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文慈讲述二局过去的故事

 安橋8898 2017-04-27
          中铁二局原局长方文慈回到中铁二局,参加“开路先锋·永恒的记忆”口述历史活动,向我们讲述二局过去的故事
      方文慈于1995-2003年历任中铁二局局长、党委**、董事长。

        其在任期间,大力推进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步伐,不断扩张企业实力。

        1998年,中铁二局成为第一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铁路施工企业。

        2001年,中铁二局股票在上证交易所上市,成为中国铁路建设行业“第一股”。

        在其任主要领导职务期间,企业两度获全国最大规模建筑企业500强第一名。
(1996年,**同志在视察了中铁二局修建的南昆铁路永乐一号隧道,在广西的百色车站接见了中铁二局的员工,与**同志握手的就是时任中铁二局局长的方文慈,左一为中国中铁董事长、党委**李长进,时任中铁二局副局长、南昆铁路指挥长)

        下面请让我一起听听老局长为我们讲述二局过去的故事▼


永远的开路先锋
(方文慈录音原文)
         
        集团公司开展“开路先锋·永恒的记忆”口述历史这项工作,我觉得是很及时、很有意义的。


        我们党和国家从成立的那天开始,就对铁路修建高度重视。
        举全国之力建成的成渝铁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过去旧社会用了40年没建成的铁路,新中国成立后,仅1950年到1952年,两年就建成,是名副其实的建国铁路第一路。
        铁路职工获“开路先锋”的旗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铁路职工,奋勇向前,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业绩。
       今天,我国铁路运营里程已达到14万公里,高铁运营里程和速度都创世界第一,令人振奋和骄傲。


        当年贵州没有铁路,听说成都铁路中专学校要来招生,而且是包吃包住,欣喜不已,毅然放弃工作,报考读书,最后考上,其实是一种缘分。
        说缘分是有故事的,从沙子哨农场到安顺市,好几十公里的路程。但是去的时候只看到煤矿、水利、农业等学校招生。
        我是瞄准铁路学校来的,除此之外其他的就不考虑了。
        但临走之前,我还是决定去安顺中学去走一圈,恰好在学校门柱上看到招生广告,成都桥隧工程学校,毅然报名,顺利考取,于是与铁路结缘。
        如果那天不是到安顺学校去,就没有后来与铁路的故事了。


        回顾历史,中铁二局人作为铁路建设的大军之一,接过“开路先锋”的大旗,没有辜负党和国家的期望,艰苦卓绝,义无反顾,一路向前。
        克服了一个一个难以想象的困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傲人成绩。
        我参加铁路原来以为是开火车,没有想过是修铁路。第一次勤工俭学在贵州松坎修铁路,和工人通吃同住同劳动,才尝到了修铁路的艰苦滋味。


        60年代,建设铁路的都是深山老林,人迹罕至的地方。到一个地方之后,首先完成三通。
        首先是便道,从起点一直修通,各修一段。刚一住下就要完成这项工作,施工全靠肩挑背磨,最好工具的就是鸡公车。
        第二就是电力、通讯。首先是把本处、本队的电力搞通。当时到处都没有电,要么就是自发电,在设备进来(施工驻地)之前,都是点煤油灯。
       第三就是水要通,就是找水源,现在对水要求比较高,当时是,什么河水、泉水、井水,只要有水就行,大家已经是非常的**惯。
        那时候,施工工具十分简陋,我在学校最后的时间,到工地勤工俭学,我到工地学**,工具一般就是扁担、箩筐,最好的就是鸡公车,通过和工人吃同住同劳动的一段时间,让我充分认识到建设铁路的不容易。
        最难的,还是探亲的问题,一年只有12天的探亲假,还不说请不到假的情况。
        好多人回家,悄悄话都还没摆完,回去的时候,有的人回去之后,儿女不认识,要赶出去,不让进家门,认为是外人。
        我们好多铁路人都是“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儿孙”,从十几岁二十岁就开始在铁路上,一直到退休,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好多铁路工人的孩子在老家由爷爷奶奶照顾,接受教育少,在求学等方面都比较困难,最后又回到铁路顶替。


        那个时候穿的是蓝布的工作服,里面是棉毛衫。
        再往前一点,听老工人讲,那时候穿的是铁路制服,戴的是大盖帽,找对象都很受欢迎。
        在那个年代,手织的毛衣都很让人羡慕,过年过节,回家探亲的时候才舍得穿,平时都舍不得穿。
        大家现在可能都不知道“的确良”的衬衣,当时从国外引进化纤生产线,很耐穿、很薄,据说还是周总理起名。
        在过去是响当当的名字,现在已经没有人穿了,化纤衣服已经不受欢迎了,现在人都穿棉衣,当时条件艰苦。

   
       吃的,这个说起来就话长了。60年代的时候,每月定量是19斤,还要 节约1斤支援灾区。
        按现在的水平是够吃了,但是当时没有其他的东西,没有油荤,人吃得就比较多,18斤粮食在当时根本就不能吃饱。
        那时候工地上吃的菜叫“老所标”,就是青菜叶子,拿水煮,撒上盐就是一道菜。
        60年代,粮食供应比较困难,但是对铁路工人还是比较照顾,保证供应。
        经常是收的粮食连加工的时间都没有就发下来,玉米、小麦粒儿都是整个的,没有碾碎的。
        吃饭的时候就数有多少颗。那时候是真实发生的故事,现在想都想不到。
        我外出学**,粮票都不管用,必须是要自己背上粮食,到学**的地方之后,用粮食换吃的。
        那时候还有一种高级饼子,是一种比较高级食品了,都没机会尝新。
        即便是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我们的铁路职工仍然没有畏惧,退缩。


        住房可以分为四代住房。
        第一代是茅草房,黄篾**围起来,再盖上茅草,茅草是就地割来晒干的。
        第二代是竹编壁的。
        第三代,就是我们俗话说的干打垒,拿土打的墙,保暖要比较好一些,石墙砌起来的。
        第四代,临时房屋,类似于现在的板房。
        房内设施,第一代,住的都是大工棚,通铺,就地取材的树木,搭床,铺上稻草。第二代,类似雨火车车厢里面的形式,面对面,上下铺,有了独立的床。第三代,木板凳支床板,床板是用上个工地废弃的模板搭建。第四代床就是统一制作,可以拼接的,可以拆分。


        行,更不用说了,就是靠两条腿。
        那时候汽车是很罕见的东西。
        局领导视察工作就是坐苏联吉普车,已经很好了。
        我是工作了十多年之后才买得起手表,季诺夫手表,由于工作需要,三班倒的工作,确实需要。
        可见,那个年代,物资的确匮乏。


        在这样艰苦的工作、生活条件之下,再苦再累,很少人离开的。60年代过粮食关的时候,极少人离开,95%以上的人都留下来,坚持下来,留在铁路, 认为铁路就是一生的归宿。我们的铁路工人,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铁路建设事业,没有任何的犹豫。


        改革开放洪流中,中铁二局,始终高举“开路先锋”的大旗,阔步前进,创造了一个一个的奇迹,走在了前列。
        成昆铁路,当时号称是世界地址博物馆。外国人就放话说中国人是修不成的。
        成昆线,我有幸见证了建设的艰苦和伟大。
        一开始,在成都,后来调到关村坝隧道,还没完工,又调到夜西,裤裆沟,非常险要的地方。
        从施工条件来看,钻岩全部就是人工,钢钎二锤。
        到关山坝隧道的时候就有很大的几步,有电瓶车,打钻用的是干风钻,由于一开始不知道这个粉尘的危害,不少工人还得了矽肺病,当时不知道影响,我们应该向这些人致敬。
        在裤裆沟施工的时候,隧道施工用到了槽式列车,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
        我们当时负责的是夜西1号隧道,有了新技术新设备,如虎添翼,顺利把火车送出了我们施工的管段。
        虽然很辛苦,但是看到火车通过的一霎那,所有辛苦,所有流过的汗水,都觉得值得,内心非常喜悦。


        技术上的进步,设备上的先进,都是国外引进设备,体现了二局人是智慧的,老同志是有战斗力的。
        一个企业要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工程,干技术顶尖,难度最大的工程,才能培养人才,超越对手,在市场竞争中独领**。


        我们有些工程的实现是非常令人鼓舞的。
        我参加了老挝13号公路,参与了前期、投标等前期工作。
        以天津国际经济技术公司名义投标操作,但实际的工作,所有的操作是由二局外经公司承包的。
        当时还有国外的对手竞争,我们中标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小的,但最终,万万没有想到的是,13号公路两个标段都中标了。
        主要是我们价格合理,技术方案比较先进,策划合理。本来请一桌客人,结果来了两桌客人。
        当时我们提出的口号是:出经验、出人才、出效益。
        在全局上下各单位全力、无私的支持下,要钱、要人,局里都无条件支持。
        通过努力,举全局之力,圆满完成了上述的目标。
        其中的艰难困苦,风云变幻,斗智斗勇,如果不是亲身参加都无法理解。
        特别是印度监理,敌视性的提出苛刻要求,用卡尺量绑扎的钢筋,差一点点都不行,致使开工一两年寸步难行。
        1997.4,圆满完成工程交付,清算结果还比较满意,达到了5589万收益。
        上面提到的三个目标都实现了。

        这个项目为二局进军国际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滩水电站左岸导流洞施工,也是敢冲敢干的一个典范。
        是二局首次承担水电导流洞工程,长1087米,高28.5 ,宽20.7 ,断面628平方,是我们平时施工的铁路单线隧道面积的12.5倍,还有岩爆。
        大小断层十多处。见也没有见过这样的工程。
        德国总承包公司要求降价,但是我们有技术优势,坚持不降。
        右岸是由水电4局施工,一开始由于比我们熟悉,但是我们咬紧牙关,最终比四局提前完工。
        只要二局人下决心干,再男的工程都难不倒二局人。
        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比如改革开放初期的外阜线。过去都是分配,这个项目是要降造3%。
        当时经过研究,决定还是要干,不干就没有饭吃,没有衣穿,工资都发不出去。
        顾全大局,知难而上,不等不靠,敢争敢闯。
        全段创优,有困难要克服,要创造出好的成绩。
        最困难的是,当时有的单位 认为降噪3%要亏本,主力都有所保留,设备、人员都舍不得上。
        经过四年时间努力,工程圆满完成。最后,参建的处都挣了钱,盈利了的。
        设计上有一次大的变动,一开始设计是铁路穿过岷江,新建铁路保证既有线的安全。
        四年的时间,新旧铁路高差30-40米,没有构成影响,没有发生列车事故。
        这项工程使我们打开了福建市场。
        衡南铁路,接到厦门的工程。这是市场经济的开端,必须要走出去。
 

        湘江花园工程。该工程是香港的一个公司投资修建,造价是8176万,总面积10万平米,高37层118米,当时厦门最大的商务楼。
        我们下决心要建筑处去承包这个工程,但是争议是十分大的。
        部分同志认为要亏本,宁可舍掉投标保证金。
        我们的建筑处都是搞铁路上的低层,都是在山区里面,还没有进入城市,没有接触高层建筑,不搞高难新的项目。
        我们就没有机会进入市场。1991年开工,93年完成。敢于拼搏,要勇于去挑战新事物。建筑处从此进入高层建筑。


        对企业制度、管理的创新更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实际性。
        改革开发初期,铁路施工任务不足,二局就提出,不等不靠,找米下锅,南下深圳,发展多经。
        一处的汽车工程也很有成绩。集体经济也结了硕果。稳定、增加收入。成为了在总公司在多经方面的排头兵,多次到总公司,铁道部介绍经验。
        当时,封闭情况下,喊出这样的口号,走出实际的一步,实属不易。


        1998年,改革开发的浪潮涌现内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上了风口浪尖。
        二局在那时候是按照国家指明的方向前进。
        当时,在局党委和行政的多次讨论中,意见很不相同,很多人有异议,认为我们多经工作也搞得好,认为已经是小康生活,吃得饱穿的暖,何必去冒风险,有等一等的想法。
        但多数人还是认为,铁二局是开路先锋,就要先人一步,就要占领先机,走在同行的前面。
        最后决定,一定要向铁道部、建设部提出来,我们二局愿意成为第一个吃这个螃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试点单位,要求两个部批准。
        最终得到批准。建立公司章程,规章制度,股东大会、董事层、监事层,都是陌生的,但是都很快的建立起来了,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新天地新领域。
        当时我任董事长,其实我都是外行,边干边学。
        最后铁道部批准成立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并一次性注入1亿元现金,使我们二局制度创新、经济能力有了质的提升。
        当时为了说服铁道部、建设部同意,我和翁总一起,到一些具体单位做工作,我们前后跑了十来天。
        孙永福部长对铁二局的关心是很多的。成立集团公司为后来的成立股份公司奠定了基础,是一个先决条件。
        我们到两个部门汇报工作的时候,他们都认真听,并给予一些指导,这让我们很是感动。


        我们二局走到今天,开路先锋大旗是始终高举的,是不断在前进的,我们对于过去历届的二局人,不管是老领导、老同志、职工都应该感到感谢,一步步走过来,都是和他们的努力贡献是分不开的。想一想,没有改革开放的条件,没有一个开发的心态,在铁道部不知名,成立集团公司是不可能的,更没有后来的股份公司,上市对一家公司来说是一件大事。我相信二局一定能够不断发展,职工在开路先锋的旗帜下,一定能阔步前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