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出血(epistaxis)又称鼻衄,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多因鼻腔病变引起,也可由全身疾病所引起,偶有因鼻腔邻近病变出血经鼻腔流出者。鼻出血多为单侧,亦可为双侧;可间歇反复出血,亦可持续出血;出血量多少不一,轻者仅鼻涕中带血,重者可引起失血性休克;反复出血则可导致贫血,多数出血可自止。 1、清金止衄汤 【来源】俞军,《中国医药学报》(1)1988年 【组成】桑白皮30克,黄芩、山栀炭、白茅根、茜草、侧柏叶、紫草、当归、旱莲草各10克,怀牛膝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疗效】治疗143例,结果治愈110例,好转25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4%。在治愈和好转的135例中,服药1剂鼻衄即止者43例,2~3剂而止者58例,4~6剂而止者34例。平均止血天数为3.1天。在无效的8天中,有3例孕妇,1例尿毒症,1例高血压。 2、清热止衄汤 【来源】王永钦,《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生石膏20~30克,桑白皮、栀子、黄芩各12~15克,白茅根、藕节25~30克,大蓟、小蓟、怀牛膝各15~20克,赤芍、丹皮各9~12克,生地10~15克,甘草3~6克(小儿剂量酌减)。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疗效】治疗64例,结果痊愈(出血停止,半年内无复发)52例;显效(出血停止,半年内复发不超过2次)7例,好转(出血停止,半年内出血超过2次)3次,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87%。 3、安血饮 【来源】冉瑞金,《上海中医药杂志》(12)1986年 【组成】白茅根20~30克,龙骨、牡蛎各15~25克,生三七粉3~5克(冲服),白芨粉10~15克,生大黄6~10克。藕节炭20~30克(或藕汁)。 【用法】上药用冷水浸泡30分钟,煮沸20分钟。水煎2次,分2次服,三七粉随药汁送吞。 【疗效】治疗80例,结果显效50例,有效13例,进步9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0.%。平均服药4剂。 4、荆牡藕节汤 【来源】徐小圃,《上海中医药杂志》(7)1985年 【组成】黑荆芥6克,薄荷炭2.5克,灵磁石30克(先煎)、生牡蛎30克(先煎),炒白术、绿豆衣各12克,茜草根炭、枳楮子、葛花各9克,藕节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4次。 【疗效】临床屡用,均获佳效。笔者临床验证10例,依本方,大便正常去白术;肺热盛,加桑白皮、丹皮。服药5剂内,均获痊愈。效佳。 5、健脾止血汤 【来源】叶明,《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党参、茯苓、白术、山药、生地、牛膝、藕节炭、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各10克,白茅根15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疗效】治疗120例,结果显效(出血止,3个月以上未复发)96例(占80%),有效(出血止,但3个月内时有出血,但出血量、次数较少)15例(占12.5%),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2.5%。 6、止血茶 [药物]鲜嫩棕榈根 50 克。 [用法]上药洗净捣碎,加温开水260毫升,搅拌后挤汁,1 次顿服。 [疗效] 此方治疗鼻衄效好。 [来源] 厉连荣,浙江中医杂志 1990; (7): 3 7、生菊梅茶 [药物]生地黄15克,菊花10克,乌梅 2 枚,红糖(或白糖)40 克。 [用法]前 3 味药用沸水 500 毫升浸泡 15 分钟,或稍煮沸片刻,滤去 渣加糖,可代茶频饮。每天 1 剂。 [疗效] 以此方治疗鼻衄 14 例,全部治愈。 [来源]林中. 广西中医药 1989;(2): 17 8、三鲜汤 [药物]鲜生地、鲜茅根各 50 克,鲜芦根 100 克。 [用法]每天 1 剂,水煎分早午晚 3 次服。可酌加童便为引服之。 [疗效]此方治疗鼻衄 25 例,5 天内治愈 24 例,无效 1 例。 [来源] 李尚明,四川中医 1989; (1): 43 / 9、四白汤 [药物]白木槿花10克,生石膏30克,白豆腐250克,白砂糖30克。 [用法]每天 1 剂。先煎生石膏,再入木槿花、白豆腐,文火煎至豆腐 有小孔状即入白砂糖,喝汤吃豆腐,宜冷服。 [疗效]治疗鼻衄86例,痊愈 79 例,好转 6 例,无效 1 例。 [来源]陈少军. 河北中医 1987; |
|
来自: 昵称11739632 > 《鼻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