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朝山行脚·峨眉》第五十七天

 timtxu 2017-04-27


《朝山行脚·峨眉》第五十七天

2017年4月24日

今日自318国道1537-1562里程碑,行脚里程25公里

晨起行脚,至起香点已天明,彩云相随,山峦连绵,山气蒸腾,一幅幅美景映入眼帘。吾等唯见眼前美景,而被境转,心随彼行,于本来处亡失所以。故禅宗大德有论下功夫时云:

做工夫,疑情发得起,与法身理相应。看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尽大地畐塞塞地,无纤毫空缺处。忽生一个度量心似,障了面前,障了身心。提亦不起,扑亦不破。提起似有,放下似无。开口吐气不得,移身换步不得,正恁么时亦不得。到这里,通身是病,非禅也。

殊不知古人用心纯一,疑情发得起。看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不生度量心,不起别念。硬硬逼拶去,忽朝打破疑团,通身是眼。

看山依旧山,见水依旧水。山河大地从甚么处得来,求纤毫悟迹了不可得。到恁么田地,只须见人,若不见人,枯木岩前。岐路中更有岐路,到此不蹉蛇。不被枯木桩绊倒者,博山与他结个同参。


行脚第一枝香完成时,常州居士提供炊具,善生阁几位居士为行脚团做面饼。中午为行脚团做炒饭。居士们一片虔诚供养心,让行脚僧们甚是感激,愿诸居士吉祥安康、精进道业,菩提早证。

依然晨起随同行脚,彼不愿在车上休息,行脚十多公里,恐彼累着。休息时给彼喝水,彼不愿喝,吾故嗔曰不喝就算,不给你喝了。随手将水泼于地上,林琴居士在旁,言水似依然呢,众皆观之,甚是神似,洪涛先生用相机拍下了这神似之图。吾于晚餐时,观照片时作一偈云:

嗔意无心自成形

依然如故见依然

若将妄想尽除却

解难三宝可解难

有善信知有金刚随行后,为金刚作一吊牌,并将吾为遇金刚时偈刻于吊牌之上,知有依然亦欲为之作一吊牌,吾复作一偈云:

行脚建始偶然遇

相随祈救舍为难

有缘同礼普贤尊

皈依三宝名依然

行脚僧为拍照,跨入路边田中,方欲离开,有一男子高声叫唤,将他家田里的庄稼踏了,并有誓不罢休之状,吾见此情景,对洪涛先生言,无非想几个钱,给他点钱算了,免生诤执,无此必要。

洪涛先生按说,给彼二十元钱,彼方不再言语。吾想之人,于彼村中亦定是一恶人形象,何以故,借事生非,由非作恶者是。使吾想起《大正句王经》中一故事。复有《佛说息诤因缘经》有兴趣都可一阅。

尔时,迦叶复言:「大王!我前种种巧说譬喻,欲令大王舍于断见,知有后世及信三宝。大王妄执强对于我,今复为王更说譬喻。汝若信者,谛听谛受,善思念之。」王言:「尊者!愿为我说。」

尔时,迦叶告大王言:「我念往昔有猪,名曰大腹。时彼大腹,引以群猪入深山野,于山野中忽逢师子。师子见猪告而言曰:『我是兽王,汝速避路。』大腹报言:『令我避路,事当不可;要我鬪者,必不相违。且止须臾,待我被甲。』时师子言:『汝何上族?是何名字?敢能如是索我相鬪?所要被甲,今随汝意。』时彼大腹,往秽坑中徧涂其身,还师子前言与汝鬪。是时师子报大腹言:『我是众兽中王,常以麞鹿等兽而为食噉,或劣弱者尚弃不食,况汝不净秽污之身;若与汝鬪,实染污我。』尔时,师子即为大腹,宣说偈言:

汝本不净身,今复加臭秽,

汝意求鬪者,我即堕于汝。

迦叶尊者报大王言:「王之所见,由如彼猪与师子鬪,我如师子先堕于汝。」

时正句王闻尊者迦叶说是语已,深心惭悔,谓迦叶言:「尊者!我从初闻日月喻时早已信伏,但为欲闻尊者智慧辩才,故以是言激引宣说。唯愿尊者!察我诚心,知我信伏,誓愿归依迦叶尊者。」迦叶报言:「勿归依我,我归依处谓佛法僧,汝当归依。」王复告言:「依尊者教归佛法僧,受近事戒,从今已去,誓不杀、不盗、不淫、不妄,复不饮酒,终于身命持佛净戒。」

早餐后,常州居士去寻找放生鱼类及放生点。自市场中悉数买来鱼类活物,并于清江边举行简单放生仪式后,放至江中。

放生后,欲离开时,见江边一石,石上有善财童子拜观音菩萨团形者,每次放生,或祥云或瑞相,此亦心之所系而生之相,虽是妄相,能使吾等于放生事而喜乐者。

青江水清流急,是放生好地方。江水碧波荡漾,水流声哗哗,若能于江边禅坐须臾定是惬意者,有人言草丛有蛇,一时心里难过此坎而作罢矣……

午餐时,餐桌对面路边山上有一兔形,吾拍照于诸行脚僧及居士观看,皆以为神似者。使吾想起《兔王舍身供养梵志缘起》故事:

菩萨往昔曾作兔王,以其宿世余业因缘,虽受斯报而能人语,纯诚质直未甞虚谬,积集智慧熏修慈悲,不生一念杀害之心。

于彼无量百千兔中,禀性调柔居其上首,为彼徒属讲宣经法,劝令谛听善思念之:「我及汝等无始劫来,不修正行随恶流转,由四种因堕三恶道。

所谓四者:贪、瞋、痴、慢。或由悭贪造十恶业,以是因缘堕饿鬼中,悭增上故其咽如针,长劫不闻浆水之名,设得少食变成火聚,皮骨连立受饥渴苦。

或由瞋恚造十恶业,以是因缘堕傍生中,或为鸷兽、虎兕、毒蛇、无足、多足更相食噉,受驼牛报负重致远,项颔穿破偿住宿债。

或由愚痴造十恶业,以是因缘堕于地狱,无净慧故拨无因果,毁佛、法、僧断学般若,入于苦处,八寒、八热、刀山、剑林种种治罚。

或由我慢造十恶业,以是因缘堕修罗中,心常谄曲贡高自大,离善知识不信三宝,虽受福报如彼天中,常苦鬪战残害支节。

我今略陈如是诸趣所受众苦,若具说者穷劫不尽。又我与汝盲无慧眼,痴增上故受彼兔身,常受饥渴乏于水草,处于林野周慞惊怖,或为罝网机陷所困,为彼猎者之所伤害,现受此苦深可厌患,汝等各各发勤勇心,修十善行趣出离道,求生胜处。」

是时兔王常为同类,宣说如上相应法要。有一外道婆罗门姓,厌世出家修习仙道,远离爱欲不起瞋恚,饮水食果乐居闲寂,长护爪发为梵志相。

忽于一时遥闻兔王为彼群兔宣说经法,而自咨嗟乃作是言:「我今虽得生于人中,愚痴无智,不及彼兔了达善法开悟于他。此必大权圣贤所化,或是梵王大自在等,我因得闻彼所说法,身心泰然离诸热恼。今此兔王自性仁贤,善能发明先圣之道,分别善恶报应之理,我从昔来栖止山谷,艹衣木食求出离道,未逢师友如是教诲,今始遇之喜跃无量。」

是时仙人即起合掌,诣兔王所安徐而言:「奇哉大士!现此权身,能为有情广宣法要。汝今真是持大法者,必当所蕴正法之藏,愿今为我开示演说最上究竟出离之道。我先修习婆罗门法,久受勤苦殊无所益,譬如有人信顺愚夫钻氷求火不可得也,愿投仁者作归依处。」

时兔答言:「大婆罗门!我今所说解脱之法,能尽苦际,称汝机者,但当发问无所悋惜。我已久除悭贪之垢,为利有情乐住生死,化彼同类受是兔身。」

是时仙人闻是说已,心大欢喜得未曾有:「我今幸得亲附慈化,愿垂教诲勿辞劳倦,凡历多年义深亲友,食草饮泉与兔无异。」

时世人民枉行非法,惯习罪恶福力衰微,善神舍离灾难竞起,共业所招令天亢旱,经于数载不降甘雨,艹木焦枯泉源干涸。

时婆罗门即作是念:「我今年迈复阙所食,若唯止此转增饥羸。」

乃白兔言:「今且暂离往至余处,幸勿见讶。」

兔即告曰:「大仙!今者不乐其所,诚恐误犯兾乞容恕,久要之言俄成轻别。」

婆罗门曰:「此处幽寂绝其过患,诸兔调顺各不侵挠,但我薄佑乏其所食,久依大士获闻法味,要当终身藏之心腑,愿广其传以济群有,绝浆亡食已经旬日,恐命不保虚捐前功。」

兔闻是已悲哽而言:「今此睽违何时再遇?愿留一宿虔伸薄供。」

是时兔王语群兔曰:「今此大仙道力坚固,是善知识,最上福田,汝等戮力多积干薪,共助晨飡供爨之用。」

乃诣仙所复作是言:「唯愿明旦必受我请。」仙即许之。

彼婆罗门伫思详审:「今此兔者为何所有?或得毙鹿,或遇残兽,心生欢悦勤请如是?」

是时兔王谓群属曰:「今此大仙欲舍我去,无常别离世态若此,众生寿命犹如幻化,果报一来无能脱者,是故汝等当勤精进求出离道得尽苦际。」

尔时兔王终夜不寐,为彼同类说如是法。当其清旦诣积薪所,以火然之,其焰渐炽。

白言:「大仙!我先所请欲陈微供,今已具办愿强食之。所以者何?智者集财积而能施,受者怜愍要必受用,我今贫乏施力为难,唯愿仁者决定纳受,我欲令他获安隐乐,自舍己身无所贪惜,共诸众生证无上觉。」说是语已投身火中。

时彼仙人覩是事已,急于火聚匍匐救之,不坚之身倐焉而殒,抱之于膝悲不自胜:「苦哉大士!奄忽若此,为济他身而殒己命。我今敬礼为归依主,愿我来世常为弟子。」

发此誓已置兔于地,头面作礼而复抱持,即与兔王俱投炽焰。

是时帝释天眼遥观,即至其所兴大供养,以众宝建窣覩波。佛语诸比丘:「昔仙人者,弥勒是也;彼兔王者,即我身也。」

晚上看到武汉刘汉生居士发来消息:

“师父好!师父日志中感叹鄂西(宜昌、恩施)地区佛教寺庙少,实际情况亦如是。末学现将略知情况汇报于师。

一、巴人历史漫长,文化封闭性强,原始宗教深入人心,封建时代土司宗族世俗控制力强,与汉文化交融近代才加速。

巴人是中国古代的人体群落之一。约在父系氏族时期就生活在鄂西清江流域,后来又不断向四周迁徙和扩散。

《山海经·海内经》载:“西南有巴国,太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路史·后纪·太吴伏羲氏》说得更清楚:“太昊,伏羲氏……风姓,伏羲生咸鸟,咸鸟生乘厘,是司水土,生后照(照),后照生顾相,夅(降)外于巴,是生巴人。”巴人祖于伏羲,并承袭了伏羲以白虎为图腾。

信奉占卜,崇尚巫教,民风古朴自然,情感表达直白,具有豪放、率直的文化性格,这似从巴人遗物的纹饰变化与特色上可见一斑。相比较而言,巴文化中比较雅致的文化成份少,更多的是自发的、自然的、民族的或可称为世俗的文化成份较浓厚。清江巴人独特的文化性格,与蜀地“君子精敏、小人鬼黠”形成鲜明对比,又与江汉楚文化那种华美修饰有明显区别。

二、地理位置闭塞,偏居一隅,交通交流困难。

三、经济落后,明清时代古寺古庙毁后,重建者少。

四、人口稀少,信众比例低,近几十年人口还在输出。

末学九叩跪拜”

感谢居士用心查找资料让吾了解历史及寺少原因。但愿凡有人居处,得闻佛法获利益……

居士问及是否可养畜兽事,吾告彼言,佛法破世间,不坏世间法。随顺时间法,为除众生执。

就现世而言,未可定言可与不可,曾记何时,人食犹不可饱,那有蓄养宠物之事,农村养狗者乃为看家,养猫乃为捕鼠。今时普天之下,宠物遍地,共业别业使然。

《梵网经》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如是者,即是往昔吾父或是吾母,养之何妒。因为众生妄情生执,故勿使于道业相违相悖者也。

居士发来消息言

“《优婆塞戒经》中言: 若优婆塞、优婆夷受持戒已,若蓄猫狸,是优婆塞、优婆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若优婆塞、优婆夷受持戒已,蓄养象、马、牛、羊、驼、驴,一切畜兽,不作净施未受戒者,是优婆塞、优婆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居士既问,吾亦以吾所解而作答,抑或未能解佛所说义者,愿有智者善知识再作教导。

《在家律要广集》云“问:比邱乞食四方,故不可畜奴婢畜生。今优婆塞未离家业,如何不许畜象马等?又净施之法当如何作?答:此菩萨优婆塞,虽尚居家。已作人天标榜,故一切畜生,皆须净施。净施之法,经未申明。然以理揆之,应同比邱净施财宝,虽不畜持。仍得作法受用(谓以象马等物。皆作委寄亲友之心。代彼看养骑用)。”

是知,为使道业精进弃俗累,昔时所言蓄者,与当下宠物者有所不同。

《梵网经心地品菩萨戒义疏发隐》云:

长养猫狸猪狗。

发隐:此令众生损害众生,又畜养终归损害。故制如猫狗伤物,令损害也。猪等养而杀食,终损害也。优婆塞戒经云:畜猫狸者得罪,养猪羊等者得罪,养蚕者得罪,俗制如斯。僧可知矣。

是知,往昔之蓄养,恐伤于彼,或伤于余之众生者是。

《大爱道比丘尼经》有云:

沙弥尼复有十事法。何谓为十?一者当敬佛,至心无邪,持头脑着地,常自忏悔宿世罪行恶。二者常敬法,心存于道,慈孝于经。三者常敬于僧,心平不废,至诚有信。四者昼夜事师,心不懈惓如事佛。五者视一切众生,心皆平等,如自视其师。六者还自视诸沙弥尼,心敬爱之如视父母。七者视一切悉以等心,如视兄弟姊妹。八者视一切畜兽,心愍伤敬爱,如视夫主儿子。九者视一切置心树草木芭蕉,敬之视之无厌,如视身。十者当念十方天下蠕动蚑行勤苦不可言。是为沙弥尼十事法律也。

 “八者视一切畜兽,心愍伤敬爱,如视夫主儿子。”是知,若遇众生有难而施救,若遇能力所及而施之,未尝不可者也。

吾于行脚路上,常见流浪狗猫,凡有随行,必施救之,非若宠物而施救养之,乃视众生有难而解之者,若先前昌缘、昌来、昌如、昌慈者,即在行脚,无力照应,故劝人领养,小狗无知随行,亦不得再在难中丢失生命。

金刚、依然能闻吾语,随行常使闻吾所说,亦能听懂世间之语,虽不能闻懂法语,抑或一言,可作未来求证菩提之因,亦非善哉。作如是想,而作随行之举。

世人今皆以自喜好而养宠物者,有碍道业,妄生悲喜。既养者,善待勿弃,以至终命。未养者,慎勿找事。

总之,慈心而作,善事者也。妄念而为,烦恼者也。悲喜相随,慎之……慎之……



《朝山行脚·峨嵋——题行脚第五十七日》偈云:

曲折难分终须分 善恶难辨终能辩

清净心为终清净 恶缘造作终恶缘




想阅读更多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