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沉思:杜甫草堂情结

 晋龙哥哥 2017-04-27

沉思:杜甫草堂情结

 

    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水,龙蟠虎卧几诗客;先生亦疏离,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顾复初

忆起杜甫,自然会想到他“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愤,会想到他“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忧怀,也会想到他“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豪情。缅怀杜甫,我们也许会去泰山领略他“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视野,也许会去江南寻觅他“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的行踪。但是,杜甫留给世人的一笔无价的精神遗产,就是在一间小小草屋成就一种大善,一种博爱。

夏日的午后,蓉城成都天气略微沉闷,天空中还淅淅沥沥下着小雨,我循着“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的诗句向杜甫草堂进发。

“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为泥。二十里路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描写了蓉城成都西郊的浣花溪边,环境幽静。一座青瓦照壁内,就是我所要寻访的草堂了。雨赋予了这个院落朦胧的意境,整个草堂也在雨丝的清洗下变的格外缠绵起来。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一度被困于叛军占据的长安,后只身逃出,投奔唐肃宗,因忠于朝廷被任命为左拾遗,成为诗人唯一一次在中央机关任职的经历。但诗人因直谏屡犯龙颜,旋直被外贬为华州司功参军。由于战乱与饥荒难以养家糊口,加之对仕途的失望,杜甫弃官经天水入蜀,在朋友资助下修建草堂于浣花溪旁,作为居所。故交严武出任剑南节度使后,表荐其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杜甫也常被称为杜工部。后蜀中大乱,杜甫离开成都,沿长江东下,结束了他在成都的四年生活。

四年相对于人生来说是短暂的,草堂只是诗人暂时的居所,却成为历代缅怀、追忆诗人,凭吊诗人济世胸襟的最佳选择。

走进草堂的正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株黄桷树仿佛草堂的护卫者参天而立,树下一弯碧水映着古石桥。我在想,当年的杜甫是否也是在树下徘徊,苦思良句呢?向远处望去,依稀可以看见一些建筑物整齐地排列,两旁配以对称的回廊,流水环绕,竹林掩映。虽然下着雨,依然游客如云。

我立刻被眼前的胜景深深的吸引。杜甫不但是我国诗史上的一派宗师,也是一位深谙传统书画创作与鉴赏的墨客。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草堂就展示了诗与画完美的结合,想象得出在这古朴典雅而又幽深静谧的环境中,诗人还是有欢欣,有激越,有狂放,但更多的可能是沉郁。

向前走就是大廨,内有一尊杜甫铜像,浑暗的金属光泽与清矍的面容,是诗人一生饱经忧患的磨砺,仿佛当年诗人手中褪毛的枯笔。那低首捋须眉头紧锁的神态,正襟危坐双手交叠的姿势,实在酸楚,使人不忍卒视。可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和对国家最深沉的爱就在其中,诗人把一腔孤愤化作流传千古的名句,在回味,在思索。

大廨后面的诗史堂就是诗人诗意一生的见证。门前,有一条小溪横过,清溪两旁,有几垅翠竹,风吹过的时候,竹声伴着水潺潺流过的声音,的确别有洞天,如此也有了“楠树色冥冥,江边一盖青”的美丽诗句了。诗史堂后就是著名的工部祠。祠内有明、清石刻和清代的泥塑,供奉有杜甫的塑像,塑像的两侧是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陆游的塑像和石刻像,二人同样忧国优民,又同样崇拜杜甫。

来到工部祠东侧,有一“少陵草堂”碑亭。亭以茅草为盖,中间是一石碑,镌刻着“少陵草堂”四个大字,笔力苍劲雄浑,相传杜甫当年的茅屋就在此处。一路向北,过一座横跨溪流的小木桥,但见隐约露出一座竹篱围护,茅草覆顶,黄泥涂壁的典型农家院落。院前浣花溪缓缓流过,有一低矮的柴门顺流而开,步入柴门,左栽四棵松,右植五株桃,诗云“四松初移时,大抵三尺强,别立忽三岁,离立如人长”以及“小径升堂旧不斜,五株桃树亦从遮”,使茅屋院内充满生机。然而生活在这个茅屋中的杜甫,并非想象中那样安逸和舒适。史书记载当时家里断炊是常事,诗人便硬着头皮向朋友求救,又经常因为朋友接济不及时处于困难的境地,加上长年的病痛,可以说是“贫病交加”。但是诗人美好的心境却没有被贫困扼杀,反而写出很多动人的诗句来。《春夜喜雨》正是茅屋漏雨时体味出的人生意境:“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眼前正是一片雨蒙蒙的景象,雨水滋润着屋顶的茅草,仿佛回到了当年。

诗史堂是草堂的精华,那草堂的灵魂就是这个茅屋了。茅屋决不是大观园里点缀风景的稻香村,它虽雅致,但与穷人屋漏床湿,被秋风吹破并无二致。在这样一个简陋的茅草屋里,诗人能由个人的悲惨遭遇,想到天下穷苦人水深火热的苦难生活,并甘愿为天下人的幸福牺牲自己,这样的精神岂是一般的文人可比?如果是李太白,他会斗酒干杯,如果是苏东坡,他会乘风而去,但是杜甫,只有杜甫,才能有“三吏”、“三别”的沉重与凝练。当轻浅的笑容浮于天空,诗人的沉郁,已然沉淀为厚重的泥土融于大地,获得永久而绝对的存在。

草堂是静默的,肃立于蓉城一隅,一栏朱墙,远避闹市的喧扰与锦里的繁华。千百年来,杜甫、诗史和草堂不知被多少人传了又诵,似乎成为中国人心中的一个隐约的情结。到底,在这岁月沉思的地方,一切拜谒者的感情都是静默的,都在岁月里,沉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