侵犯门静脉切除重建在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中的价值,各界已达成共识。而对于肝动脉切除重建,因血管重建技术较为复杂、术后血管栓塞发生率较高,在临床上开展远较门静脉重建困难。2015日本肝胆胰外科学会胆道癌管理指南中指出,切除受侵犯的肝动脉,临床意义尚不明确;2015中国抗癌协会肝门部胆管规范化诊治专家共识指出,联合受肿瘤侵犯的肝固有动脉主干或双侧肝动脉切除,并不是肿瘤切除的绝对禁忌症,但未重建肝动脉血流术后发生胆汁瘤、感染的风险较高;2015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胆道肿瘤临床实践指南指出,根治性切除术后应重建门静脉、肝动脉、胆道系统。


我们对402例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研究表明,门静脉、肝动脉受肿瘤侵犯都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的独立风险因素,联合受侵肝动脉的切除及重建与门静脉的切除、重建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5、淋巴结清扫范围


对于淋巴结清扫范围,2015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胆道肿瘤临床实践指南建议手术治疗应同时行“肝门部淋巴结”清扫;2015日本肝胆胰外科学会胆道癌管理指南限定于“肝门部淋巴结”,如淋巴结转移已至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或腹腔其它区域淋巴结,无法实施肿瘤根治性切除;2015中国抗癌协会肝门部胆管规范化诊治专家共识对淋巴结清扫范围作出了更为明确的界定,推荐根据日本JSBS分期,将肝门部胆管癌的淋巴结转移分为区域淋巴结和非区域淋巴结。Nl、N2站定义为区域淋巴结。·N1: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12组);·N2:胰腺后上(13a)和沿肝总动脉旁淋巴结(8a、8p);建议R0切除须同时进行规范的区域淋巴结骨骼化清扫术,清扫范围应包括Nl站及N2站淋巴结,并能提供准确的分期信息。


6、肝移植


肝移植在肝门部胆管癌治疗中的价值,各方存在不同认识。2013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肝门部胆管癌诊断和治疗指南认为,满足以下条件的肝门部胆管癌病例可考虑选择肝移植治疗:(1)肿瘤局限于肝内,采取常规手术方法不能切除,或合并硬化性胆管炎或肝功能失代偿;(2)无淋巴结转移、周围神经浸润或肝外转移;2015美国肝胆胰学会专家共识声明,标准的放疗加上全身化疗序贯肝移植,是不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和合并硬化性胆管炎患者的标准治疗方式;2015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胆道肿瘤临床实践指南认为,对于未播散的局部晚期肝门胆管癌,肝移植是惟一可能治愈的手段,5年存活率在25%~42%。2015欧洲肝病研究学会肝移植临床实践指南指出,肝门部胆管癌的肝移植应限于联合辅助治疗或新辅助治疗方案的临床研究中。


而2015中国抗癌协会肝门部胆管规范化诊治专家共识指出,目前肝移植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高证据级别临床研究有限,其适应证和治疗策略未达到临床广泛共识。


2015年CroomeKP等报道了1993年至2013年间,MayoClinic Rochester的214例肝门部胆管癌研究结果,其中对无淋巴结转移、无肿瘤肝内转移及远隔转移、无临近器官及组织侵犯的90例BismuthⅣ型患者,采用术前新辅助治疗(高剂量放疗、化疗增敏)的肝移植方案,肝移植术后的总体生存率优于常规肿瘤切除术的患者。作者认为对满足上述条件的局部晚期、无法实施常规肝切除的BismuthⅣ型患者,肝移植是其良好的适应症。


四、(术前/术后)辅助治疗


1、化疗


既往对胆管癌的化疗效果及化疗方案临床未达成广泛共识,伴随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以吉西他滨、氟尿嘧啶作为胆管癌一线化疗方案逐渐得到认可。2015美国肝胆胰学会肝门部胆管癌专家共识作出一致性声明,对于进展和转移的肝门部胆管癌的患者,标准的一线化疗药物为吉西他滨联合顺铂;2015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胆道肿瘤临床实践指南建议,对于切缘阳性、切除组织有残余灶和区域淋巴结阳性病人(R1、R2),给予氟尿嘧啶化疗并联合放疗,继而给予额外的以“氟尿嘧啶”或“吉西他滨”为基础的化疗或对“区域淋巴结阳性”行“氟尿嘧啶”或“吉西他滨”为基础的化疗,每半年行影像学检查,持续2年;2015西班牙肿瘤医学协会胆管癌诊治指南及2015日本肝胆胰外科学会胆道癌管理指南也都作出了相类似的化疗方案推荐。


随着研究进展,在包括胃癌、胰腺癌、胆管癌等多种消化道肿瘤中S1的化疗价值得到重视。2015中国抗癌协会肝门部胆管规范化诊治专家共识建议采用以下两个方案:·吉西他滨+顺铂方案;S1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方案。


2、放疗


既往放疗仅适用于无法手术的进展期胆管癌患者,近年来放疗联合化疗的新辅助性治疗方案在胆管癌术前及术中的应用得到临床实践并逐渐得到重视。2000年日本的一项非随机对照研究,报道63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47例为R1切除的患者中有28例在术中和(或)术后接受放疗,预后显著优于未联合放疗的手术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33.9%vs 13.5%)。


2015日本肝胆胰外科学会胆道癌管理指南认为可选择放疗作为姑息性治疗手段;2015中国抗癌协会肝门部胆管规范化诊治专家共识中建议应采用三维调强放疗及胆道腔内肿瘤近距离放疗;2015美国肝胆胰学会肝门部胆管癌专家共识声明,在拟行肝移植的晚期肝门部胆管癌术前应采取放疗联合化疗的新辅助治疗方案。


3、肿瘤靶向治疗


随着精准医疗的进展,胆管癌靶向治疗的临床研究逐渐得以开展,目前仍在进行的临床前基础研究中,针对某些癌基因的靶向治疗显示出对胆管癌可能有效。2015西班牙肿瘤医学协会胆管癌诊治指南指出,BRAF、ALK、FGFR2、EGFR、VEGFR、IDH1-2、ROS1等基因可能是胆管癌治疗的潜在靶点。但2015中国抗癌协会肝门部胆管规范化诊治专家共识指出,截至2014年,已结束的多个胆道肿瘤癌基因靶向治疗临床药物试验,均未取得突破。随着精准医疗概念提出及研究的深入,基于癌基因靶向治疗的肿瘤个体化治疗将会成为胆管癌重要辅助治疗手段。


4、胆道引流及胆道支架


对于无法手术治疗的进展期或晚期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解除胆道梗阻是姑息性治疗的主要手段,相较于胆道外引流,胆道内支架有利于恢复胆肠生理循环、病患护理更为方便。


2013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肝门部胆管癌诊断和治疗指南指出,对肿瘤不能切除者,可置入胆道支架、经皮胆道引流或者外科搭桥引流使胆管充分引流以缓解胆道梗阻的症状。外科搭桥引流术并不优于支架置入;2013亚太肝门部胆管癌的内镜与介入治疗共识建议,对预期终末生存期超过3个月的患者,置入金属内支架的治疗效果及“效价比”优于塑料内支架;对于BismuthⅢ型及Ⅳ型的进展期患者,经皮肝穿刺胆道支架置入效果优于经内镜胆道支架置入术;无论单侧胆管引流、双侧胆管引流抑或多个肝段引流,胆道内支架应充分引流体积超过50%以上范围的肝实质;2015日本肝胆胰外科学会胆道癌管理指南建议,肝门部胆管癌胆管内支架以非覆膜自膨式金属支架为宜。塑料内支架应根据每个医院的设备及技术条件酌情应用;而2015中国抗癌协会肝门部胆管规范化诊治专家共识明确推荐应双侧胆道置入覆膜金属支架、解除肝门部胆管梗阻性黄疸。


5、光动力治疗


光动力目前仅限用于进展期肝门部胆管癌的姑息性治疗。基于两项光动力治疗临床研究的结果,2013亚太肝门部胆管癌的内镜与介入治疗共识对光动力治疗在肝门部胆管癌辅助治疗中的价值作出积极的评价,认为光动力治疗联合胆道支架能够改善无法手术的进展期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延长生存期。但该指南亦指出,由于光敏剂带来的日光照射皮肤副作用,光动力治疗仍限于在亚洲非热带区域国家的临床应用。


如何规避光敏剂的不良反应、提高肿瘤细胞靶向治疗效果是光动力治疗目前研究的热点。如能够在上述方面取得进展,光动力在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应用适应症将可以由目前的进展期姑息性辅助治疗,扩展成为进展期肿瘤的术前辅助(降期)治疗及肿瘤术后复发的有效辅助治疗手段。


通过梳理肝门部胆管癌目前各指南及共识的分歧点,体现出未来肝门部胆管癌临床研究可能存在以下热点领域:


  • 1、进一步明确流行病学危险因素、改善肿瘤防治工作;

  • 2、寻找更有价值的临床诊断标志物以提高肿瘤诊断准确性;

  • 3、建立更为准确的临床分型/分期系统,以利于术前手术方案的设计及患者预后判断;

  • 4、诸如肝动脉切除的价值、围肝门切除的价值以及肝移植的价值等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的争议性问题,都需要依托大样本的临床研究结果、获得更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得到明确认识;

  • 5、同样,对于放疗、化疗、光动力等辅助治疗在肝门部胆管癌治疗中的价值,以及最为有效、可行的联合辅助治疗方案,也需要在未来的临床研究中获得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并进一步验证及优化。



中国肿瘤时讯综合整理  来源:肝胆外科  作者:李斌、张柏和、姜小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