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再对“中华文化”的点滴浅思

 山佳国学谭 2017-04-27

关于再对中华文化的点滴浅思

——《学儒笔记》

    中华文化是一个很大很大的题目,我思来想去逐渐的悟到,我退休以来一直是在这个大题目下学习、感悟、浅思的,虽然只是点点滴滴。这点点滴滴也正在不知不觉中逐渐的汇聚,看来还要点滴下去。现再点滴如下:

     1、文化就是做人的学问。

    据有人说文化二字有近二百多种广义的和狭义的解释,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在下有些狂妄的斗胆做出如下解释:文化就是做人的学问。也可以很简单的说就是为人处事(世)的学问。它包括做人的标准和怎么样做人。常言道学文化就是学做人,没文化就是不知道怎么样做人。因此,文化是人(人类)区别动物最重要的基本特征之一。

     2、做人的基本标准就是本性善

    做人的基本标准主要是区别于动物的本性。人都是社会人。因此,人的本性应该是随着人类社会逐渐脱离动物界,在与自然界相适应的过程中逐渐产生、发展、完善的。在这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漫长过程中,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使人逐渐产生了有别于动物的思想意识(也可以说是南怀瑾先生的能知或者是中华文化中的),其中,最显著的特征,基本上可以说是孟子的四心既: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是人类脱离动物最重要的基本特征之一(同样也如《圣经》中亚当与夏娃偷吃禁果而知羞恶的故事)。也就是性本善。这种善的性本也主要是在人类逐渐、梯次的脱离动物界的演变过程中,为了制约带有动物痕迹的恶欲,使之成为有别于动物的人的欲望而产生、发展、完善的。

    3、欲望与人性左右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人类的历史(包括每个人的成长史)就是欲望人性这两只无形的手左右的历史。人类的社会进步发展(包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主要表现为的欲望与人性的的比例总在发生着变化。总的趋势是:的比例在逐渐的增大;欲望在人性的制约下,的比例在逐渐的缩小,那种近乎于动物的的欲望,正在逐渐的成为以为主导的人的欲望。但是,人的欲望中的的成分还是依然存在的,并且 ,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还是占有支配的地位,同时人的本性善也在不断的发展完善。这个过程也就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过程(想一想我们这个世界的历史和现实以及我们周围发生的事情吧!)。同时,这个过程总是在一定的时空中,寻找适。可是又总是只能够接近适,却永远达不到的程度。正如《中庸》所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是一个大规律,也就是天下万物的总规律,致知在格物么,也就是达到明白人的'的规律,近而推究明白万物的规律。因此,《中庸》接着所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4、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就是人(人类)掌握着自己的命运。

    人(人类)的命运是在欲望人性这两只无形的手左右中。那么到底是谁之手那?不同的文化做出了不同的回答。按地域曾经产生过:希腊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等;按宗教曾经产生过: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神之手在左右这人(人类)的命运。唯有中华文化把左右人(人类)的命运掌握在人的自己手里。尤其是儒家文化形成了做人的标准就是人,人本性善表现为:仁、义、礼、智(四端)、信等学说,及所谓推己及人是也的思想;修身也就回答了怎样做人的问题。中国的道教本身就是在人为的修道,何况在孔子的时代儒道本来就是不分的;就是外来的佛教也感染了上儒教修善的痕迹。从而逐渐形成了中华文化长期以来以儒学为本的儒释道三教并流的局面。同时,就是中国的天子是人(皇帝),与西方的上帝之子耶稣是神同样有着文化的区别。这就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就是:人(人类)掌握着自己的命运。

    5、中华文化的源远。

    对中华文化的源远贡献最大的,唯有至圣先师孔子了。是孔子承前启后的五经删诗书订礼乐、解读《易经》、编《春秋》。使我们现在了解到中华文化的源远。同时,也就很难去了解尧舜二帝以前的中华文化渊源了。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但是,在中华儿女的心中永远闪烁着这么几颗明星:伏羲、女娲、炎帝、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等。这几颗明星放射出那耀眼的光辉:河图、洛书、八卦、太极、补天、造人、神农、轩辕、尧天舜日、大禹治水、龙的图腾等。这耀眼的光辉一直演义着中华民族,为了适应自然而生存、发展的故事。就是面对世纪性的大洪水,西方文化讲述的是上帝的诺亚方舟;而中华文化讲述的确实大禹治水定九州。充分显示出中华文化中人文思想的特征。当今的考古中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河姆渡文化等,同样验证着中华文化的源远。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产生,就有了继承私有财产的国家的形成。随之产生了夏、商、周三代的家天下。同时也就逐渐的形成发展了以德治规范人与人的之间关系的礼制国体,集大成者就是周公的周礼。礼制就是德治的外用,德治就是礼制的内明,同样显示出,中华文化中中国人的标准就是中国人的人文思想特征。因此,可以说在春秋时期,由孔子创建的儒家学说,也就是集中华文化之大成,为中国人量身定做的思想。

     6、中国文化的流长。

    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华文化,由孔子继往开来流长当下两千五百年之久。其主要原因就是儒家思想是以为核心的思想。其表现是由人到家由家到国。其主要内容为,以人为本的仁、义、修身;以家为本的孝、弟、爱人;以国为本的礼、忠、天下;其本性就是一个真诚的字。对此会有很多疑问的,在不自量力的下浅思如下:其一、历代皇帝有几个做到了修身”“至善那?几乎没有。那是因为人类的欲望甚至是恶欲,在当时人类善的普遍程度还容忍的条件下,改朝换代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同时也是在人类善的普遍程度难以容忍的条件下,而被推翻走向灭亡。这正是人类(人)的性本善在制约着欲本恶的过程中在发展(历史证明了的);其二、法治是维护礼制的手段,同时法治又是礼治的补充。儒家的礼治是用德治规范人与人的之间关系。法家是用强制性的法治同样也是维护当时的道德规范。都是时代的要求。孔子在鲁国任大司寇时期,堕三都”“诛少正卯已经使用强制手段的法治做为推行礼治的一种必要的补充了。同样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儒家荀子的两位著名的门生韩非子与李斯均为法家的道理了;其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佛教,正是迎合了当时的儒生避乱求长生,和避乱求来生,而应运发展的。同时又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儒家以为核心的影响。这正是儒家思想本性善的那种博大的包容精神。从而形成了以儒学为主儒释道三教并流的中华文化;其四、汉朝汉武帝御用董仲舒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了帝王学。以宋朝二程、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又突出了儒学的理性,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重文弱武的治世时代。又在元、明、清三代开科取士及八股文的推动下,使儒学又成为了功名学。而完全忽略了儒学心性圣人学;其五、二十世纪以来。随着清王朝的倒台,忽略了心性的儒家理学,逐渐的演化成了压抑人性的僵化思想,而被五四运动所打到抛弃。同时兴起的西学,在中国当时的混乱状态下,既没有学到民主,也没有提高科学,反而丢了自己,丢了自己的文化;其六、在下认为:以毛泽东等老一代革命家为领导的中国革命,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尤其是与农村、农民相结合,中国的农村、农民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那就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得人心者得天下,取得了中国革命空前的成功(尚另细论)。中国的历史虽然经过两千五百年来的演变,但是,由于儒家学说以人为核心性本善的思想,才使中华文化一直流长。

     7、中国文化与当今世界。

    当下孔子不但重新走进了中华民族的心中,而且走向了全世界。孔子复活了!这不但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儒学以人为核心性本善的思想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所致。当今世界人类社会不断提高的不同需求与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矛盾,已由南北的贫富矛盾逐渐的转化为人类共同生存与自然环境的矛盾;东西的意识形态的矛盾逐渐的转化为不同人群心里相互不信任的矛盾。如此,儒学就成为了一剂济世良药。互不信任的主要原因,就是缺少真诚的,难以实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生存与环境的主要原因,就是人类的欲望失去了性本善的制约,那么,科学就与生存环境的和谐发展相悖了。看来一个字好生了得。本来么全人类的人的本性都是一个字。只是因性相近,习相远。都是因后天不同条件下的欲望,使不同程度的远离了我们。在此虽然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可是欲望的问题是永远不能彻底解决的,又要永远由人类(人)自己来解决的,应了那句话: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了。这就形成了当今世界对儒学的永恒的需要。

    点滴到此,本人又看到了如下的现象:世界先进孔子学院的表彰大会在中国召开;一个煤矿企业的技工学校门前孔子塑像刚刚落成;不管男女老少都在学习《弟子规》、《三字经》;我退休了在读《南怀瑾选集》;同时发现我正当年的儿子也在读;就连我这样刚刚学儒学的居然也写了很多的浅思等。足可见当前儒学热一般之辩。不论如何我们已经看到了那鲜艳的朝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