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印象派的眼睛看世界

 陈农 2017-04-27
秦呆 2015-03-01:从裙子的颜色到艺术的转折 ——

用印象派的眼睛看世界

引文:

2015年2月27日,互联网穿上了一件不那么好看的裙子。无论种族与性别,世界人民被这条裙子分成了两大阵营:黑蓝与白金。我们不考虑对错,只关注颜色本身,在人类历史中,上一次有如此多的人来关注色彩,还是在100多年前的法国。

“要有光”

你有没有怀疑过你所见的世界,就像对那件蓝黑或者白金色的裙子一样怀疑?你手头的笔,在白纸上写下了黑色的字迹,它真的是纯粹的黑色么?白纸在白炽灯的照射下,它还可以称之为白色么?每天上班的路上的景色,即便是同一季节同一时间,它所呈现的颜色会是完全相同的么?

你看到世界,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独一无二的。

Rouen Cathedral MONET

咱们别说裙子了,来看看这个教堂,这教堂到底是什么颜色的?人类历史上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莫奈,竟然也没搞明白教堂是什么颜色?

上帝给出的答案是:要有光。

我们所见到的颜色,其实都是光。每个人的大脑,都是一位手段最为高超的艺术家,它将所有反射进眼球的光线,在大脑中调和成一片明亮而高级的混合色。我们所见世界的颜色实际上极为复杂,不会被重构。颜色产生于光的反射与吸收,无论质地,无论肌理,目之所及,通通都在反射。若无反射,便无颜色,黑洞中心即是如此。

“整个世界都是反射的”——欧仁 德拉克罗瓦

一件裙子的颜色便搅动了整个互联网,每个人的眼见都会产生偏差,更何况透过一个机械镜头,不同屏幕,颜色又失真的图片呢,在主观中找共识实际上更像是一种实用性的妥协。

而人类真正认识并了解色彩,也不过近百年的时光而已。

“科学的绘画”

19世纪,一个简陋的木箱在法国人尼塞弗尔·尼埃普斯手中诞生,这是最早相机的雏形,到了1839年,达盖尔银版法与珂罗法的问世,让照相馆如雨后春笋般普及起来。对于几百年来一直为如何精确再现自然而努力的科学家与艺术家而言,这对他们来说未尝不是一种美梦成真式的好消息,轻轻一按快门,便可以完全超越一位画家十几年的艰苦的造型训练。这项发明代表了这个时代大众的需求,并见证了艺术从极少数的精英阶层向更大范围人群转移的过程,受到了不断壮大的中产阶级的广泛接受。

这造福人类的发明,却挑战了绘画千年以来创造真实自然的特权与无上的地位,迫使艺术家们开始寻找另一种表达“真实”的方式。

艺术上,当时的法国学院派依靠展览的评选,占据着官方话语权,新古典主义根深蒂固,近百年来毫不动摇。在其之下,现实主义与反现实主义画家各自做着激烈的斗争,现实主义走出了画室,看见了社会,诞生了米勒,库尔贝等一批现实主义画家。反现实主义画家,则在写生的过程中,看到了千姿百态的大自然,并追求光,色,与大气的表现。

The Bridge over the Water-Lily Pond  MONET

在光学,1801年,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进行了著名的杨氏双孔干涉实验,并以此为基础,精确测定了光的几种基本波长,即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可见光,建立了色光三原色原理。依照杨的理论,所有物体对光的吸收与反射都不是100%的进行着,所以自然界不存在纯色,如纯黑,纯白,纯红。我们生活所见的纯色,必然会受到光源色,环境色等条件色的影响,所以一定会呈现出色彩倾向。比如:阴天的天光偏蓝,所以打到白布上时,白布必然会带有蓝色的倾向,而白布的阴影则会呈现出暖橙色,物体的阴影必然与光源色成互补色的关系,并且冷暖相对。

(下图中,呈直线相对的即为互补色,如红绿,蓝橙,黄紫。)

化学家谢弗雷尔则根据自己在哥白琳挂毯厂染色的经验,发现了色彩的同时对比规律:两种颜色的并置,会影响眼睛对每一种颜色的接受,使其色相和色值发生差别。通俗点讲,就是几种色块并置,大脑会自动将几种颜色进行混合。而后,其进一步解释了著名的色彩连续对比规律,也即是著名的色彩后像:当一个人长时间聚精会神的观察一种颜色时(如红色)然后再看着白色区域,疲劳的眼睛就会接受到互补色的信息(绿)。

德国生理学家赫尔霍兹则提出,色彩的产生客观上是光对视网膜的投射效应,并在主观上对视觉神经产生生理反应。

“要想欣赏一幅印象主义的绘画就必须后退几码,去领略神秘的色块突然各得其所、在我们眼前活跃起来的奇迹。创造出这一奇迹,把画家亲眼所 见的实际感受传达给观众,这就是印象主义者的真正目标。”                ——CF.H.Parker,The Principles of Aesthetics

随着光学、色彩学的推进,以及历代艺术家观察与实践,人们逐渐从单一固有色观念中解放出来。在印象派诞生之前,已有一些画家运用外光来探索作画了,如法国的巴比松画派,英国的康斯泰勃尔、透纳。

在印象派前期,尚处再现自然的阶段,它的颜色观念有以下特点:

1 自然界物体的色彩并不由物体本身决定,而是取决于照亮物体的光源,所以,印象派是画光的艺术。比如阳光直射下的雪山,我们也依旧会说是白雪,虽然它其实是黄色,阴影部分呈现蓝紫色。到了夕阳,雪则会成为一种冷粉色。所以,颜色并不是固定的。

2 物体所呈现出的颜色,是其选择性反射某种特定光所导致的,光在不断的变化中,所呈现的物象亦如此。时间前进,太阳升起,每一分每一秒的阳光都会不同。即便是,白墙,孤灯也在自我衰老,这个过程会很缓慢,但绝不会停止。

“光变了,颜色也要随着变。颜色,一种颜色,它持续一秒钟,至多也不会超过三四分钟。”——克劳德·莫奈

“光的艺术”

现在看来最为接近真实自然的印象派绘画,在一出生时,却备受嘲讽。

一份幽默周刊在1876年写道:那些自封的艺术家们自称为革命者和“印象主义者”,他们拿来一块画布,用颜料和画笔胡乱涂抹上几块颜色,最后还要签署上他们的名字,这真是一种妄想,跟精神病院的疯人一样,从路边捡到石块就认为自己发现的是钻石。

而“印象派”这个名词,来自于保守派记者勒鲁瓦,其在评价克劳德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时所用,在当时的人们看来:“艺术应当是写实且宏大,并有着充足的叙事性与戏剧性。然而这些印象派画家根绝一些不可靠的知识,竟然妄图以为一瞬间就足以成为一幅画。” 在当时看来,这个词是极为刻薄的,但等到1878年第三次印象派作品展览时,这些艺术家们已经自觉地开始使用”印象派“称呼自己了。

而《日出:印象》(Impression:Sunrise),也当之无愧的成为了印象派绘画的代表作。

在这幅画里,阿佛尔港口清晨的一瞬被一种全新的"写实"方式所记录下来,这种方式忽略了传统写实绘画对形体与明暗的细微雕琢,画面全部由大大小小,变化微妙的色块构成,色彩的冷暖对比成为画面的主导,并以冷暖对比的节奏来还原光感,互补色的使用上也极为大胆。这是形体之外另一种真实,人类头一次在色彩上接近了大自然。

无论以往的绘画多么精微,细腻,实际上,“只有在印象主义绘画中,自然才被彻底征服了,在那里出现的画家视线中的每一件事物都可以成为绘画主题,在那里,真实世界中的所有方面都变成了值得艺术家研究的对象。”(《艺术的故事》,1995年,P536)

19世纪的巴黎,"一切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报纸,电报,电话开始出现,城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野蛮的发展着,并出现了大量丰富的休闲娱乐活动,这些新兴的生活方式,都被印象派画家当作生命的一瞬,生动的记录下来。

皮耶罗,奥古斯特,雷诺阿《红磨坊街的舞会》(Le Moulin La Galette)描写的就是这样一瞬间。每个人都喜欢雷诺阿,就像他喜欢漂亮儿童,花朵,和女人一样,这个天生的乐观主义者即便处于最贫穷的境地,也会记住每一个他见过的可爱女人。画面中的气氛令人感觉格外的温馨,聊天,跳舞,喝酒。每个人的欢乐都好像从画面中满满的溢了出来,直达观者心中。午后的阳光挥洒出点点光晕,巧妙的模糊了形象的边界,使画面的光影效果格外生动。就像是巴黎街头不经意之间的一瞥,却足以让人铭记。

在这里,古典艺术所追求的永恒与肃穆,已经彻底消失,取而代之的则是每个人身边的瞬间与无常。

“为什么艺术不能是美的呢?世界上丑恶的事已经够多的了。 —雷诺阿

“新印象主义”

年轻的艺术家乔治修拉,在充分研究了当时的光学与色彩理论后,开始尝试另一种前所未有的绘画方式,“点彩”。将未被调和的纯色,直接以点的形式放置于画面中,依靠并置产生的颜色差,通过视觉混合原理,在观者的大脑中进行调色。

印象派绘画是感觉的艺术,而修拉,则尝试着用知识代替感觉。

这幅《大宛岛上的星期日》(A Ssunday on la grande jatte)是最早的实验艺术之一,作者以他极为开放的视野,新奇独特的技法,以及远超常人的耐性,耗时一年完成了这幅画。通过细小的彩色圆点,使画面松动而富有张力。远近人物皆按透视法,黄金分割法精心安排,并辅以数学公式计算递减人物大小。完美的呼应了他的艺术理念:“艺术总是追求完美与和谐,以纯粹科学的态度创造真正的艺术”。

但艺术毕竟不是科学,艺术的实践总是充斥着感性,真理多走一步也会成为谬误。如果说前印象派作者们的作品是生活的一瞬,那么修拉的这幅画更像是一个摆拍的舞台剧。表情一致,装饰雷同,反而使画面有一种刻板而压抑的气氛。印象派的产生有部分原因得益于科学技术的前进,但如果以科学技术为主导,来创作艺术,等于将艺术套上了枷锁,最后都会难免流于形式。近年来中国照片油画,投影油画的盛行,已经证明了这一流弊。

前印象派的色彩,此时依旧停留在对科学技术的审视,以及对自然的忠实再现,在艺术的目的上,印象派与他们所推翻的传统学院派其实是一致的。

然而随着塞尚的出现,印象派开始走入后印象主义,并与传统艺术彻底决裂,塞尚的探索,引导了立体主义与构成主义的兴起,他也因此被称为“现代艺术之父”。

梵高引领了艺术走向表现主义,而高更,则成为了象征主义的代表。

印象派,就是由传统艺术至现代艺术的转折点。

自古希腊始,所画及所见。至古埃及,所画即所知,而后古罗马,建立了西方绘画写实主义为典范的风格。真实的再现自然就是艺术存在的意义。到了19世纪,在现实,历史,科技,哲学等等因素的交叉构建下,印象主义异军突起,一举打破了以形叙事,再现客观自然的传统艺术,并将艺术提升至以表现主观精神表现为主的轨道上。印象派之后,就像封印被打开了一样,艺术不再为了自然,开始“为艺术而艺术了”。

后印象派与现代绘画,那又是一个长长的故事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