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官跟官比,也是没法比!

 伟天英 2017-04-27

官跟官比,也是没法比!

“包公掷砚”砚

“包公”即包拯,是北宋名臣,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包拯是合肥人,1973年合肥二钢拟在合肥市大兴集建石灰窑,便于《安徽日报》登出迁坟通告,限时迁走包孝肃公(包拯)墓,否则,逾期将按无主坟墓处理。19738月,包氏后裔将包公及家人的遗骨运回包公故里大包村,当地的公社书记以“搞封建宗教活动,大包村的土地不能让封建社会的孝子贤孙给抹黑”为由,不允许包公的尸骨下葬,否则立即销毁,包公遗骨便被草草下葬。1986年,新的包公墓才在包河畔的包公祠旁建成。

包拯二十八岁进士及第,也是一位文人,包拯、包绶父子墓发掘时,出土的陪葬品中有一方砚台,但只是普通砚台,并不名贵。包拯在世时待遇很高,也曾在端州为官,端州的特产便是端砚。包拯不用端砚而用大路产品,这一点让人有些意外。

官跟官比,也是没法比!

民国版《包公案》书影

关于包拯的传奇故事,民间甚多,也为文人采用。元代关汉卿杂剧《包待制三勘蝴蝶梦》,稍后的《百家公案》、《龙图公案》,清代话本《七侠五义》等,不胜枚举。而端州的包公传奇,显得要早地些,并具有地方特色。

端州地处岭南,较为偏远。宋时的端州更为蛮荒,交通闭塞,天气酷热,民间仍有“杀人祭鬼”之类的陋习。包拯是个孝子,三十六岁时父母亡故,才正式出仕任天长县知县。任满后,包拯出任端州知州。这样的不毛之地为官,对包拯来说绝非什么好事。

官跟官比,也是没法比!

清代金农铭端砚

蛮荒之地,自然也是天高皇帝远的地方。端州的历任地方官,贪官不少。而端州为数不多的特产,突出的只是端砚,官员们的眼睛自然是紧盯端砚。宋元丰王存《九域志》载:“端州岁贡砚十。”也就是说,端州每年上缴中央的任务,是端砚十块。地方官为了从中渔利,便假借朝廷层层加码,中饱私囊。包拯到任后,革除了滥征贡砚的弊政,老百姓称之为“包青天”。

庆历二年(1042年),包拯奉调回京。包拯离任时,端州士绅及百姓云集送行,但包拯对他们的馈赠全部谢绝。包拯的船行到羚羊峡口时,原本晴空万里,竟然狂风大作,官船几近倾覆。包拯感到蹊跷,怀疑有人私受贿赂,招致上天发怒,于是盘查随行人员。包拯的书僮想起来了,说离开端州前有位当地士绅出于敬重包拯,送了一方端砚。书僮认为这东西不值钱,私自替包拯收下了。包拯接过这方砚台,扔进了江中。奇的是,这砚一落江,天就晴了。

官跟官比,也是没法比!

包拯掷砚处

“包拯不持一砚归”,无非是则传奇故事。包拯当年掷砚的地方,后来隆起一片沙洲,人们将之命名为“砚州”,纪念的就是包拯的精神,大可不必当真。

但是,有人却把这事当真了。清乾隆年间,番禺训导莫元伯曾作《砚洲怀古》,诗云:“一笑解行箧,沧波信手投。臣心真似水,天意忽成洲。沙月淡相映,秋江澄不流。当的杜万石,曾此泛归舟。”

莫元伯诗末句注曰:“宋时有杜某刺端州,贪取端砚,人号为杜万石。”

这位宋神宗时的端州知州,名叫杜懿,算是包拯的一个继任者。杜懿是个贪官,在任时贪了无数端砚,端州的砚工给他起了个绰号:“杜万石”。

官跟官比,也是没法比!

《包拯三掷砚》连环画

“杜万石”不仅贪,还懂得名人效应。包拯在羚羊峡掷砚的事,他知道后顿时冒出一个主意:坐船去打捞,万一捞到了,那可是块宝啊!

这官跟官比,也是没法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