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咳嗽13

 看尽世态冷暖 2017-04-27
咳嗽病 成因多 清金肃降是常法

内外实虚细磋摩

例一 王某 男 49岁 南京电子管厂工人

初诊1982.11.1:?咳嗽多年,遇寒加甚。最近连日上夜班,触冒风寒,旧病骤剧。咳嗽气急,痰涎甚多,恶寒战栗,随之高热 (送至某医院急诊,经检查,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并发急性感染。用青、链霉素,激素等治疗,因药物过敏反应,转中医就诊)。

诊时病已第三天,尚然咳嗽甚剧,气息急促,恶寒发热(体温39.5℃),头额稍有汗,摸之不温,身无汗,身困拘急。神识微见迷糊,烦躁不安,自诉胸闷微痛,咯痰不爽,痰多稠沫,中夹晦黄痰片。不欲饮食,大小便不畅。舌淡,有紫气,苔薄腻罩微黄; 脉弦细数。分析病情,此为新感引动伏饮,兼夹郁热为患,属于咳嗽的表里寒热错杂证候。盖由伏饮之体,胸阳本为不足,而风寒所伤,肺气更被郁遏;邪郁则生热,热不得泄,还迫于肺,以致寒热纠葛,肺气?;?;郁,出入升降之气被阻,所以寒热不解,而剧咳气迫如此。表气不宣,里气更郁,内犯心肺,所以神色迷糊,烦躁不安,胸中微痛,亦相应而致。饮与热结,势有结胸、气痹之变! 急与祛邪宣肺,化饮泄热,开通气机为治。大青龙汤加味。

麻黄(先煎)4克 桂枝10克 炙甘草3克 生石膏(先煎)25克 光杏仁 (打) 10克 生姜10克 姜半夏10克 赤芍10克 黄芩10克 石菖蒲5克 矾郁金10克 茯苓10克 陈皮5克 (2帖,一昼夜服完)

二诊11.3: 药后得透汗,寒热已退,咳嗽大减,痰亦少。惟感神困欲睡,形虚畏冷,欲得温饮。小便已畅,舌苔薄黄已化;脉细微弦。这是药病相当,邪却饮化之象,殊为转机佳兆,法当治标顾本。

桂枝10克 白芍10克 炙甘草3克 生姜5克 大枣3个 姜半夏10克 陈皮5克 茯苓10克 赤芍10克 黄芩10克 姜川朴3克 光杏仁 (打) 10克 炮姜2克 (3帖)

三诊11.6: 连进桂枝汤加味合二陈法,调和营卫,化其痰饮,病情进一步好转,神气清爽,知饥欲纳,咳嗽仅晨晚为多,并能起坐活动。咳痰亦爽利,胸脘觉舒。大便已三日未解,今天得大便,更见轻松。惟尚动则易汗,欲得温暖,气虚之象又显。舌色转润,质尚隐紫; 脉细。邪去正怯,自属情理中事,再为补脾益肺,温化痰饮,两顾为法。异功散合苓桂术甘汤。

炒党参10克 茯苓10克 白术10克 炙甘草3克 姜半夏10克 陈皮5克 桂枝10克 黄芪皮10克 炮姜3克 姜川朴2克 红花5克 生姜5克 大枣3个 (5帖)

四诊11.11: 诸症悉平,精神恢复,仅晨晚尚有咳嗽,但痰唾已少。舌苔薄白,紫气见减;脉细,按之有滑象。肺脾之气渐复,痰饮亦已向化,调理巩固为法。前方去川朴;加当归10克,黄芪皮改黄芪。(5帖)

此病来势急,治疗得法,退亦较快,药服完后即去上班。嘱用香砂六君丸合杏苏二陈丸作日常调理,整个冬令没有复发。

按: 寒饮久咳,又感新邪,成为表里寒热错杂证候,这在秋冬或冬春季节,很为多见。余在临床所遇的,病情尚有许多差别。其一,如果寒饮又感风寒,同气相求,往往多从寒化,成为表里皆寒之证,治以小青龙汤,收效较快,亦少反复。但有时邪遏气郁,亦能转从热化。不过,这种发热,属于外感病变的一般规律,即寒邪郁而为热,如上述病例,用大青龙汤解表泄热,也能迅速见效。但须注意,这并不是寒饮已从热化,观其邪热退后,寒饮咳嗽的本证又显露了,需要用温化之药,这一点是明显的区别。其二,寒饮兼有轻度感染,饮郁化热,前人所谓 “阴凝之处,必有伏阳” 证候,病情又不一样,能够缠绵很长时间,痰不化,热不甚,但又退不清,亦不能从汗而解,这又有其特点,余在临床,每参小青龙加石膏汤、杏苏二陈加黄芩等用药方法。一方面化痰止咳,一方面又兼以泄热,亦能取得疗效。其三,更有内留伏饮,外感风热,成为寒温夹杂证候的,处理就较棘手,虽然大法总是先祛新感,后治寒饮,但祛风清热,轻剂不易见效,重则又碍宿饮,很多掣肘。余常先用清解方法为主,略参一些化痰除饮之品,如二陈诸药,这亦是一种标本兼顾方法。待外感解,发热退,再着重治其痰饮咳嗽。但这里亦有复杂情况,因为风热多伤阴津,有些病例,虽然邪气已去,但遗留燥、湿两存的病情,即痰饮逗留多湿,而伤津又见燥象,证候错杂。此时对于温肺化饮之品,要有所节制,而且还要适当顾津。余每仿照张景岳的金水六君煎方法,以沙参、麦冬、蒌皮等换熟地; 或者取叶天士的用异功散去白术,加白芍、生山药,以及参酌于异功散与麦门冬汤之间的用药方法,因而获得疗效的。总之,在临床处理,切忌简单从事,而要别标本、分缓急、抓主症,妥善处理加以治疗。例如上述诸证,不同于一般外感,能够刻期见效,往往缠绵反复,须经过几个回合,才能平复。杂证之难,就在于此,宜多加以琢磨。

例二 金某 女 44岁 南京市人民政府干部

国庆节后发病,因晚间受凉而致。喉中燥痒,干咳无痰,痒甚咳甚,晨晚为剧。其咳始终无痰,得温饮略舒; 咳甚气逆,甚至小便自遗,胸膺隐痛,咳声嘶急,有时涎中见血丝。如此延至来年春暖,其咳才止。多方医药,未能向愈,至今已历四年。舌净苔薄,有津; 脉细见弦象。此凉燥束肺,气逆致咳。治以温润其气,肃肺止咳。用辛润理肺汤(自拟方)。

带节麻黄4克 带皮杏仁 (打,去尖) 10克 甘草6克 桔梗5克 佛耳草 (包) 10克 橘红5克 当归10克 炮姜4克 生姜5克 (5帖)

二诊: 因为药方见效,自己连服八帖,喉痒除,咳大减,睡眠安熟。舌苔薄,脉细见滑象。肺温气降,佳兆。原方续进五帖,巩固疗效。追访两年,病未复发。

按: 此方是自拟方,其用药大意,以甘草干姜合当归生姜,温胸中之阳,并能辛润肺气,解除凉燥; 同时,甘草干姜与当归生姜相合,亦有调和营卫之意,营卫和,其表亦解。甘草与当归,各自都能治咳。如千金甘草汤,即以一味甘草治肺痿。《别录》亦谓甘草能 “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本经》治咳逆上气,列为当归的首功。此药味辛性温,富含油性,最善温润,理肺止咳。以上一组药,为方中主药,从凉燥束肺的病机考虑的。麻、杏、草、桔,是三拗汤与甘桔汤合方,能利咽喉,治咳嗽,作为对症下药;与前一组药同用,能相辅相成。佐以橘红、佛耳草,利咽止咳,实际与麻杏草桔是重复用药,加强治咳的作用。因为久咳之病,与暴咳有殊,必须重复用药,药乃有力 (孙思邈语)。又,《医门法律·咳嗽门》有五拗汤,其方即三拗汤加桔梗、荆芥。

此病的特点,舌净苔薄,不糙不腻,有津液敷布; 脉细见弦象,而无数象。虽为干咳,但绝无燥热伤阴之征。如果误认为温燥伤肺,投以甘寒柔润之剂,则阴药可能反致肺气抑遏,咳更不爽,病情亦就更复杂,延久难愈了。

临床运用,如果喉中燥痒较甚,咳频不止,每为凉燥郁闭于表,肺气不展,可加荆芥5克,枇杷叶 (包) 10克。如果咳声呛急,生甘草再加3克,甘以缓之。亦有喉痒干咳,呈过敏状态,一年四季都发,一接触过敏原,其咳即剧,反复无常。即以荆芥、防风各10克,换麻黄。过敏每属风象,并有体质因素,可配伍三豆汤 (即黄豆、绿豆、赤豆各10克,甘草3克,煮汤连滓饮服),能益脾解毒,增强抗过敏作用。如咳而遗尿,为肺气不能下及,失于收敛,宜加五味子3克。五味子合甘草干姜,能益肺气而摄下焦。如咳引胸痛、胁痛,是肺气闭郁,络脉失和,可加广郁金10克,桃仁泥5克。如兼见咳血,并非火迫,每为咳震络伤,可加荆芥炭5克,广郁金10克。由干咳渐变为咳而有痰,痰出咳减的,每为病情好转之象,是肺气畅达,驱邪外出了,不必加药。如果痰较多的,可加法半夏5克。病情好转,应逐步减少辛散之品,防止辛散肺气。本病的治疗,不要多用镇咳药,无论中药、西药,往往镇咳无效,反致胸闷憋气。

例三 张某 男 60岁 化工厅离休干部

初诊1986.10.4: 天气骤凉,干咳又作,喉中燥痒,咳声呛急,小便自遗,晨晚为甚,不能安眠,已经七日,始终无痰,经治无效。自感形寒,但不发热,喜得温饮,纳谷尚可。据述此病去年曾经发过,秋季作咳,冬季未愈,至今春才平 (医院检查,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前列腺肥大,无特殊疗法,迁延至今)。舌净苔薄,脉弦。病属凉燥咳嗽,治以辛润理肺方法。

带节麻黄4克 带皮杏仁 (打,去尖) 10克 甘草9克 桔梗5克 佛耳草 (包) 10克 橘红5克 当归10克 炮姜4克 生姜5克 (5帖)

二诊10.9: 药后病情基本向愈,喉已不痒,咳亦大减,小便亦正常。惟晨晚其咳尚发作一阵,但稍有痰,咳亦较爽,入睡即平,舌苔薄白,效议出入为治。原方去橘红、炮姜、生甘草; 加炒党参10克,炙甘草4克,大枣3个。(5帖)

三诊10.19: 据述接服前药二帖,诸症即平,服完五帖,诊其一切正常,亦无肝阳偏旺之证。遂与归芍六君加款冬花、紫菀,当归重用,调理巩固,迄今并无反复。

例四 韦某 女 47岁 1425所医生

初诊1983.7.8:?咳嗽已五月余,咽喉作痒,阵发剧咳,咳甚并且恶心欲吐; 痰出白沫,时或不爽。面目浮肿,形体疲乏,诸治不效。脉细,左手有滑象; 苔薄,舌边多齿痕。脉症合参,咳久肺虚,已涉损证,但风邪尚然逗留,不能单从虚证考虑,此为不足中尚有余邪,即肺虚夹邪咳嗽。治宜表里兼顾为法,先侧重于祛邪。止嗽散出入。

炒荆芥5克 白前10克 前胡10克 紫苏3克 茯苓10克 法半夏10克 陈皮4克 炒白术10克 炙甘草3克 炒当归10克 冬瓜子皮各20克 (5帖)

二诊7.14:?咳嗽略减,但尚咽粘痰多,咯出不爽。这是病久气怯,肺邪不易清撤之故。原议再进。原方去白前;加矾郁金10克,炙紫菀10克。(5帖)

三诊7.22:?咳嗽大减,泡沫痰已极少,但改为透明痰块,又见咽干作呛,下午面部有烘热。这是气阴两虚,余邪又有燥化之象,所以近日汗出较多,但皮毛又畏风,似乎感冒而实非外感。脉见细滑,苔薄质嫩,舌边有齿痕。转为顾本,兼调气阴,辅以理肺。

炒荆芥5克 炙诃子皮5克 炙甘草3克 苦桔梗5 克佛耳草 (包) 10克 枇杷叶 (包) 10克 法半夏10克 橘红5克 茯苓10克 炒百合15克 炒山药15克 生黄芪10克 炒麦冬10克 (5帖)

四诊7.29:?咳嗽又减,仅偶尔发作,每由咽喉干呛引起,多在晨晚二时。泡沫痰和透明痰块均已化净,面烘热、易汗出之症亦几平,面目浮肿亦退。不过在咳时喉中有腥气,肺虚显然。再步效议,促其康复。原方去佛耳草、枇杷叶; 加炒当归10克,冬瓜子 (杵) 20克。(5帖)

药后诸症均除,眠食如常,原方再服五帖,以资巩固。

按: 此证属于肺虚夹邪咳嗽,而肺虚又是由于久咳不止所致。明确主要病机,所以一路邪正兼顾。开手侧重祛邪宣肺,以治其咳; 获效以后,转重扶正,治咳亦以开阖肺气,止嗽解郁为法,取《丹溪心法》 以荆芥与诃子同用。半年之咳,终于收功。回顾先前所治,只知见咳治咳,所以不效。不求甚解,如何能获寸功?应引以为戒。

例五 沙某 女 67岁 上海闵行

初诊1998.10.2: 喉痒咳嗽,反复发作,已经年余,多种检查,肺与气管,没有发现问题。其咳似有过敏性,无论受凉或受热,尤其不能闻油烟气,否则可以立即发作,一发就是兼旬不止。咳嗽始终无痰,咳多胁肋间痛。中西药均欠效。食欲日差,每餐不到两许。饮食品种亦越来越少,深怕吃坏。形体痿弱,面色虚黄,目下胞肿。近来头面五官均作痒。总顾虑是否有难名之疾。舌苔薄白; 脉细见涩象,按之少力。

分析证候,病起风邪上受,延久肺脾两虚。肺虚易招感,所以形体畏寒,久咳不愈。脾虚则纳减少运,营卫气血渐损,所以力疲神萎,正不胜邪,出现过敏症,头面空窍肌肤作痒。因为病久不愈,治疗宜分两步走,先顾标,再治本。顾标法为辛润理肺,兼以运脾。

炒荆芥10克 防风10克 薄荷(后入)4克 炒牛蒡子 (杵) 10克 苦桔梗7克 炙甘草4克 当归10克 桃仁泥10克 杏仁泥10克 橘红5克 茯苓10克 厚朴花5克 炙枇杷叶 (去毛,包) 15克 (5帖)

又三豆汤: 黄豆10克,绿豆10克,赤豆10克。每日一剂,连汤带渣分作两次饮服。

用药大意,干咳作痒,总有风燥之象。所以用荆、防、薄、蒡,祛风利窍; 甘、桔、当归、桃、杏、杷叶,润肺止咳; 甘、桔与牛蒡相合,又能清利咽喉。因为干咳时久,久病必然络瘀,所以润其燥,还须和其络,因此当归合以桃、杏仁,可以和营通络。朴花、橘、苓,开胃运脾。配合三豆汤,补脾胃,清热解毒。目前认为有增强免疫功能,抗过敏作用。一方以黑豆换黄豆。

二诊11.20: 前方连续服用10余剂,咳嗽大有好转,基本不咳了; 惟天气寒凉,喉部又有些作痒,时剧咳几声,但不影响睡眠。胃口亦比前好了,饮食量与品种,都有增加,并感有味道,想吃了,体重亦有些增加。时入冬令,背脊发冷又作,自感冷从脊骨发出,欲得温暖 (此病已经多年,今年似乎提早发作)。平时迎风流泪 (有眼睫倒毛,泪管堵塞),不能提携重物,否则尿频尿急 (尿检正常)。转为治本,肺脾肝肾兼顾。

黄芪15克 防风10克 白术10克 炙甘草4克 桔梗7克 当归10克 桃仁泥10克 杏仁泥10克 紫菀10克 款冬花10克 橘红5克 茯苓10克 桂枝7克 (5帖)

又,金匮肾气丸两瓶,杞菊地黄丸两瓶。常规量。

每日服一种,3~5天更换服另一种,淡盐汤下。

例六 邵某 女 50岁 工人 南京古坪岗

初诊1998.11.18: 感冒风寒,又值秋冬凉燥时节,以致形寒啬束,头额昏胀,鼻流清涕,干咳少痰; 有时咯痰亦不爽,质多清稀,已经匝月不解。咳频则气促,小便自遗,大便又艰解。有时脘胀,纳谷乏味,寐不安熟。脉细而浮,苔薄白。此为表邪犯上,肺气不宣,又影响及于中下焦。论治仍当先解其表,兼和肺胃。

荆芥10克 防风10克 川芎7克 白芷10克 紫苏10克 前胡15克 陈皮10克 姜夏10克 茯苓10克 炙草4克 炒炽壳10克 当归10克 生萝卜片50克 (7帖)

按: 此病看似简单,外感咳嗽而已,但实际病情较复杂。外感是风寒与燥邪并存; 其内又三焦之气通涩不和。所以其症形寒头胀,鼻流清涕与干咳少痰兼见,寒燥错杂。同时,上焦气逆作咳,中焦气滞脘胀,下焦又前滑后涩,一身脏腑之气逆乱。邪正纠葛,以致其病延经匝月而不能向愈。扼其要领,用解表和中兼行方法。荆、防、芎、芷祛邪,紫苏、前胡理肺,配伍甘草、当归,辛甘与辛润协和,发散风寒,又能润燥,以解其标。二陈伍以枳壳、萝卜,和中行气,亦合紫苏、前胡、甘草、当归以治其咳,作为本方的重点,亦是三焦不和,执中焦以理上下的一种方法。是否有当,观效再商。

以后因来询问其父之病,问其咳嗽如何,据述上药服完,诸症已平,不咳,小便亦正常,所以停药了。

例七 张某 男 31岁 市百货公司职工

初诊1984.10.25: 干咳咯血,已经多日,偶然发现舌面剥蚀一块,色赤,自感病非一般,惊而就医,诊治六日,医药少效,转来门诊。据述人秋以来,常见懒倦身疼,但尚无妨起居。天气暴暖,发生干咳,咳多无痰,嗌干,口舌干涩,身热,不恶寒。咳甚咯血,量少色鲜。心烦少寐,有时梦遗 (曾经胸透,右上肺有钙化点,余正常,有结核病史)。精神紧张,到处探问,是否有危害性。诊时面色淡红,皮肤干燥,舌心芤剥,质赤少津,苔薄微黄,脉细滑,稍弦。据证分析,此为两感咳嗽,外感时邪,引动伏温; 是先内伤而后感邪,肺肾两伤,气逆作咳,咳震络伤。治宜清肺养阴,表里兼顾。方用清肺养阴止咳汤 (自拟) 加味。

冬桑叶10克 薄荷 (后下)5克 桔梗5克 甘草5克 杏仁 (打,去皮、尖) 10克 黑山栀5克 淡豆豉10克 生地10克(上二味同打成泥) 百合15克 炙百部10克白 茅花10克 (3帖)

另: 鸡蛋黄一个,打碎,冲入药汁服。

二诊10.28: 药后咳嗽见减,得微汗,身燥热亦较和,咯血日少,精神稍安。惟尚寐差梦遗,小便黄赤。病有转机,效议出入再进。前方去黑山栀、豆豉; 加朱麦冬10克,盐水炒黄柏10克。(3帖)

三诊11.1: 干咳几平,咯血亦止,夜寐安熟,嗌干舌燥全除。惟舌心尚芤剥。这是温邪已解,阴津尚未尽复,再为养阴善后。

生地10克 百合15克 川石斛10克 麦冬10克 太子参15克 炙甘草3克 桔梗3克 五味子 (打) 1克

鸡蛋黄一个,打碎冲入药汁服。(5帖)

以后又连服五帖,诸症悉平。

按: 两感咳嗽,前人很少论及,临床观察,此病并不少见。两感所指,是谓既有时温外感,又有伏温内伤阴津,表里交相为患。多见于入冬、初春两季。其证候,大都是干咳无痰,气温暴暖,其咳亦甚; 咳甚则咯血,量少色鲜,或在涎中带血。嗌干喜润,舌面干灼,小便赤涩。自感身热,但不恶寒,发热亦不甚。其特异的,就是舌心芤剥,如鸡心舌,质赤欠润,脉滑。而且兼症较多,在男子时有梦遗,心烦寐差,甚时并见心悸。在妇女,则多影响月经早潮,或血量增多,白带多。病程长短不一。气候温燥,见症较重,治不如法,拖延时间亦较长; 天气转寒,诊治及时,其病亦自好转。如果咯血多,遗精烦躁的,病情就较复杂,要另作考虑。妇女月经量过多的,亦要多加注意。

此病辨证要点: 一是发病有季节性,大都在秋深入冬,春初、天气暴温时节发作。二是见症特殊,一开始即见舌心芤剥,色赤欠润,干咳而嗌干,这是一般疾病所无的。三是类多兼症,男子易见遗精,妇女月经量多,这是心肝肾受伤所致。总之,是伏温伤阴之变。

清肺养阴止咳汤用药大意,取桑、薄、甘、桔、杏仁,辛凉解表,理肺止咳。栀、豉、生地,尤其豉、地同打,能清热并从阴中透出伏温。生地、百合、鸡子黄伍用,兼顾肺心肾三脏之阴,与上二组药配合,轻灵解表,不碍其里,清养阴津,亦不致敛邪。用于临床,屡见功效。

如果咳甚声急的,为肺有郁热,加黄芩、炙枇杷叶各10克。咳甚咯血较多的,加白茅花10克,藕汁半杯,另服。如嗌干,舌心干灼较甚的,为心肾阴伤,虚火上炎,加炙甘草3克,玄参10克。用甘草粉蜜汤 (粉,用糯米粉)亦佳,小量频饮。如心烦少寐,梦遗较频的,亦为心肾两伤,阴虚火旺,加朱染麦冬10克,盐水炒黄柏10克。

如果药后身热解,为邪已透达,先去黑栀、豆豉; 干咳减,再去薄荷。

此病虽云两感,但里证较表证为甚,所以病情转机如何,往往视阴伤的恢复情况而定。一般所见,干咳止后,舌心的芤剥,尚须延续一段时间。其病向愈,大都是得微汗而身和咳止。

用药步骤,开手以清温与养阴并进,得效以后,以养阴固本收功。但解表较易,因为表证不甚; 养阴较难,盖阴津先伤之故。养阴不能用厚味滋腻药,否则反而口腻生痰,其咳更为不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