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是时候认真聆听贝多芬《第二交响曲》了!

 阿里山图书馆 2017-04-27

本文主要是对德国音乐巨匠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所创作的《第二交响曲》中的音乐特色进行赏析,重点是从《第二交响曲》的结构特色、音乐手法以及思想内涵三个方面进行探究品析。贝多芬在《第二交响曲》之中的四个乐章,以继承和创造为主线,代入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冲突,并且创造性地运用和声以及和弦两种音乐手法,以此表达自己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向往。往期贝多芬:

一、略论贝多芬和《第二交响曲》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作为欧洲音乐乃至世界音乐殿堂级别的人物,其创作的大量音乐作品都在诞生后成为了很多人耳畔的旋律。贝多芬从欧洲的古典音乐中走来,因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别致的音乐人格,给古典音乐带入了浪漫主义的元素,在贝多芬的众多音乐作品类型中,只有交响曲最能够表现出他内心独立的人生观以及慷慨高歌的英雄气质。

贝多芬的音乐人生中,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交响曲作品,如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等,而其中贝多芬创作的《第二交响曲》,虽然并未为人所熟知,但是其旋律温婉激昂,层层递进,完全一代音乐巨人的伟岸心胸展现在聆听者的脑海之中。因此,笔者认为,对于贝多芬的交响乐创作以及风格的研究,不能够脱离对其《第二交响曲》的音乐特色之赏析。因此,本文主要是围绕音乐巨匠贝多芬的音乐作品《第二交响曲》,从多角度品析贝多芬的音乐灵魂。

二、贝多芬《第二交响曲》的结构特色
贝多芬继承了欧洲古典音乐层次交叠以及结构鲜明的特点,在处理《第二交响曲》的时候,贝多芬注重这首交响曲的整体结构,因此,整个《第二交响曲》,总共分成四个不同的乐章,以此贝多芬构筑了属于自己的交响曲的乐章结构。
 
1、第一乐章:二元交织,引出后续情感
在《第二交响曲》的第一乐章部分,贝多芬主要是采用了奏鸣曲的形式作为引领整部交响曲作品的结构形式。贝多芬在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当中,考虑到这个乐章在整部交响曲的音乐艺术影响力,因此,设计了两个不同的旋律,以螺旋式的旋律结构,勾勒出贝多芬内心多元而丰富的情感。在第一乐章的旋律选择上,过多的不同旋律,可能会显得整部交响曲作品有头重脚轻之嫌,在音乐作品的整体结构之上就显得稍有累赘,而如果旋律单一,则不利于引出整部交响曲在第二乐章以及第三乐章等后续的乐章之中,那种在灵魂深处不断燃烧的感情与欲望,更不能够显现出一种艺术上的张力。
 
贝多芬考虑在第一主题的第一种旋律上采用了二元的结构。贝多芬首先让一段较为安静的简单奏鸣旋律作为整个音乐主题的引子,然后把第一支旋律引入到聆听者的耳畔间。在这种缓慢的节奏中,慢慢地浮现出单簧管以及双簧管交织的一段旋律,里面带有翩翩起舞的舞蹈特质,而又不丧失淳朴,并且贝多芬还让圆号,如森林里小鸟回荡的叫声一般,和第一主题的第一旋律交缠在一起,表现出一种自然又空旷的音乐氛围,把贝多芬的《第二交响曲》引入到一个充满情绪的氛围之中。
 
2、第二乐章:突破窠臼,慢板中奏出进行曲
在《第二交响曲》作品中的第二乐章部分,加入了一定的传统欧洲音乐元素。如贝多芬在这首交响曲的第二乐章部分,采用了一些相对比较抒情的慢板,作为整个第二乐章的一个典雅的音乐主题,这种处理的手法,和另一位音乐殿堂级的巨匠,莫扎特在五小步舞曲之中所运用的交响曲处理结构的方式相似。不过,贝多芬对于该元素的结构性运用则更具有自己的特色。贝多芬的这部《第二交响曲》作品,在结构上有属于贝多芬式的创新,贝多芬以革新的特色,让整个旋律在交响曲的旋律结构当中呈现出鲜明以及突出的特点。因此,贝多芬纯熟地运用了这样的慢板,却丝毫不影响整部交响曲作品的英伟之气。贝多芬对于这部交响曲有着非常宏伟的音乐构图方式,有着厚实更是辉煌的配器以及管乐器作为基础,以此突出了贝多芬在交响曲结构上的特色,并且将传统的欧洲古典交响曲的老旧形式进行突破和创新。贝多芬以进行曲一般的节奏,让整个交响曲的第二乐章,呈现出一种更为鲜明而且剧烈的对比,以严峻和淳朴相交织的旋律,呈现出贝多芬式的交响曲音乐艺术张力。
 
3、第三、四乐章:纷繁复杂、承接和戏谑风韵
在贝多芬的《第二交响曲》之中,第三乐章主要在结构是为了表达贝多芬内心那种瞬息万变,不断更迭而且汹涌澎湃的内心情感。贝多芬在这一部交响曲作品当中,运用了多种样式的转折,互相之间的不断变化,以及在音乐素材上面的广泛应用,在结构和内容上都闪耀着非常耀眼的光辉。在这部《第二交响曲》的第三乐章之中,贝多芬让前半部分的第三乐章始终呈现出一种多种情感和感觉相互之间产生激情和碰撞,运用多种变化的手法来呈现出不断变化的情感和体验。而在这部交响曲作品第三乐章的后半部分,贝多芬不再对音色进行反复的更换,而是运用一些较为活跃的和声作为结构布局的基调,然后对前面多变复杂的音乐旋律结构进行收束,同时也避免了一下调整到单调的旋律上导致的《第二交响曲》整体结构上的不稳定。然而,这第三乐章的后半部分,略带有一定的戏谑成分,则更好地将贝多芬在音乐人格上面的活跃多样以及情感上面的奔放,以更为贴切的结构方式进行呈现。
 
在贝多芬的《第二交响曲》第四乐章之中,贝多芬重新在结构上回归到传统的钢琴奏鸣曲之中,运用了较为基本和传统的欧洲古典音乐里的钢琴奏鸣曲结构样式,作为整部交响曲的收官部分。贝多芬在第四乐章中,承接了第三乐章后半部分的戏谑旋律特点,然后响应了这样的一种戏谑,以轻松的方式,实现了整一部交响曲的情感总结。并且贝多芬在第四乐章的结构上还应用了模仿的手法,这样就可以透过结构,呈现出贝多芬在音乐背后多姿多彩的人格特点。
 
三、贝多芬在《第二交响曲》之中的音乐艺术手法品析
上文笔者谈到了贝多芬在《第二交响曲》这一部音乐作品当中,运用了多种形式的音乐结构特点,让整部交响曲,以层叠递进的结构特点,彰显出贝多芬独特的音乐人格。而在《第二交响曲》这一部音乐作品当中,贝多芬不仅仅运用了纯熟的交响曲布局谋篇的技巧,更是充分考虑到了整个交响曲和个人的音乐特色,其中,贝多芬在《第二交响曲》之中纯熟的音乐艺术手法,是值得圈点品析的。
 
首先,贝多芬在《第二交响曲》中注重对整个交响曲旋律上的布置。贝多芬作为一个爱恨分明的音乐人,在交响曲的创作过程,无不是为了更为贴切地运用音乐旋律去呈现出内心的激荡和冲突,所以贝多芬在《第二交响曲》之中,对于交响曲的旋律手法尤为重视,并且有广泛的应用。

贝多芬在《第二交响曲》音乐旋律的主体特征是运用强烈的音乐旋律对比,来呈现强烈的情感审美,这种审美是作为灵魂存在于整部交响曲作品当中的。贝多芬在《第二交响曲》的旋律方面广泛采用了丰富的音乐材料,并且运用旋律的艺术手法加以构建,这种旋律的手法重新建构的方式,既有对传统的音乐旋律手法的继承和过度,更是加入了浓厚的贝多芬个人的音乐思路和方法。

贝多芬在《第二交响曲》之中,对传统交响曲里的三和弦以及七和弦的旋律手法进行继承,并且在这两种和弦的基础之上,演化出一些更具情感倾向性的大小调体系,这是一种旋律手法上的继承与发展。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贝多芬虽然有一定的革新性,并且也是一个充满艺术性格的音乐家,但是他仍然不是一个彻底的先锋主义的音乐家,他对于自身的先锋特征仍然持有一种来自于艺术轨迹上的否定。这在贝多芬进行《第二交响曲》的首次公演之后,得到的不同评论声音之中,也可以侧面看出其在交响曲的旋律手法上面仍有许多争议之处。

其次,贝多芬在这一部《第二交响曲》之中考虑另一种音乐艺术手法,那就是和声方面的构思。正如上文所论述的,整一部交响曲有四个乐章,四个乐章之中,很多都采用了以弦乐器为主导的,以八小节的拨弦进行引出和贯穿,这样能够更好地增强交响乐章之间的过渡性和连接性,又能够制造出一种更为壮美以及博大的情调。而贝多芬还考虑运用木管类型的乐器作为和声的一部分,这样能够对主题当中的一种田园气息进行加强,可以让交响曲更加贴近聆听者的心灵。再者,木管乐器所蕴含的这种世俗化的音乐元素和弦乐器这种高贵的抒情音乐元素之间可以呈现出一种对比的形式,因此,整一部交响曲的内容和故事性就更加丰富了,也有曲折动人,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独特和声布局。而在这部交响曲音乐作品的后半部分,已经不再和以前一样不断地对音色进行变换,而是以较为活跃的和声布局,以及某些较为复杂的曲调形式,对音色的平淡进行了弥补。而谐谑曲则是以独特的形式,触发了交响曲后半部分的强弱之间的对比,在感情上面的变化和动作就更具有韵味,以谐谑曲的音乐性格,和贝多芬的奔放思绪互为交织,进而促使整个乐章感染力的大大抬升。

四、贝多芬《第二交响曲》中的音乐思想内涵与创造力
对于一部成功的交响曲音乐作品而言,没有音乐性格,没有音乐思想,其再赋予更加丰富绚烂华美的手法和元素,也不可能掩盖其音乐灵魂上的苍白无力。所以,贝多芬在《第二交响曲》这部作品之中,具有音乐上的思想性,以其音乐作品中的思想张力,来引领交响曲的聆听者和交响曲的旋律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思维的空间。
 

在贝多芬的《第二交响曲》后半部分,贝多芬采用了谐谑曲调的形式,来对自己的音乐思想内涵进行深层次的拓展。贝多芬注重名和实质之间的变化,注重名实之间的冲突和对比。谐谑曲是脱胎自原先传统欧洲古典音乐的小步舞曲,从谐谑曲这个名号上看,贝多芬似乎是和自己当时所深深陷入的精神困境以及遗嘱事件互相之间有背道而驰之倾向。而从深层次去考虑,贝多芬之所以考虑在《第二交响曲》的第三乐章采用谐谑曲这一创新的音乐形式,主要考虑了两个方面:第一,贝多芬创造了谐谑曲,为了更好地迎合当时的交响曲发展潮流,必须在自己的作品当中有所突破。而第二方面,贝多芬则是以这样的一种看似矛盾意外的音乐逻辑,来构建出自己对当时矛盾以及精神困顿的一种更为简洁有力的思考和概括。贝多芬在《第二交响曲》之中的思想斗争和精神痛苦其实是非常多的,这种精神冲突在《第二交响曲》的第三乐章后半部分终于得到了一种解放,撕毁了精神的遗嘱和为自己高洁灵魂殉道的悲观,转而进入到一种超脱的之中。所以,这种置诸死地而后生的思想,正是贝多芬为了更好地呈现自己当时“柳暗花明”精神状态的最好诠释。 

因此,贝多芬感觉到了传统古典音乐之中的小步舞曲形式,已经不能够在《第二交响曲》之中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丰富多彩和跌宕起伏的精神轨迹,只有在小步舞曲的基础上进行改造,以谐谑曲的形式来呈现出更为丰富的思想张力,犹如鲜花刚刚绽放一般,充满着生命的力量以及蓦然回首的领悟体验。贝多芬在《第二交响曲》之中采用了谐谑曲,促进了交响曲能够以一种更为崭新的面貌呈现在听众的面前,也强化了交响曲的整体功能,从精神冲突、思想的纵深以及情绪更迭、音乐织体的结构重塑等,都有一种崭新水平的体现。 

相比贝多芬另一部交响曲作品《第一交响曲》而言,《第二交响曲》更加有着沉郁顿挫的音乐质感。贝多芬在创作《第二交响曲》的时候,已经步入了人生的困顿时期,在音乐之中,贝多芬虽然心怀对美好人生的热爱,但是面对着人生的种种打击,贝多芬感受到更为五味杂陈的人生意味。对于这个音乐巨人而言,耳朵的失聪,感情的不幸,乃至于收入上的不足,都让他倍感挫伤。但是,贝多芬仍然以一种艺术的自嘲来面对人生。或许,对于这位伟大的音乐家而言,音乐不仅仅是自己所追求的艺术,也不是功成名就的跳板,而是对自己感情的纯粹宣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