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读书】古代家训之读书学习篇

 老沔城人 2017-04-27










【教育读书】


古代家训之读书学习篇



  关于教育子弟读书学习的内容,在古代家训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这方面的训诫在当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中颇有借鉴价值。

  “人生至乐,无如读书;至要,无如教子”(家颐《教子语》)。中国古代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耕读传家是家长教育子弟的基本宗旨。因此,也是每一个家长都乐而为之的头等大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勉学》中说:“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颜氏家训》被公认为是汉民族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汉高祖刘邦素以“马上治天下”、鄙视读书人著称,但到晚年,他从切身体会中领悟出读书并非“无益”,“追思昔所行,多不是”,于是谕告太子刘盈“可勤学习,每上疏宜自书,勿使人也”(《手敕太子》)。历朝历代的封建君主都把教子读书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有的还专门为皇太子及诸子编有教科书。有识之士更是强调读书学习的重要性,严慈并用,劝子读书。西汉的韦贤(字长孺)与子韦玄成(字少翁)俱以明经位至宰相,时有谚语曰:“遗子黄金满嬴,不如教子一经。”晋朝的刘殷(字长盛)七岁丧父,发愤读书,“弱冠精通经史,综核群言,文章诗赋,靡不该览”,“有七子,五子各授一经,一子授《太史公》,一子授《汉书》,一门之内,七业俱兴,北州之学,殷门为盛”。唐代的张弘靖于战事之余告诫军士说:“今天下无事,汝辈徒挽得两石弓,不如识一丁字。”中唐名相裴度训其子曰:“凡吾辈,但令文种无绝,中间有成功,能致身于万乘之相。”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也指出:“四民皆坐世业,士大夫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但不可使读书种子断绝。”陆游更进一步指出,即使家庭如何贫困,也要设法教子读书,“子孙才分有限,无如之何,然不可不使读书”(《放翁家训》)。清康熙朝官员张英在《聪训斋语》写道:人心至灵至动,不可过劳,亦不可过逸,惟读书可以养之。每见堪舆家,平日用磁石养针,书卷乃养心第一妙物!闲适无事之人,镇日不观书,则起居出入身心无所栖泊,耳目无所安顿,势必心意颠倒,妄想生嗔,处逆境不乐,处顺境亦不乐。有记载评之张英曰:“一门之内,祖父子孙先后相继入南书房,自康熙至乾隆,经数十年之久,此他氏所未有也。”总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乃是古人信奉的座右铭,因此说,教子读书乃“人生至乐”和“人生至要”。

  古代家训中教子读书的方法很多。自孔子提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的学习精神之后,发愤学习遂成为古人乃至今人读书治学的不二法门。读书须静。诸葛亮46岁才得子诸葛瞻,他很喜欢这个儿子,希望儿子将来成为国家栋梁。他在写给诸葛瞻《诫子书》一文中,告诫儿子读书要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读书须专。“用心专者,不闻雷霆之震惊,寒暑之切肤”(林逋《省心录》)。郑板桥在《潍县署中谕麟儿》一信中写道:“凡经史子集,皆宜涉猎,但须看全一种,再易他种,切不可东抓西拉,任意翻阅,徒耗光阴,毫无一得。”他所提倡的这种读书“贵精专”的观点并非排除博览,而是先精而后博,篇篇都读,字字都记,便与没分晓的钝汉无异。读书须勤与苦。西汉的匡衡穿壁偷光,南宋名臣胡铨双肘不离书案三十年,张无垢每天凌晨就立于窗下读书,如是者十四年。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被写进启蒙读物《三字经》;铁砚磨穿、三年不窥园的故事更被人们传为佳话。欧阳修做文章多在“三上”——马上、枕上、厕上;朱熹之读书法却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这类勤学苦读的典例可谓不可胜数。

  古代家训中还有很多关于借书、珍惜书籍而读的有趣故事。“书非借不能读也!”这是清代文人袁枚在《黄生借书说》中的一句话,是古人从读书实践中悟出的经验。因为借书不容易,怕别人催还,在这种压力之下,人便能废寝忘食地去看书;倘若是自家的书,反而会落得束之高阁的命运。古人对爱惜书籍也经常强调,著名的事例是司马光,他珍藏着万余卷文史方面的书籍,他读过的书在几十年后,仍然像从未用手触摸过的新书一样,他垂训儿子说:“贾贤藏货贝,儒家惟此耳,但当知宝惜!吾每岁以上伏及重阳间,视天气晴明日,即设几案于当日所,侧群书其上以曝其脑,所以年月虽深,终不损动。至于启卷,必先视几案洁净,以茵褥,然后端坐看之。或欲行看,即承以方版,未尝敢空手捧之,非惟手汗渍及,亦虑触动其脑。每至看竟一版,即侧右手大指面衬其沿而覆,以次指面捻而挟过,故得不至揉熟其纸。”可见司马光对书籍的爱惜到了何等程度!其对如何翻阅书籍的指点,于今尤为至理名言。不爱护书的人绝不是真正的读书人,真正的读书人肯定爱护书,甚至不借书给人。左宗棠就告诫儿子:“家中书籍,勿轻易借人,恐有损失。如必须借看者,每借去则粘一条于书架,注明某日某人借去某书,以便随时取回。”(《致孝宽、孝威》)吩咐叮嘱得何等仔细!但也有主张不要过分爱惜书者,如清人孙枝蔚的《示儿燕》:初读古书,切莫惜书。惜书之甚,必至高阁,便须动圈点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盖新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吾贫人未遑效此也。譬如茶杯、饭碗,明知是旧窑,当珍惜;然贫家止有此器,将忍渴忍饥作珍藏计乎?儿当知之。这是从“惟多读书可以使人敬,惟至诚可以使人感,惟耕田可以不求人”的角度提出“初读古书,切莫惜书”的,只要能多学习知识,充分发挥书籍的作用,那么“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这样做要比置书不读、束之高阁的所谓藏书家划算得多!他的确是儿子的良师益友。孙枝蔚的观点在印刷发达、购书容易的今天,尤为值得深思!

  曾读过一首《读书经典四字歌》,近百个典故大多都出于家训之中:

    刺股悬梁,凿壁偷光,囊萤追月,燃糠映雪

    目不窥园,磨穿铁砚,锲而不舍,韦编三绝

    断齑画粥,辍耕而录,程门立雪,纪昌学射

    警枕脚邤,铁杵磨针,面壁功深,不耻下问

    废寝忘食,载酒问字,手不释卷,日读百篇

    挂角织帘,二酉才贯,珍惜寸阴,日见其进

    投斧炳烛,五车之富,发奋图强,一目十行

    锦囊佳句,开卷有益,蟾宫折桂,出类拔萃

    专心致志,登堂入室,持之以恒,触类旁通

    才高八斗,独占鳌头,挟策燃荻,分坐割席

    孟母三迁,青出于蓝,如饥似渴,深造自得

    闻鸡起舞,闭门苦读,白驹过隙,生无所息

    卷不离手,七步之才,倚马可待,负薪编蒲

    带经而锄,断织下帷,五子夺魁,三上三余

    书香门第,老子问师,孔子辨日,寒窗深造

    斧正推敲,入木三分,一字千金,焚膏继晷

    脍炙人口,流麦书癖,马头草檄,学海书山

    贵在登攀,天道酬勤,著作等身,等等。

    古代读书学习之训虽汗牛充栋,令人目不暇接,但简而概之,可归为“十其”:

    知其要,立其志,务其勤,持其恒,精其选,专其心,览其博,求其精,融其通,践其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