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叔本华:真正伟大的心灵,都懂得体验孤独的滋味

 浮生偷闲 2017-04-27

叔本华(1788-1860)是十九世纪以来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人生智慧箴言》则是叔本华流传最广的著作。从托尔斯泰到卡夫卡,从克尔凯郭尔到尼采,从弗洛伊德到博尔赫斯……无不深受影响。


在坊间众多的《人生智慧箴言》中译本中,能够将叔本华原文那种睿智冷俏,禅意隽永的哲思与诗意传达出来的,并不多见。香港中文大学李连江教授是海内外知名的华人政治学家,他积数年之功,直接从权威德文本译出,其优雅译笔得到了德国叔本华学会的赞赏。


4月22日,李连江教授应邀做客第49期永慕庐论坛,与读者们畅聊叔本华的人生智慧。本文根据讲演录音整理,未经讲演者本人审定。文末现场实况视频,欢迎点击收看。


文字整理 | 吕新月

图片视频 | 刘青

感谢青年慈善家郑钢先生支持公益文化事业



《人生智慧箴言》,是叔本华最畅销的著作之一,不过在我看来,恐怕不那么适合年轻人阅读。或者说,年轻人读它,有点像药,滋味清苦,但是回味绵长,于身心健康确有裨益。


现在大家拿到的这本书,是商务印书馆第二次印刷的版本,封面设计,下了一番功夫:黑色寓意“青年之药”,红色寓意“中年之酒”,黄色寓意“老年之茶”。同时,黑、红、黄三色,又和德国的国旗色遥相呼应。



01

一个悲观厌世者的生命哲思


《人生智慧箴言》是一本处处闪耀智慧之光的小书,让人体会到生命存在的价值与人生之美。但不可思议的是,这本书的作者,却是一个终生饱受抑郁症折磨,处于极度悲观中的人物。人性的五色斑斓,于此可见一斑。

 

叔本华的父亲是一个极成功的商人,他在自杀前,留给叔本华两笔影响他终身的遗产:一辈子享用不尽的财富,以及童年起就开始折磨叔本华的重度抑郁。


叔本华继承的这笔财富有多少呢?举个简单的例子,他把遗产存在银行,每年光利息,就比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当教授的薪水还要多。靠着这笔巨额财产,叔本华终身锦衣玉食。不过,对他产生更大影响的,或许是那种与生俱来的忧郁气质。


叔本华自己说,他六岁的时候,就开始真切感受到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焦虑。一次他和父母一起外出散步,父母走在前面,这个六岁的孩子走在后面,他突然开始担心:“爸爸妈妈不见了怎么办?”


一个人如果自己不快乐,那么他看到的世界都是不快乐的。十一二岁的时候,叔本华常常要和身为商人的父亲奔波欧洲各地。旅居伦敦某一天清晨,他推开窗户,突然发现自己直接面对着一座刑场,他看到了两个被吊死犯人的尸体,在风中随风摆动。


这样许多类似的经历,使得年轻的叔本华成为了一个悲观主义者,他感到人生是悲苦的,不仅他自己悲苦,众生皆苦,而众生皆苦,是因为人生本苦。


李连江教授在讲演中


02

生命是一副重担,活着就是当奴隶

 

叔本华十七岁那年,他那无法摆脱忧郁症折磨的父亲选择了自己结束生命。这件事对叔本华打击很大,在更加不可自拔的悲观之中,他开始试图搞清楚,人生到底是怎么回事,他决心用一生一世的时间来思考关于人生的一切。


从世俗的眼光来看,叔本华在生活上和事业上,都不是一个成功的人。


二十岁出头,他与母亲关系破裂,一辈子都没有再见面,甚至母亲去世的时候也拒绝出席葬礼;唯一令他心仪的女孩,最后选择了别人;“自不量力”地与黑格尔竞争教职,结果一败涂地;三十岁的时候,他发表了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本日后影响几代人的哲学著作,在出版后三十年内命运多舛,几乎无人问津……


或许是感叹“命运的捉弄”,三十岁出头,叔本华就写下悲观的语句:


绝大多数人的一生,顺流而逝。在外人看来,毫无意义,空空洞洞;他们的内心,浑浑噩噩,麻木不仁。这一切,实在难以置信。他们的人生是淡漠的追求,迟钝的痛苦,犹如在梦中,穿过人生四季,蹒跚走向死亡,伴随的,是一串微不足道的念头。他们像钟表,上满弦就走,然而不知道为什么。


一直到六十岁,叔本华发表了一生中最后一部大部头的著作《附录与补遗》,钱钟书先生曾经取了一个非常雅致的译名:《哲学小品》。其中上卷的后半部便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人生智慧箴言》。


一个在三十岁时就写尽人世悲苦的人,在六十岁的时候却说:“人生还可以有美和幸福”。经过多番苦战,他终于彻底克制了他的本性,再没有什么能令他忧愁,再没有什么能让他激动:


意志的千条绳索,把我们与世界捆绑在一起,它们作为贪婪、作为恐惧、作为嫉妒、作为愤怒,把我们颠来倒去,令我们痛苦不已,如今,他已经把这些绳索悉数剪断。现在,他平心静气,面带微笑,回首观看这个世界的幻相,透过它,真实已经隐隐闪现。


主持人,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李里峰教授


03

快乐是幸福的纸钞,喜悦是幸福的金币

 

如果大家去网上搜索叔本华,一定会看到这张画像,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一头乱蓬蓬的头发。叔本华并不是想把自己当成艺术家来塑造,他只是没有安全感,所以一辈子不敢去理发店理发——他担心理发师会用剃刀割破他的喉咙。



晚年在法兰克福隐居期间,叔本华从不与人交往,他唯一的伙伴是一只狗。他还给自己的狗起了一个名字,叫做“世界灵魂”。每天散步的时候,只有他的狗跟着他,遇见人就会躲开,他说自己是“憎恨人的人”。


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如果我们认真阅读他晚年写出的哲学著作,会在文字之中发现一颗非常博大的同情心。年轻时候所说的“人生,有不如无”,晚年却说“既然已经有了人生,不如做到最大的幸福”。

 

叔本华:人生幸福的关键在于内心拥有什么

智慧和聪明是不一样的,聪明是把事情看懂,但是智慧是把事情看透。人生智慧是一门艺术,是尽量幸福愉快地生活的艺术。而真正的幸福生活的本质,一定在人们对它的体验本身,而不在于任何其他外在的要素。

对完全来自外界的不幸,我们较能从容忍受,对自作自受的不幸,我们很难淡然处之。原因是,命运本身会变,自己的品相永恒。所以,与其专心谋求外在佳品与外在名誉,不如更多地用心保持与改善主体之佳品。

 

叔本华:人生幸福的两个大敌

人生的幸福有两个大敌,一是痛苦,二是无聊。此外,可以这样说,我们在何种程度上成功地远离了一个敌人,就在同样程度上接近了另一个。所以,人生其实就是在痛苦与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摆动,只是摆动的幅度有大有小。窘迫贫困制造痛苦,平安富足产生无聊。既无痛苦,也不觉无聊,本质上就实现了人世的幸福。


叔本华:如何评估一个人的幸福

若要评估一人有多幸福,不要问什么让他快乐,应该问什么令他悲伤。让他愁眉不展的事越微不足道,他的幸福度越高。身心安泰,才能觉察细枝末节;大难当头,感觉不到琐碎小事。

 

叔本华:牺牲健康换取其他是最大的愚蠢

人生的头号愚蠢,就是牺牲健康,以求其他:求财富、谋腾达、图博学、逐名声,更遑论纵色欲,求片刻之欢。健康第一,我们应该把一切都放在它后面。


叔本华:“快乐”是幸福不值钱的纸钞,“喜悦”是幸福有价值的金币

一个人可能年少英俊,家产万贯,备受尊敬;若要判断他是否幸福,须问他是否因为这些而喜悦。然而,如果一个人喜悦,那么他就喜悦,年轻也好,年迈也罢;长身玉立也好,佝偻驼背也罢;一贫如洗也好,腰缠万贯也罢;他是幸福的。喜悦宛如幸福的金币,其余都仅仅是幸福的纸钞。

 

叔本华:内心贫乏导致外在贫困,精神生活有助克制无聊

诸多世家子弟,衔金含玉而生,顷刻把偌大家产挥霍一空,其速度难以置信,其过程不可救药,究其根源,正是那源自内心空虚、精神贫困的无聊。这些少年人,来到世间,外富而内贫,他们想从身外获得一切,企图用外在的富有取代内心的丰富,当然徒劳无功。最终,内心的贫乏导致外在的贫困。

精神生活不仅可以抵御无聊,也能预防无聊的不良后果。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用它作防御武器,抗拒损友,从而避免因为单纯在世界中寻求幸福而陷入的危险、不幸、损失与挥霍。例如,我的哲学从未给我赢得什么,但它助我躲避了许多损失。

 

叔本华:必要的孤独是幸福的要素

人生在世,要么孤独,要么庸俗,除此之外,选择不多。对他人,对外界,切勿期许太多。他人能给予我们的十分有限,归根结蒂,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所以关键是那孤独者究竟是谁。真正伟大的心灵,独自结庐在高处,恰似苍鹰筑巢在绝壁。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邓燕华老师、心理学系张腾霄老师


04

智慧成就幸福


在我看来,叔本华仿佛一个硕大的珍珠蚌,他穷数十年时光,用自己的痛苦和沉思滋养培育了一串珍珠。《人生智慧箴言》不是其中最大的一颗,但无疑是最亮的一颗,至今读来,这本小书不啻小人物谋幸福的百宝箱,化悲苦的百草囊。


这本书探讨的是人生的幸福与痛苦,不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也不是如何建功立业;而是怎样律己待人、处世应命。


我们不妨把叔本华与他心中的死敌黑格尔做个比较:黑格尔的哲学是大哲学,面向宇宙,面向人类历史,面向拿破仑这样的伟人,如同巍峨宏伟的宫殿;叔本华的哲学是小哲学,面向内心,面向小人物,也面向藏在大人物内心的小人物,解剖贪、嗔、痴,指点如何化悲苦为欣慰,如何丰富内心、把自己变成“十二月夜晚冰天雪地中那间明亮温暖趣味盎然的圣诞小屋”。


对青年读者,叔本华的这本小书是应对人生危机的苦涩良药;对中年读者,它是忍耐低落消沉的一壶浊酒;对暮年读者,它是品味安宁恬淡的一盏功夫细茶。


讲演现场

 

05

青年的药,中年的酒,老年的茶


每个人的一生都独一无二,综合着独特的矛盾:自我与他人隔离,小我与大我冲突,过去与未来衔接,必然与偶然融合,痛苦与快乐交织,希望与失望并存。与此相应,每个人的人生哲学也必然独一无二,思考人生,永远处于矛盾中:体验与理解错位,感悟与表达脱节,欲求与理智相悖,愿望与决心背离。


无论天性多么乐观开朗,每个人在一生中都难免遭遇挫折低落,难免有苦不堪言的日子,这样的艰难时刻只占人生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甚至更少,但很难避免。


由于每个人的人生都独一无二,所以不可能有人生科学,只能有人生智慧、人生艺术。书本上看到的智慧与艺术,既要变成个人的领悟,又要与人生历程合拍,不缺失,不中断,不过早,不太晚。


如果把追求人生幸福的能力比作宝剑,那么阅历是剑柄,认知是剑身,常识是剑锋,智慧是剑尖。


有时,我们仿佛被困在透明的塑料桶里,眼睛能看见,呼吸很困难,这时要用智慧之剑扎开一个洞,才能避免窒息。


有时,我们像被黑布蒙头,虽无性命之忧,但目不见物,茫然不安,这时要用智慧之剑割开一条缝,才能看到光明。


叔本华这本书算得上是追求幸福的百宝箱,化解悲苦的百草囊,不过,宝剑立功,仙草成药,归根结蒂还要靠我们自己。


因此,我对大家的建议是,欣赏叔本华的思想火花,点燃自己的智慧火炬,驱赶人生的痛苦与幽暗,照亮自己的幸福通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